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因此而将举止视作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又称第二语言或副语言。作为无声的语言,举止一般情况下又叫体态语言,简称体态语或体语。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的国际交往场合,礼仪主体必须遵守举止有度的原则。根据国际礼仪的规范,应注意的举止礼仪主要涉及手姿、立姿、蹲姿、坐姿、行姿5个方面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被用以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四类,叫做指示手势,即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
2024-10-04
第四节 国际交往活动中馈赠礼仪
馈赠礼品是国际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交往礼仪。礼品作为友好的象征物,是交往双方传递友情和表达敬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国际交往中互赠礼品,能起到联络感情、加深友谊、促进交往和建立良好关系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交往,来宾一般都要送礼给东道国或邀请方的领导人和相关人员,东道主也会回赠礼物以表答谢。但是,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馈赠礼仪从内容到形式上也是千差万别。所以,送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讲究一定的馈赠艺术和礼仪。如果不懂送礼或回礼的基本礼仪、不了解受礼者的文化背景和风俗禁忌,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实际上,在外事接待活动中,馈赠礼品包括赠送礼品和接受礼品两个方面的问题,接待方无论是接受礼品还是回赠礼品都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国际礼仪规范。
一、了解交往对象的礼品馈赠习俗
虽然馈赠礼品是世界各国通行的礼仪,但是由于各国的文化、宗教和习俗方面的不同,在送什么礼品,什么场合和情况下送礼,如何送礼等问题上,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却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决定送礼之前,送礼者应首先了解对方的礼品馈赠习俗。下面我们将对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有特色的送礼习俗作个简单介绍。
在亚洲地区,日本人送礼很有特色,他们不仅喜欢送礼,而且有送礼的癖好。日本人送礼时,往往送给对方毫无用途的物品,以便收礼的人可以再转送给别人,别人还可以再转送下去。他们在与人打交道时,常常第一次见面就给别人送礼,并为先向别人送礼而感到高兴。日本人也很讲究还礼,但回送的礼品不要比送礼方的礼品价值高,当不愿意接受他人礼品时,他们往往会加倍还礼给对方。值得注意的是,赠送礼品给日本人时,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因为他们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另外,日本人认为礼品的包装同礼品本身一样重要,因此他们很注重礼物的包装。礼品包装在日本是一种精巧的艺术。日本人对装饰着狐狸和獾的图案的东西甚为反感。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所以不要送给日本人带有狐狸和獾图案的礼物。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15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徽章上才有16瓣的菊花。
欧美国家馈赠礼品,虽然习惯大致相似,但不同的国家也有各自的特色。总的来讲,欧美人士送礼的共同特点是,比较注重礼物的实用性,美国人尤其如此;送礼时尽量考虑对方的爱好;所送的礼物不一定贵重,但对于受礼者具有特殊的意义。从送礼的方式上看,他们一般只有在双方关系确立后,才互赠礼物。赠送礼物通常是本次交往行将结束时才进行,而且对送礼的表达方式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他们送礼时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受礼者喜欢在收到礼物后,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礼物,并对礼物表示赞赏和对送礼者表示感谢。不过,尽管欧美国家馈赠礼品的习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送礼的具体喜好上,不同的国家又有一定的差别。
如英国人一般只送较轻的礼品,由于花费不多就会避免贿赂之嫌。他们送礼的时间多选在晚上,请人在上等饭馆用完晚餐或剧院看完戏之后。他们也像其他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喜欢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他们认为,私人关系与工作、业务关系要分开。因此对于饰有送礼者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他们大多数并不欣赏,除非送礼者对这种礼品事前有周密的考虑。法国人对送礼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别的讲究。他们对于与别人初次结识时就送礼的做法很不习惯,一般要等到下次相逢时才会送礼物给别人。法国人很浪漫,喜欢知识性、艺术性和纪念意义的礼物,如画片、艺术相册或小工艺品等。应邀到法国人家里用餐时,应带上几枝不加捆扎的鲜花。但菊花是不能随便赠送的,在法国只是在葬礼上才用菊花。在法国不宜以刀、剑、剪、餐具或是带有明显的广告标志的物品作为礼物送人。