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政要、其他人士,按照预先的约定前往另一个国家,有目的的在东道国进行一系列政治、社交、礼仪或其他业务性的活动。国家领导人所进行的访问,在访问国享有最高的礼遇和殊荣。而是外宾亲身了解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双方友好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安排好外宾访问参观活动的接待工作,是使外宾的访问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圆满成功、从而满意而归的重要保证。......
2024-10-04
第一节 外宾的迎送礼仪
迎来送往是整个外宾接待工作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迎来是接待工作的开始,给来访者留下第一印象,送往则意味着外宾的访问活动已经进入尾声,是整个接待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为来访者留下最后的印象。因此,迎送不仅是一般的迎来送往,而是对外交往中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国际交往中,对外国来访的客人,通常要视其身份、访问目的和性质以及双方关系等因素,安排相应的迎送活动。对来访者的迎送规格高低,反映了双方关系的冷热亲疏程度以及东道主对来访者的态度,来访者对迎送规格的高低也非常敏感和在意。所以,迎来送往在外宾接待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迎送外宾的准备工作
外宾的接待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环环相扣,东道主应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认真准备。作为接待工作的首要环节,迎接工作更要进行精心准备。在外宾抵达之前,东道主或接待方应提前对来访者的基本情况、访问的目的和性质、抵达和离开的时间作详细的了解,以便确定迎接的规格和做好准备工作。
从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来看,来宾一般包括主宾和随行人员。接待方应首先搞清楚来访者的总人数,要了解主宾和随行人员夫人是否同行,访问者的性别、职务等情况,以便安排迎送的规格和食宿。根据主宾的身份可分为国家和政府领导人、政府各部门领导人或高级官员、地方政府官员,议会、政党领导人或领袖,社会团体负责人、工商界领袖和企业家、国际知名人士以及其他各界精英人士。根据外宾来访的目的和性质,访问可分为国事访问、友好访问、工作访问、考察访问以及各种业务访问,除此之外,还有顺道访问、非正式访问、私人访问等。对来宾的迎送规格,尽管各国做法不尽一致,但主要还是依据来访者的身份和访问目的,适当考虑双方关系,并按照国际惯例,综合平衡来确定迎送的规格。迎送规格的高低,体现了东道主对来访者的重视和欢迎程度,主要迎送人员通常都要同来宾的身份相当。如遇特殊情况,迎送人员身份不能与来宾完全对等的时候,接待方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士,或由副职出面负责迎送。总之,主人身份总要与客人相差不大。当主要迎送人员不能出面时,无论作何种处理,应从礼貌出发,向对方作出解释。
除此之外,东道主或接待方还须准确掌握来宾乘坐飞机或火车、船舶抵达和离开的时间,要事先掌握飞机停机位置(出口的门号)、列车停靠的月台、车厢号码,以免临时来回奔跑或接空。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单位。并要提前安排好迎送车辆,订好客人下榻的客房及膳食。如果来宾身份地位高,接待方要事先在机场(车站、码头)安排贵宾休息室,准备饮料。接待方如对所接宾客不熟悉,或无接待方陪同人员与来宾同机或同车、同船到达,则要准备好接站牌,必要时还应准备好鲜花。如来宾的抵离时间有变化,应及时作出调整。由于天气变化等意外原因,飞机、火车、船舶都可能不准时。一般大城市,机场离市区较远,因此,若要顺利地接送客人,又不过多耽误迎送人员的时间,就必须要准确掌握来宾的抵离时间。迎接人员应在飞机或火车、船舶抵达之前到达机场或车站、码头。送行人员则应在客人登机或上车、船之前抵达。特别是大型代表团的来访或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由于来宾众多,接待方的迎送工作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若一个环节除了问题,就会造成整个接待工作的被动。如,来宾的行李或重要文件由于接待方的疏忽而丢失;或者由于来宾太多,接待不周到、使重要的客人受到冷落;或者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客人厚此薄彼;或者是由于接待方的原因而使来宾误了行程等诸如此类问题都会对整个接待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所以,接待方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考虑每个细节问题,各项安排都要做到细致周密,不出丝毫差错。
二、外国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迎送礼仪
