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忱地拨动后进生的心弦邱炳炎邱炳炎1954届校友。在我们这所后进生面广量大的学校里,教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我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满腔热忱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的。对于教育后进生来说,后进变先进的真实感人的事例对他们的触动尤其大。平常我常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我感到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料,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其中最积极要求进行改革试验的竟然是几个后进生。......
2023-12-05
南院教室走廊留给我一生的财富
郭立玮
郭立玮
1965届校友。“文革”前南京七中五年一贯制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下乡插队。1978年参加高考,以458分(满分500)的优异成绩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先后在药厂、校长办公室工作12年。1993年由办公室副主任调任本校科研院所负责人。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国家“九五”科技重中之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主编《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取得的科研成果获江苏科技进步奖五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南京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享受学习过程给予的愉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的名言之一。也是母校让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而最初见识这八个字,却是在母校旧址南院教室的走廊。
记得是在1960年的初夏,我和一群顽童到母校参加初中入学考试。考场设在八府塘校址南院,两排红砖平房教室虽简陋,但走廊上一幅幅配有作者头像的语录、警语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一幅幅看过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应接不暇……其中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格外醒目,深印在我的脑海。这年金秋,我如愿以偿,跨入了母校的大门。从此置身浓浓的学习氛围,在师长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
作为母校首届五年制试验生,要在五年内完成普通中学六年学业,我们的课程十分紧张。但同学们却不知道苦,也从没想到偷懒。因为老师们给我们做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榜样。从初中到高中,无论是班主任唐文寅,数学老师吉星,语文老师李春芳,化学老师胡掌珠,英语老师马光伟、叶九龄,物理老师唐家荣、刘国钧……都是那么敬业。课堂内,他们诲人不倦,不知疲倦地向我们传授知识。课堂外,他们学而不厌,通过自学、进修,追求新知。无数个夜晚,北院民主堂旁小楼里教研室的灯光在我们下晚自习后仍然明亮。而每当在图书馆、新华书店看到我们的执教老师出版发行的专著、论文,更令我们倍感亲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感谢母校在我最宝贵的青少年时代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字铭刻在我心中,不仅让我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成为我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使我在人生道路上勇于面对坎坷、挫折。无论处于何种逆境,只要一想起这八个字,我就会将学习作为生活的必然要素。向农民学习、向工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使我充实、自信,学习使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学习过程给予的愉悦成为我在那不堪回首的年代唯一的享受。
在插队农村的日子里,我在如豆油灯下钻研农业生物技术,率先在“公社”开展了“九二 ”科研,把赤霉菌培养生长激素的技术用于养猪、育秧。为此县里还专门召开了现场推广会。
在转战石油化工基建的时代,哪怕在几十米高空施工,我也在工具包里带上《微积分》,为的是在休息时,好找个避风的角落静静读上一二页。
1978年盛夏,在离开中学课堂12年后,我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这场考试已经过去30年了,可许多细节却还历历在目。我记得考数学时自己特别得意,尤其是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非常复杂,但我运用自学的微积分轻而易举就解决了。可万万没想到,大意失军鼓荆州,倒在另一道最简单不过的小题上失去了4分。本该满分的数学只得了96分,物理与化学则分别为92、99分。
当年秋天,我凭着458分(满分500分)的优异成绩走进了南京中医药大学,这时我已整整30岁了。在大学4年中,我又凭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学业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毕业后因工作需要,我先后在本校药厂、校长办公室工作将近12年。面临繁重的生产任务与行政管理工作,我仍然坚持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座右铭,千方百计挤时间研习专业文献,跟踪学科前沿,努力汲取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1993年秋,在本人再三要求下,我终于由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调任本校科研院所负责人,如愿以偿走上了科研第一线,当时我已经45岁了。记得在职务调整期间,好心的领导担心我年届中年,长期脱离专业,难以胜任科研工作,多次挽留我留在行政岗位。但我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新的人生。我当然知道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充满着荆棘,我也知道半路出家的艰难。但我不怕,因为我有着十足的底气,这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自1993年至今,15年过去了。这5 500多个日日夜夜,学习始终是我人生道路的主旋律。学中医药、学制药工程、学材料学、学物理化学、学计算机化学……记得为了跨学科研究的需要,我在50岁时还在东南大学进修了“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和20岁左右的年轻学子一起听课,一起自修,一起做作业,一起考试。不懂就学嘛,五十岁学吹鼓手总比不学好吧!