男士向一般关系的女士赠送香水,也是不合适的。在接受礼品时,若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其包装,则被视为一种无礼的表现。德国人送礼时更注重礼品的装潢,而对装潢内的东西是否满意却不太看重。由于玫瑰花象征着浪漫的爱情,是专为情人准备的,因此,人们从来不随意把鲜花当作礼品送人。美国人送礼不太注重礼物的轻重,但很讲究实用。一瓶上好葡萄酒或烈性酒,一件高雅的名牌物品,都是合适的礼物。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美国人也要在本次交往结束时才赠送礼品。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外交赠礼。挑选官方的正式礼品,往往要由总统、副总统、国务卿以及他们的夫人做最后的决定。除此之外,其他人如国务院的官员、使馆人员、礼宾官等都会在幕后做准备。1972年,尼克松总统准备访华,急于寻求能代表国家的礼物。美国保业姆公司闻讯后,趁此良机,向尼克松总统献上公司生产的一尊精致的天鹅群瓷器珍品,因为瓷器的英文China,也具有“中国”的意思,尼克松一见,大喜过望,于是把这尊具有双重意义而且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瓷器珍品带到了中国。总之,世界各国送礼习俗可谓是形形色色、不胜枚举。在国际交往活动中赠送礼品时,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赠送对象的礼仪习惯和特点,才能投其所好、避其所忌,真正发挥礼品传递友情、表达敬意,促进和发展交往双方友好关系的作用。
二、明确馈赠礼品的目的
礼尚往来,是国际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应遵守的最基本的礼仪规范。不管是官方交往,还是民间交往,不论是组织团体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之间的私人交往,都免不了要赠送和接受礼品。馈赠礼品的意义并不在礼品本身,而在于通过礼品所传递的友好情意,这是馈赠礼品的最终目的。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尽管送礼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但具体的目的却各不相同。而不同的送礼目的,就需选择不同的礼品和相应的送礼方式。我们只有在明确馈赠目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发挥馈赠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讲,在国际交往活动中馈赠礼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目的。
1.国际交往活动中馈赠礼品的最基本目的是表示友好
在外交活动中,国家领导人之间往往会以馈赠礼品来表达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之情。这些礼品又被称做“国礼”,一般都要经过认真挑选,具有本国特色和象征意义,能表现两国的友好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很多国家领导人和友好人士通过馈赠礼品的方式,表达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时至今日,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已收集保藏了近2万件国务礼品,其中1/3以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众多的国礼精品生动体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和民族风格,是各国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现,也是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的生动写照。除了国家领导人之间赠送国礼之外,更多的是政府机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间个人之间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友好情谊。如不同国家的两个城市之间结为友好城市,也往往将本地最具特色和象征意义的礼品互送给对方。在欧洲,接待贵宾和重要的代表团时,通常会将象征打开城市之门的金钥匙送给客人,意味着友谊之门随时敞开,畅通无阻。
2.表示感谢和敬意
这是国际交往活动中馈赠礼品的最主要目的。在外宾来访时,受到东道主的热情款待,往往通过向主人赠送礼品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敬意;当遇到困难或麻烦,别人对自己伸出过援助之手,事后人们也往往会通过赠送礼物向帮助过自己的人和单位表达感谢、尊敬之意。在收到别人赠送的礼品后,人们也会通过回赠礼物的方式来表达对送礼者的谢意。如赞比亚是与中国建交较早的非洲国家之一,1967年9月,中国帮助赞比亚、坦桑尼亚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为发展中赞两国友谊、扩大中国在非洲乃至整个第三世界的影响奠定了良好基础。1974年2月,卡翁达偕夫人第二次访华,抵京第二天,毛泽东就在中南海与他进行了会谈。为了感谢中国人民对赞比亚的帮助和支持,会见前,卡翁达总统向毛泽东主席赠送了一盘四杯、由红铜制成的茶具。赞比亚素有“红矿国”之称,常把铜制工艺品作为赠送外国领导人的首选礼品。这次会谈,毛泽东第一次阐述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
3.表示祝贺、纪念、祝愿和象征意义