在外宾抵达时,由接待方的迎送人员前往机场、车站迎接,表示欢迎,并按照礼仪程序安排相应的活动或举行欢迎仪式。这是外宾进入国门后的第一项正式活动,接待方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在来宾结束访问离开时,则要给予热情欢送,使其访问得以圆满结束,并对东道主留下良好的印象。特别是对于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东道国一般都要举行正式、隆重的欢迎欢送仪式,以示对该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尊重和友好之情。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又被称作“国宾”。国宾特指受某一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正式邀请,到该国进行访问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而其他来访者,如外国政府部长、政党领袖或其他政要、国际知名人士则不能被称作国宾,而通常称其为“贵宾”。按照国际礼仪,国宾应在东道国享有最高的礼遇和殊荣。
有些国家,在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专机进入和离开本国的国境,都会派战斗机为专机护航。有的国家则是在专机飞抵距将要降落的机场100公里处时,派战斗机护航。战斗机开始护航时,先向专机发出致敬信号,然后编队飞行至机场上空。专机降落后,护航战斗机编队还要绕机场飞行一周。中国和许多国家都没有派战斗机为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专机护航的礼仪习惯。有时,一些外国贵宾可能会在访问国的边境城市停留,东道国还要根据情况派适当的人员前往,会同当地官员迎接。
当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抵达东道国的首都后,由东道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主持正式、隆重的欢迎仪式。有的国家的欢迎仪式是在外宾下飞机或火车后,当即就在机场或车站举行。也有的国家是在外宾抵达后的当天或次日在特定的场所举行,如总统府、王宫、议会大厦等,像美国在白宫南草坪,法国在巴黎荣军院,日本在首相官邸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发展,各国的礼仪形式都在不同程度发生变化和改革,中国也不例外。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确保做好外宾接待工作的前提下,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又从实际出发,对接待来访的外宾的礼节礼仪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特别在迎送外国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仪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简化,在热烈隆重的同时,更加注重实效。
我国规定,自1978年10月起凡外国贵宾来访,中国外交部不再通知各国使节到机场迎送;不再邀请各国使节及夫人和驻京记者出席欢迎宴会。不再组织大规模的欢迎队伍迎送。除天安门广场两侧的电灯柱上悬挂两国国旗和主要街道挂彩旗以外,不再挂横幅。1980年9月起,我国欢迎外国贵宾的仪式也由机场移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具体的做法是,当来访的外国国家或政府领导人抵达北京时,由政府部门的部长或副部长担任陪同团团长前往首都机场迎接,并陪车将来宾送至钓鱼台国宾馆下榻。从机场到宾馆的沿途,由警车和摩托车护卫队开道护送,以确保贵宾车队的畅通无阻和安全。然后在当天或第二天,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的东门外广场举行正式的欢迎仪式。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便改在人民大会堂的东门内中央大厅举行。
按照国际惯例,欢迎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仪式,由东道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亲自主持。欢迎仪式要悬挂两国国旗,铺红地毯。通常的做法是,当来访的国宾到达欢迎仪式的现场时,在东道国的礼宾官引导下,国宾与东道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见面并行握手礼或行拥抱礼,互致问候。东道国领导人陪同国宾与东道国其他前来出席欢迎仪式的官员见面,并将其一一介绍给国宾。介绍完主方官员后,国宾再陪同东道国领导人与自己的主要随行人员见面,并向东道国领导人一一进行介绍。随后由主方的儿童或女青年向国宾敬献鲜花。接着国宾在主方国家领导人陪同下走上检阅台。待宾主双方站定后,军乐队开始演奏两国国歌,同时鸣放礼炮。根据国际礼仪的惯例,欢迎外国国家元首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时鸣放礼炮21响,欢迎政府首脑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鸣放19响,欢迎副总理级官员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鸣放17响。