感应加热的主要依据是电磁感应、“集肤效应”和热传导三项基本原理。式中的负号表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变化方向相反。集肤效应使工件表层感应加热淬火成为可能。......
2025-09-29
1.根据零件尺寸及硬化层深度的要求,合理选择设备
1)设备频率的选择
设备频率主要根据硬化层的深度要求来选择。一般采用透入式加热,频率应符合
式中 δx——要求的硬化层深度,cm。
频率的选择也不宜过低,否则需要相当大的比功率才能获得所要求的硬化层深度,且无功损耗太大。当感应器单位损耗大于0.4kW/cm2时,在一般冷却条件下会烧坏感应器,因此,硬化层深度不小于热态电流透入深度的1/4,即所选频率下限应满足
式中 P设——设备输出功率,kW;
A——同时被加热工件的面积,cm2;
工件比功率与设备比功率的关系是
当硬化层深度为热态电流透入深度的40%~50%时,总效率最高,符合此条件的最佳频率为
感应加热时工件的硬化层深度主要取决于电流频率。生产上根据零件尺寸及硬化层深度的要求选择不同的电流频率。根据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分为三类。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常用电流频率为80~1000kHz,可获得的表面硬化层深度为0.5~2mm,主要用于中小模数齿轮和小尺寸轴类的表面淬火。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常用电流频率为2500~8000Hz,可获得的表面硬化层深度为3~6mm,主要用于要求淬硬层较深的零件,如发动机曲轴、凸轮轴、大模数齿轮、较大尺寸的轴和钢轨的表面淬火。
工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常用电流频率为50Hz,可获得10~15mm以上的硬化层深度,适用于大直径钢材的穿透加热及要求淬硬层深的大尺寸工件的表面淬火。
2)比功率的选择
比功率(ΔP)是指感应加热时工件单位面积上所吸收的电功率(单位为kW/cm2)。当频率一定时,比功率越大,加热速度越快,工件表面能够达到的温度也越高。当比功率一定时,频率越低,电流透入深度越深,加热速度越慢。
比功率大小的选择一般由工件尺寸、硬化层深度和设备的频率决定。在实际生产中还受设备输出功率的限制。在频率一定时,硬化层较浅的,选择较大的比功率(透入式加热);在层深相同的情况下,设备频率较低的可选用较大的比功率。
工件上获得的比功率很难测定,故常用设备比功率来表示。设备比功率为设备输出功率与零件同时被加热的面积比,即
式中 P设——设备输出功率,kW;
A——同时被加热工件的面积,cm2;
工件比功率与设备比功率的关系是
式中 η——设备总效率,一般为0.4~0.6。
在实际生产中,比功率要结合工件尺寸大小、加热方式以及试淬后的组织、硬度和硬化层分布等做出最后的调整。
2.淬火加热温度和加热方式的选择(https://www.chuimin.cn)
感应加热淬火温度与加热速度和淬火前原始组织有关。由于感应加热速度快,奥氏体转变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奥氏体起始晶粒较细,且一般不进行保温,为了在加热过程中能使先共析铁素体(对亚共析钢)等游离的第二相充分溶解,这些都允许并要求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采用较高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高频加热淬火温度可比普通加热淬火温度高30~200℃,加热速度较快的,采用较高的温度。
淬火前的原始组织不同,也可适当地调整淬火加热温度,调质处理的组织比正火的均匀,可采用较低的温度。
当综合考虑表面淬火前的原始组织和加热速度的影响时,每种钢都有最佳加热规范,可参见有关手册。
常用感应加热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同时加热法,即对工件需淬火表面同时加热,一般在设备功率足够、生产批量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另一种为连续加热法,即对工件需淬火部位中的一部分进行加热,通过感应器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把已加热部位逐渐移到冷却位置冷却,待加热部位移至感应器中加热,如此连续进行,直至需硬化的全部部位淬火完毕。如果工件是较长的圆柱形,为了使加热均匀,还可使工件绕其本身轴线旋转。一般在单件、小批量生产中,轴类、杆类及尺寸较大的平面加热,采用连续加热法。
通常借控制加热时间来控制加热温度。在用同时加热法时,控制一次加热时间,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可用设备上的时间继电器自动控制。在连续加热条件下,通过控制工件与感应圈相对位移速度来实现。
3.冷却方式和冷却介质的选择
最常用的冷却方式是喷射冷却法和浸液冷却法。喷射冷却法即当感应加热终了时把工件置于喷射器之中,向工件喷射淬火介质进行淬火冷却。其冷却速度可以通过调节液体压力、温度及喷射时间来控制。浸液冷却法即当工件加热终了时,浸入淬火介质中进行冷却。
对细、薄工件或合金钢齿轮,为减少变形、开裂,可将感应器与工件同时放入油槽中加热,断电后冷却,这种方法称为埋油淬火法。
常用的淬火介质有水、聚乙烯醇水溶液、聚丙烯醇水溶液、乳化液和油。
式中 η——设备总效率,一般为0.4~0.6。
在实际生产中,比功率要结合工件尺寸大小、加热方式以及试淬后的组织、硬度和硬化层分布等做出最后的调整。
2.淬火加热温度和加热方式的选择