在国际交往中,国家之间往往通过馈赠礼品来表示对友好国家喜庆活动的祝贺。如国家政府新领导人的当选、上任,国王登基、王子、公主的婚礼,国家举行盛大的欢庆活动等,友好国家之间都会发贺电、赠送礼品以示祝贺和纪念。如1995年,为庆祝联合国成立50周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之鼎”。这座被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草坪上的“世纪之鼎”尊高2.1米,象征21世纪;鼎座0.5米高,象征联合国50周年。向联合国赠送的这座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的“世纪之鼎”,不仅是对联合国成立50周年表达祝贺、纪念之意,同时还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永久和平、发展和繁荣昌盛的真诚祝愿。(www.chuimin.cn)
馈赠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通常是以物品的形式出现,以物载情,能起到寄情寓意的作用。在很多时候,赠送礼品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远远超出礼品本身的实际价值。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含意,人们可以通过礼品来更好地表明,并让受礼者联想无限、回味无穷。如1984年3月,日本首相中曾根赠送给当时的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一艘银帆船。日本四面环海,是个岛国。船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创作了许多以船为题材的艺术品。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方兴未艾时期,中曾根特意选择了两艘乘风破浪的银帆船模型作为礼品,赠送给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寓意深远,也充分表达了赠礼者祝愿中日两国友好发展一帆风顺、前程光明的美好愿望。再如,2005年的5月国共两党在60年后重归于好,海峡两岸携手对话,让世界为之瞩目。在连战和宋楚瑜来访大陆的行程中,互赠礼物也成为备受民众关注的一件事情。在国共两党领袖相隔60年之后举行的历史性会见中,双方互赠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赠送给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礼品是“郑和七宝宝船”,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远洋航海,同时也是历史上惟一一次和平远航,缔造了中华民族的旷世伟业,被誉为“世界和平使者”。胡锦涛送给连战的这样一个礼品,其寓意深远、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三、遵守馈赠的礼仪规范
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得体的馈赠,给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交往活动锦上添花,为彼此间的感情和友谊注入新的活力。在外宾的接待工作中,我们常常要与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宾进行礼尚往来,我们不仅要接受客人的礼品,还要向客人赠送或回赠礼品。那么,如何赠送或回送礼品,送给谁,送什么,何时送,何种场合送,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一般说来,人们在赠送礼品时都希望通过自己所送的礼品,寄托和表达对受礼者的友好和敬意,使彼此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然而,有时人们所赠送的礼品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出现事与愿违结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对馈赠礼仪的基本规范缺乏必要的了解,结果好心办坏事,造成受礼者的误解。所以,我们只有在了解和遵守馈赠礼仪规范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发挥礼品在对外交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礼品的贵贱厚薄,往往是衡量交往者的诚意和情感程度的重要标志。但礼品的贵贱厚薄并不总是与其作为商品的价值呈正比。仅就礼品的价值含量而言,礼品既有其商品的价值含量,也有其精神的价值含量。礼物有价而人情无价,有价的礼物只能寓情于其身,而无法等同于情谊。所以在对外交往中,赠送礼品要讲究“礼轻情意重”。因为更多的时候送礼者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受礼者从礼品中得到其商品价值,而在于通过礼品表达对受礼者的友好情谊。目前在很多国家里,都不时兴赠送过于贵重的礼品。特别有求于他人时,如果礼物过于贵重,反而会造成受礼者的心理压力,其心理负担一定会大于受礼时的喜悦,甚至很可能会让人产生受贿之感。所以,除非是有特殊原因,一般不要馈赠过于贵重的礼物。不过,虽然一般情况下向他人赠送贵重的礼品,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猜想,让受礼者难以接受。但是,过于菲薄的礼物又会显得寒酸,同样也不合适。礼物的贵贱厚薄应以双方的关系、身份、送礼的目的、场合,以及对方能否愉快接受为依据。
一般说来,当决定赠送或回赠礼品给外国来宾或朋友时,赠送者在选择礼品和赠送方式方面,首先要注意礼品轻重得当,同时突出纪念意义和民族特色。在选择礼品时,不论受礼者是组织还是个人,赠送方均不应首先将礼品价格的高低作为参考的标准,而要首先强调礼品的纪念意义。因此,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应是送礼的首选。其次还应选择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礼品,将独具民族特色的物品作为礼物送给客人,常常更受外宾的欢迎。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司空见贯的中国结、丝绸刺绣、唐装、围巾,民族乐器如二胡、笛子,以及剪纸、风筝、筷子、图章、玉佩、书画、茶叶、土特产等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东西,往往是最好的礼品。送给他们会备受青睐,身价倍增。特别是那些同时具有纪念意义和民族特色的物品,应是作为礼物的最佳选择。