鸣放礼炮响数的多少,代表东道主的友好诚意和对对方的尊敬程度。响数的多少主要依据受礼人的身份高低而定,而且响数必须为单数。奏国歌鸣礼炮必须同时进行,歌起炮响,歌落炮停。然后,来访的国宾在主人和仪仗队指挥官的陪同下检阅身着礼服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检阅又分为阅兵式、分列式两个部分。阅兵式是指国宾在东道国领导人、仪仗队指挥官的陪同下,步行通过仪仗队进行检阅。在经过仪仗队的军旗时,检阅人要向军旗行鞠躬礼。分列式是指国宾在东道国领导人的陪同下登上检阅台,仪仗队列队通过检阅台,接受国宾和东道国领导人的检阅。我国从1983年起,检阅三军仪仗队时,增加检阅分列式。最后,主客双方互致欢迎词和答谢词。一般来讲,欢迎仪式大多十分紧凑而不失热烈、隆重。除外国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外,对于外国军方首脑的来访一般也要举行一定的欢迎仪式,如安排检阅三军仪仗队等。(www.chuimin.cn)
当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结束在首都的访问,去东道国的其他地方参观访问时,由中央高级官员陪同,由当地行政首长迎送,一般不再举行正式欢送仪式。我国规定,当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结束访问、离开北京回国时,不举行欢送仪式,由我国国家主席或政府总理前往宾馆为其送行、与之话别。贵宾由陪同团团长陪同乘车前往机场送行。如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前往我国其他地方访问时,则由陪同团团长、其他政府高级官员继续陪同贵宾访问。当地的省长、市长举行欢迎宴会,致欢迎词,来访的主宾或其他主要官员答词。省长、市长一般应陪同参观访问。
三、外国政要及普通外宾的迎送礼仪
在迎接来访的外国高级官员和重要人士时,如外国政府各部门的部长、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国际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议会和政党代表团、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虽然不像欢迎外国领导人那样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但也要根据其身份地位,由邀请单位安排与其规格相应的迎送活动。一般情况下,迎送人员不宜太多、场面不宜过大。不过,有时可根据两国或双方关系和政治需要,给予破格接待,安排较大的迎送场面,由身份较高的领导亲自去机场迎接。为避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除非特殊需要,一般都按常规办理。
在正常情况下,邀请单位应安排相应级别的领导人前往机场或车站、码头迎接来访的外宾,欢迎人员一般应提前15至20分钟时间到达欢迎地点。接待方要提前联系办理入境手续、办理边防海关等部门的免检免验礼遇。在来宾抵达后,要有专人协助来宾办理入境手续和行李提取等事宜。重要代表团,人数众多,行李也多,应将主要客人的行李先取出。最好请对方派人配合,及时送往住地,以便更衣。
当来宾走下飞机或车、船后,接待方的负责人应上前表示欢迎与慰问,迎送人员按照身份高低站成一列,经礼宾工作人员介绍后,主动与外宾握手、寒暄,表示欢迎。若外宾是熟悉的人,则可不经过介绍,就上前握手,互致问候。通常介绍者可以由接待方的礼宾人员或翻译人员担任,先将前来欢迎的人员按其身份依次介绍给来宾,也可由欢迎人员中身份最高者或熟悉来宾的人员出面介绍。双方互相介绍后,按国际惯例,一般行握手礼,此时应注意握手的顺序和基本礼仪,并注意再次点头致意。由于来宾国籍、习俗的不同,行握手礼后,可能还要对接待方再行不同的拥抱礼、亲吻礼、鞠躬礼等,主方均应作相应表示,不可推卸或表现勉强。如安排献花,必须采用扎成花束的鲜花,并注意保持花束的整洁和鲜艳。但忌用纸花、塑料花或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花朵。通常由儿童或女青年将花献上,有的国家由女主人向女宾献花。对于重要客人,可安排机场、车站或码头的贵宾休息厅稍事休息,此时要准备相应的饮料进行招待。
介绍完毕或稍事休息后,接待方应尽快引导来宾上车,前往下榻的宾馆或住地。如安排主人陪车,则请客人从车的右侧门上车,中方主人从车的左侧门上车。有时客人上车后先坐到了当地主人的座位上,一般不必请客人挪动座位。来宾抵达住处后,一般不要马上安排活动,应稍作休息,以便给对方留下更衣时间。
对其他人员的来访一般不举行欢迎仪式,主要是做好各项安排。如果来宾是熟人,则可不必介绍,仅向前握手,互致问候;如果来宾是首次前来,又不认识,接待人员应主动打听,主动自我介绍;如果迎接大批客人,也可以事先准备特定的标志,如小旗或牌子等,让客人从远处就能看到,以便客人主动前来接洽。
对于应邀来访的任何代表团,无论官方的或民间的,在他们抵离时,均安排相应身份的官员或有关人员前往机场或车站、码头迎送。对于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士、专家学者等,在他们到离任时,亦要安排相应人员出面迎送。对于常驻的外交使节的到离任,按照国际礼仪通常的做法,应由驻在国外交部礼宾司部门的官员到机场迎送。