持之以恒的学习使我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使我的科研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思路别具一格。近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瞄准中医药核心科学问题,综合运用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并结合当代生物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等最新进展提供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上。
二、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
在中药制药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是我的研究团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之一。面临着现代化、产业化与国际化的重大课题,中医药事业迫切需要开展技术创新,而高新技术是其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全面、科学地研究开发中医药,是需建立一个高新技术平台的,它至少应包括下述现代技术手段:
现代药理、毒理学与营养学技术、中药制备高新技术、先进的剂型及辅料技术、现代分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www.chuimin.cn)
中医药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风貌之一。近年来,虽然中药的品种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它们的发展与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仍很不协调。而高新技术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赋予中医药时代特征的重要保证。
这里所指的高新技术是指可将中药中有关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富集,并使之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的一些技术,简述如下。
(1)超临界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最近20年得到广泛研究和开发的一项提取分离新技术。
(2)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对传统化学分离方法的一次革命,被国际上公认为是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重大生产技术。
(3)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技术是利用一类有机高聚物吸附剂吸附溶液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4)超细粉体技术:超细粉体技术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冶金、陶瓷、纺织、食品、医药、化妆品、航天航空等国民经济及军事的各个领域。
(5)先进干燥技术:主要是指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技术。
中药原料经上述各种新技术加工后,其活性物质得到高度“浓缩”,原来臃肿的身材,在现代制药技术的帮助下脱胎换骨,变得短小精悍。以胶囊剂、颗粒剂、片剂及口服液等形式出现的现代中药及其保健食品,小到可以放入衬衫口袋,方便服用,效果也更加显著,深得现代社会青睐。
除了上述常规剂型,我们还在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瞄准国际药学前沿,针对中医复方整体治疗作用特点,率先提出“中药复合粒子”概念,开展了中药干粉吸入剂研究。采用材料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解决中药制剂领域的共性关键问题。
本研究团队还在开展系统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依据中科院院士周俊教授提出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学说及数学组合理论,以中药复方组方药味的重组合分组及多种分离技术代替组合化学合成路线的多样性。将组合化学追求多样性与合理药物设计追求定向性等原则相结合,探索建立可用于高效寻找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分离技术与生物活性评价技术体系”。在开展中药制剂、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现代分离科学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系统深入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复杂体系化学多元性与生物活性定向性表征特点及其相关性,探索具有现实工业化开发前景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可行性。该研究已经获取多个政府科研基金立项,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识别、支持向量机等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作为复方中药有效部位研究的数据处理手段,并得到了比较稳定的相关模型以及模型中目标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了各个成分浓度之间的较优比例。所有这些结论都预示着我们今后工作的价值所在,并为中药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对探索中医药学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2000年以来,我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教育部科研基金、中国——丹麦政府科技合作项目、江苏省科委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十多项部省级以上课题。其中中药膜分离研究课题,连续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主编《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膜分离、大孔吸附树脂、超临界流体萃取、超细微粉碎等中药现代化生产共性关键技术,其中SCI收录3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7项中药新药研发项目,均获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其中2项已获国家新药证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述科研成果获教育部、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实验室基本形成以“中药高新分离技术及其安全有效性研究”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已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近3年来发表的以本实验室主要技术为基础的论文:国内科技核心期刊28余篇,SCI收录的论文8篇。据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本实验室论文总被引频次超过800,总下载频次超过15 000,被引频次高于20次的论文10篇,其中2篇超过50次。本实验室依托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中药制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自2000年以来已培养中药学硕、博士研究生30余人。并采取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形式,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先后使12位实验室成员获得或在读博士学位。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与国内外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作为中药领域的专家学者,2002年8月,我出席了香港国际中医药会议。2003年11月出席了澳大利亚国际中医药会议,并与澳大利亚Curtin University Graham Bates教授建立了用膜技术精制具免疫促进作用中药复方提取物的合作关系。2004年4月,赴新加坡中药学院学术交流,并受聘为新加坡制药厂商业公会技术顾问。2005年与丹麦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联合承担中国——丹麦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蚯蚓溶血栓活性成分治疗促进作用的鉴定(Anti-thrombolytic Treatment Identific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of Earthworm)。2006年7月,台湾地区著名高校“国立”成功大学黄定加教授,成功大学化工博士、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药学系副教授魏明治先生,美国密苏里大学化学博士、“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科技系副教授黄玲媛女士专程访问了本实验室,就膜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尤其是膜污染问题与我们进行了学术交流。黄教授等对我们科研团队借鉴与吸纳相关科技领域新成果,跨学科开展“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系统研究甚为关注。黄教授多年从事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液膜分离、无机膜及纳米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在物理化学、现代分离理论与技术等领域享有盛誉,曾于2005年7月应北京大学药学院的邀请访问该校。2007年期间我们先后邀请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教授莅临本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并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有关实验室初步达成开展中药电化学领域合作研究的意向。2008年10月与比利时有关公司合作开展中药研制工作,我们所提供的新型中药片剂获得对方高度好评。
在国内,我们与南大、南工大、南理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建有实质性合作关系,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亦有密切的学术往来。我们并努力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已向省内外十多家制药企业实施新药等成果转化。
最令我引为自豪的是,2006年我被增选为《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成为中医药界第一人。膜分离技术具有节能、高效、环保等特点,被国际上公认为本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重大高新技术,也被认为是我国中药制药工业中急需推广的高新技术之一。在当年的年会上,我被要求作“中药膜分离技术进展及关键技术问题探讨”学术报告。而万万没想到,我张口的第一句话是:“我做梦也没想到能和在座的专家一起开会!”真的,台下的编委大都是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中国顶尖学府及中国科学院系统的著名教授,不是德高望重,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权威学者;就是英姿勃勃,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海归。而“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我,凭什么与他们坐在一起华山论剑?有一首流行歌唱得好:“心若在,梦就在”。我凭的就是“学无止境”的心!