其次,选择礼品时,送礼者一定要有的放矢、投其所好、考虑周全。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或打听了解受礼者的性格、兴趣爱好、修养与品位,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然后有针对性地精心挑选合适的礼品。尽量让受礼者感觉到馈赠者在礼品选择上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是真诚的,使礼品受到受礼者的欢迎。此外,还应考虑到在不同情况下,向受礼者所赠送的礼品应当有所不同。比如,在外交活动中,宜向国宾赠送鲜花、艺术品。在庆祝活动时,应赠送具有纪念意义和民族风格的纪念品。出席家宴时,宜向女主人赠送鲜花、土特产和工艺品,或是向主人的孩子赠送糖果、玩具等。
更重要的是,选择礼品时,一定要了解受礼者所在国家的风俗习惯,绝不能触犯对方的风俗禁忌。主动回避对方可能存在的与礼品品种、图案、形状、数目、包装等有关的禁忌。尤其是两国官方之间互相赠送礼物时,更要特别注意礼品的挑选,否则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外交上的风波。如198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将英国作家狄更斯1859年撰写的著名小说《双城记》送给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时,就引起了两国领导人的争执和不快。因为这部小说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暴力与恐怖,并与当时英国平静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使敏感的密特朗总统和法国媒体认为这是英国有意在影射法国。再如,前联邦德国总统卡斯滕访问非洲某国时,东道主送给他一匹骆驼作为礼物,因为骆驼在该国是吉祥的象征。而在德意志民族的风俗中,骆驼却被认为是愚蠢的动物。出于礼貌,卡斯滕总统虽然强作笑脸接受了礼物,但心中十分不快。所以,选择礼品,特别是选择赠送给外国领导人的礼品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物品不适宜作为礼物向外宾赠送。如现金、有价证券;药品、保健品;带有广告、宣传性质的物品;以珍稀动物为原材料制作的物品;有悖社会伦理道德的物品;涉及国家机密、行业秘密的物品等。以上这些物品,有的违反赠送对象所在国的法律和行业禁忌;有的不符合对方馈赠习惯或触犯对方的隐私;有的违反国际法和国际通行的礼仪规范或伦理道德;有的有损于国家和组织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要牢记这一点,没有合适的礼品宁可不送,也绝不能送错礼或乱送礼。
最后,注意馈赠的方式。要使对方愉快接受馈赠的礼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精心挑选的礼品,如果不讲究馈赠的方式和艺术,也很难达到馈赠的预期目的。
(1)注意赠礼的场合。赠礼场合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国际交往活动中,赠送礼品要讲究公私有别。因公交往赠送礼品时,应在公开场合进行,以表示郑重其事。如国家领导人之间互赠礼品,可在会见时当面赠送,也可通过礼宾工作人员转交;给一般随行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礼品,则可由礼宾人员转交。为一些重要的庆典活动而赠送的礼品,还常常举行隆重的赠送仪式。因私交赠送礼品给外国朋友时,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应在其私人住处或无其他人的场合赠送。尤其那些出于酬谢、应酬或有特殊目的的馈赠,当着众人的面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送礼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做,一方面会使受礼者感到为难:收也不好,不收也不好;另一方面还可能会让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既然是关系密切,送礼的场合就应避开公众而在私下进行,以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只有在赠送那些礼轻情重的礼品或者表达特殊情感的特殊礼物时,如一本特别的书,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等,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另外,要注意赠送礼品的具体时间。在双方不熟悉的情况下,西方人赠送礼品一般会在交往活动行将结束时,即在双方交往已有成果时方才赠送礼物,以避免行受贿之嫌。如果是朋友、熟人之间,多在相见或道别时赠送礼物。
(2)注意赠送礼物时的态度、动作和言语表达。在国际交往中,只有那种平和友善的态度,和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才是能让赠受礼双方所能共同接受的方式。那种做贼式的悄悄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中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在送礼时,我国一般习惯上总会过分谦虚地说:“薄礼!薄礼!只有一点小意思”或“很对不起,一点小礼物,请笑纳……”等。但在给外国朋友赠送礼品时,这种做法最好避免。既不要过于谦卑,也不要过于自夸。如果在赠送礼品时,用一种近乎炫耀、骄傲的口吻说:“这是很贵重的东西!”也不合适。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物的实际价值,否则,就落入了重礼而轻义的地步,甚至会使对方有一种接受贿赂的感觉。
(3)注意礼品的质量和包装。赠送给外国来宾或朋友的礼品,虽然不要求贵重价高,但一定要讲究质量。特别是赠送瓷器、玻璃器皿、工艺品时,必须要严格检查,把握好质量。千万不能将有裂痕或缺损的物品作为礼品送人。以食品作为礼物时,要保证食品非常新鲜,过了保质期的东西,绝不可赠送。同时,礼品的装潢和包装要十分讲究,精美的包装不仅使礼品的外观更具艺术性和高雅的情调,显示出赠礼人的文化艺术品位,而且还可以避免给人俗气的感觉。但要注意的是,赠送礼品给有些信奉基督教的人士时,不要将包装礼品的丝带结成十字交叉形状。