送行应当在外宾登机之前到达机场或车站、码头。如客人乘坐班机离开,应通知其按航空公司规定时间抵达机场办理有关手续,身份地位高的客人,可由接待人员提前代办手续。若安排有欢送仪式,则应当在仪式开始前到达。送行人员应按身份高低排成一列与外宾握别,并简短表示良好的祝愿或欢迎再次来访。飞机启动后,应该挥手告别,直至望不见时才离去。
若外宾是在上级有关人员陪同下去单位参观,不需去送行时,作为单位负责人及外事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同外宾握手道别,欢迎外宾再次来访,并表示良好的祝愿。外宾的车辆启动后,参加接待的人员应该站成一列,与外宾挥手告别。会谈、会见结束时,主人应该送至门口或车前握别,并且目送或挥手告别,等外宾离去后再回室内。
有关现代国际礼仪的文章
访问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政要、其他人士,按照预先的约定前往另一个国家,有目的的在东道国进行一系列政治、社交、礼仪或其他业务性的活动。国家领导人所进行的访问,在访问国享有最高的礼遇和殊荣。而是外宾亲身了解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双方友好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安排好外宾访问参观活动的接待工作,是使外宾的访问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圆满成功、从而满意而归的重要保证。......
2024-10-04
实际上,在外事接待活动中,馈赠礼品包括赠送礼品和接受礼品两个方面的问题,接待方无论是接受礼品还是回赠礼品都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国际礼仪规范。......
2024-10-04
社交礼仪因此而将举止视作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又称第二语言或副语言。作为无声的语言,举止一般情况下又叫体态语言,简称体态语或体语。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的国际交往场合,礼仪主体必须遵守举止有度的原则。根据国际礼仪的规范,应注意的举止礼仪主要涉及手姿、立姿、蹲姿、坐姿、行姿5个方面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被用以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四类,叫做指示手势,即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
2024-10-04
第一节姓名与称呼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礼仪主体经常要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往对象打交道,记住交往对象的姓名、恰当地称呼对方,是最起码的礼仪要求。前一两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妇女姓名,基本与英美国家相同。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两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2024-10-04
第一节国际礼仪主体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国际礼仪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也是表现交往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从而维持和发展国与国之间、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正常关系的重要手段。礼仪主体在国际交往场合中的仪容仪表、气质风度、举止言谈,实际上都是其本人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2024-10-03
(一)照会照会是外交文书中最常用的形式,指国家之间用于外交方面有关事宜的通知,有关问题的交涉,外交礼仪的表示以及对某一问题的正式表态等方面的外交往来文书。在使用正式照会时,必须要非常注意行文的格式,严格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
2024-10-04
第一节宴请礼仪概述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常常把宴请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与沟通的手段。在餐饮礼仪方面,中国人在餐桌上往往有很多讲究。举行宴会时,中国人讲究无酒不成席,酒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劝酒是中国宴会最有特色的部分。从宴请的目的来看,可分为工作性的宴请、礼仪性的宴请和交际性的宴请。而正式的宴会往往有宏大的场面和一定的礼仪程序。一般来说,晚上举行的宴会较之白天举行的更为隆重。......
2024-1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