感应加热淬火温度与加热速度和淬火前原始组织有关。由于感应加热速度快,奥氏体转变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奥氏体起始晶粒较细,且一般不进行保温,为了在加热过程中能使先共析铁素体(对亚共析钢)等游离的第二相充分溶解,这些都允许并要求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采用较高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高频加热淬火温度可比普通加热淬火温度高30~200℃,加热速度较快的,采用较高的温度。
淬火前的原始组织不同,也可适当地调整淬火加热温度,调质处理的组织比正火的均匀,可采用较低的温度。
当综合考虑表面淬火前的原始组织和加热速度的影响时,每种钢都有最佳加热规范,可参见有关手册。
常用感应加热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同时加热法,即对工件需淬火表面同时加热,一般在设备功率足够、生产批量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另一种为连续加热法,即对工件需淬火部位中的一部分进行加热,通过感应器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把已加热部位逐渐移到冷却位置冷却,待加热部位移至感应器中加热,如此连续进行,直至需硬化的全部部位淬火完毕。如果工件是较长的圆柱形,为了使加热均匀,还可使工件绕其本身轴线旋转。一般在单件、小批量生产中,轴类、杆类及尺寸较大的平面加热,采用连续加热法。
通常借控制加热时间来控制加热温度。在用同时加热法时,控制一次加热时间,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可用设备上的时间继电器自动控制。在连续加热条件下,通过控制工件与感应圈相对位移速度来实现。
3.冷却方式和冷却介质的选择
最常用的冷却方式是喷射冷却法和浸液冷却法。喷射冷却法即当感应加热终了时把工件置于喷射器之中,向工件喷射淬火介质进行淬火冷却。其冷却速度可以通过调节液体压力、温度及喷射时间来控制。浸液冷却法即当工件加热终了时,浸入淬火介质中进行冷却。
对细、薄工件或合金钢齿轮,为减少变形、开裂,可将感应器与工件同时放入油槽中加热,断电后冷却,这种方法称为埋油淬火法。
常用的淬火介质有水、聚乙烯醇水溶液、聚丙烯醇水溶液、乳化液和油。
相关文章
感应加热的主要依据是电磁感应、“集肤效应”和热传导三项基本原理。式中的负号表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磁通变化方向相反。集肤效应使工件表层感应加热淬火成为可能。......
2025-09-29
感应电炉熔炼时常采用扩散脱氧和沉淀脱氧相结合的综合脱氧法。感应电炉熔炼时,W和Mo的烧损量约2%,Cr的烧损量约5%。熔化初期,在感应电流的趋肤效应作用下,炉料逐层熔化。对于中型和大型真空感应电炉,应采用中间包浇注,通过挡渣坝将液面的熔渣挡住,防止它们进入锭模。......
2025-09-29
其加热速度极快,工件畸变极小,适用于加工木材和金属的切削工具,以及照相机、钟表等极小、极薄的易磨损零件或细小内孔的淬火加热等。经过使用证明,没有发生折断和崩刃现象,使用寿命较盐浴整体淬火提高3倍。......
2025-09-29
感应加热开始时,工件处于室温,电流透入深度很小,仅在此薄层内进行加热。与此同时,由于热传导的作用,热量向工件内部传递,加热层厚度增厚,这时工件内部的加热和普通加热相同,称为传导式加热。图4-20高频加热时工件表面涡流密度与温度的变化透入式加热较传导式加热有以下特点。加热迅速,热损失小,热效率较大。......
2025-09-29
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在金属内部形成的感应电流来加热和熔化金属的。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能反映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综上所述,电磁感应现象和电流的热效应即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焦耳-楞次定律为感应加热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基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各种类型固体金属的电磁感应加热。......
2025-09-29
白铜含有高熔点的Ni,均采用感应电炉熔炼。C是白铜合金中的有害杂质元素,熔炼时不宜使用木炭覆盖剂和石墨坩埚。研究表明,熔炼Ni含量较高的白铜时,当熔体与木炭的接触时间超过20min,合金的C含量很容易超过标准限量;用石墨坩埚熔炼普通白铜,一旦熔炼温度超过1400℃,合金的C含量将很快达到0.03%~0.05%甚至更高。白铜在熔炼时还容易吸氢,Ni含量越高,熔体吸气倾向越大。......
2025-09-29
实际应用中,根据工件的大小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要求感应加热电源输出的交流电频率和功率也不相同。其中,10 kHz~100 kHz 又称为超音频感应加热电源。目前,感应加热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电路组成。图3.21并联逆变电路感应加热电源主电路串联逆变电路感应加热电源主电路如图3.22 所示。图3.22串联逆变电路感应加热电源主电路将上述逆变电路中的晶闸管用电力MOSFET 或IGBT 代替,则可使电源的工作频率达到10 kHz 以上,从而得到高频感应加热电源。......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