在对外交往时,我们不仅要遵守赠送礼品的礼仪规范,而且也要懂得接受礼品的礼仪知识。外宾为表达对东道主的感谢,往往会向东道主和接待工作人员赠送礼品。一般情况下,接待人员不应拒绝受礼,而应该大大方方地接受礼品。既不可显得受宠若惊、过分激动,也不可躲躲闪闪、推来推去或过分地客套。如果觉得送礼者别有所图或赠送贿赂性的礼品、不合适的礼品时,应向他明示自己拒收的理由,态度可坚决但方式要委婉。接受礼物时,应当面带微笑,双手接过礼品,随后与对方握手并表示真诚的感谢。不管礼品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受礼者应表示对礼物的重视,要当面打开礼物欣赏,并赞美一番。如果收到礼物后,不当面打开并表示赞赏,就会让送礼者产生误解,以为受礼者对自己的礼品不屑一顾,而使外宾的自尊受到伤害。同时,接受了他人的馈赠,如有可能应予以及时回礼。回赠的礼品应与收到的礼品在质量和档次上大体相近。在不能马上还礼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以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回赠相应的礼品。有时候,如外宾为所有接待人员赠送礼物时,也可以不用还礼,只需表示真诚的感谢就可以了。总之,在国际交往活动中,有来有往的馈赠活动,有利于拉近交往双方的距离、增进友谊、建立和保持良好、稳固的关系。
有关现代国际礼仪的文章
社交礼仪因此而将举止视作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又称第二语言或副语言。作为无声的语言,举止一般情况下又叫体态语言,简称体态语或体语。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的国际交往场合,礼仪主体必须遵守举止有度的原则。根据国际礼仪的规范,应注意的举止礼仪主要涉及手姿、立姿、蹲姿、坐姿、行姿5个方面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被用以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四类,叫做指示手势,即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
2024-10-04
第一节国际礼仪主体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国际礼仪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也是表现交往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从而维持和发展国与国之间、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正常关系的重要手段。礼仪主体在国际交往场合中的仪容仪表、气质风度、举止言谈,实际上都是其本人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2024-10-03
(一)照会照会是外交文书中最常用的形式,指国家之间用于外交方面有关事宜的通知,有关问题的交涉,外交礼仪的表示以及对某一问题的正式表态等方面的外交往来文书。在使用正式照会时,必须要非常注意行文的格式,严格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
2024-10-04
第一节姓名与称呼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礼仪主体经常要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往对象打交道,记住交往对象的姓名、恰当地称呼对方,是最起码的礼仪要求。前一两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妇女姓名,基本与英美国家相同。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两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2024-10-04
第一节宴请礼仪概述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常常把宴请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与沟通的手段。在餐饮礼仪方面,中国人在餐桌上往往有很多讲究。举行宴会时,中国人讲究无酒不成席,酒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劝酒是中国宴会最有特色的部分。从宴请的目的来看,可分为工作性的宴请、礼仪性的宴请和交际性的宴请。而正式的宴会往往有宏大的场面和一定的礼仪程序。一般来说,晚上举行的宴会较之白天举行的更为隆重。......
2024-10-04
第五节国际礼仪主体的行为礼仪举止与行为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同时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从塑造良好个人形象的角度来看,国际礼仪对其主体的要求就是行为要文明、敬人。下面我们将从女士优先、乘坐交通工具两个方面来介绍国际礼仪主体应遵循的行为礼仪规范。......
2024-10-04
第五节名片与电话礼仪名片与电话,已成为当今的国际交往活动中,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交流和进行直接沟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具体内容包括家庭住址、邮政编码、住宅电话、互联网址等。名片上所列的行政职务一般不宜多于两个,且应与同一名片上的具体归属相对应。涉外公务员所使用的名片,在正常情况下正面应采用标准的汉字简化字,不得使用繁体字。一般而言,采用简化汉字的名片宜用横式。......
2024-1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