中医药学被认为我国有可能跻身于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振兴中医药是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重任。欣逢母校75周年华诞,我谨以这篇短文向母校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并请母校放心:身为博士生导师,我不但将继续带领我的学生在中医药科研领域披荆斩棘,更将让“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我的学生中薪火相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光阴似箭,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母校南院教室走廊的身影还留在我的心中,并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满腔热忱地拨动后进生的心弦邱炳炎邱炳炎1954届校友。在我们这所后进生面广量大的学校里,教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我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满腔热忱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的。对于教育后进生来说,后进变先进的真实感人的事例对他们的触动尤其大。平常我常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我感到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料,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其中最积极要求进行改革试验的竟然是几个后进生。......
2023-12-05
给我学养给我禀性——擦肩走过八府塘的日子何兆华何兆华1960届校友。与向彤合作的歌剧《芳草心》获文化部一等奖、第三届田汉戏剧奖。那就是说我的声乐主课已经通过,只差今天的视唱练耳和乐理应试啦?赶紧去找中央音乐学院主考教授杨彼得先生问问吧,他回答说:“我们考虑过,但你的程度不够。”……......
2023-12-05
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南航附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王正镛王正镛1963年南师大毕业。如果我们能创办“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既继承了老七中的传统,也解决了现在七中的高中生源问题,岂不是学校发展的阳光大道吗!于是校领导决定1986年上半年启动“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的筹备工作,争取新学年正式开班。这四大难题不解决,那创办“六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2023-12-05
千船竞发中有一叶小舟李增俊1966届校友。千船竞发中有一叶小舟——新中国像是一艘远航的巨轮,我们这代人就是一叶小舟,经历过风和日丽的全速航行,也有绕过暗礁,摸索前进的艰辛。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的独特行动,1968年底至70年初,长江两岸,运河堤旁,千船竞发,红旗飘扬,豪情满怀的年轻人奔向四方,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23-12-05
母校永远是个温暖的地方袁慎芳袁慎芳1983届校友。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到今年,母校——南航附中成立已75周年了。我是1980年到1983年在母校就读的初中,那时母校还用的是以前的老名字:南京市第七中学。后来,知道学校更名为南航附中,被评为省重点中学,内心更是由衷地替母校感到高兴。虽是调侃的玩笑话,但也包含真实的成分。......
2023-12-05
雪泥鸿爪忆附中张扬生张扬生1982年扬州大学毕业后分配来我校,从语文教师到教导主任、教学校长,历时15载。在这美好的季节,突然接到董老师电话,说庞校长和校友会请我写文章,回忆成长经历和在南航附中工作的感想。虽然是微不足道的雪泥鸿爪,但却敝帚自珍,常让我难忘,令我回味。漫漫艰辛求学路作为附中的教学校长,每年都免不了在高考前对学生来一番教育和动员。......
2023-12-05
献给南航附中75周年校庆范勋培范勋培1955届校友。很显然,在广大师生逐步积极参加歌咏活动的过程中,交大教工合唱团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回想1994年7月交大教工合唱团到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比赛和演出真是令人兴奋不已。而且,我们交大教工合唱团在北京第三届国际合唱节上也演出多次,大场面也不是没有见过!......
2023-12-05
母校感怀陶伯刚陶伯刚1966届校友。至今年离开母校已四十年了。在母校的几年中,聆听过数十位老师的讲课,接受过数十位老师的教诲,老师们的音容笑貌现仍历历在目。我怀念母校,怀念何老师、母校所有教过我或没教过我的老师们。离开母校大家奔波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同学当中一部分成为一生的挚友,大部分成为心中默默的想念。我怀念母校,怀念母校熟悉或不熟悉的哪怕只见过一面的同学们。......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