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危机管理与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研究成果

危机管理与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研究成果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图书馆现有组织文化的内容以及新技术环境对组织文化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图书馆的价值观和精神,各个图书馆的组织文化还应包括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图书馆在管理上引进组织文化这一理念,标志着图书馆新的管理革命的来临。

第一节 图书馆组织文化

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复合图书馆,它的建设需要对传统图书馆进行重大的变革,变革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建设良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组织文化,对图书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图书馆组织文化基本概念

图书馆组织文化,有许多文章亦称图书馆文化,来源于组织文化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从字面上看来,组织文化有两个不同但却相关的意思,首先指文化存在于组织中,如同文化存在于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皆有其共同的价值、信念、假设、规范、仪式、人工制品和行为模式等等,它们存在于组织中,并影响组织成员的外在行为。组织文化的另一层意义是,作为观察和思考组织行为的方式,用以解释和预测组织或其成员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采取行动,而组织如何采取行动受其基本假设所影响,此种假设是无所知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换句话说,即使环境已经变化,组织文化仍然控制着组织的行为。

20世纪后期的新技术应用,使图书馆界人员都认识到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必须做出适应时代变迁的变革,而实际工作中组织再造的70%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变化总是被期望,但变化却经常不会获得成功,因为它常常是与组织文化相冲突的”。因此“组织再造不能没有文化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图书馆现有组织文化的内容以及新技术环境对组织文化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图书馆组织文化层次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是维系或推动图书馆生存或发展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其他管理特征的集合。图书馆文化由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构成。

物质层:也称表面层,它是指组织物化形象的外在表现和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图书馆的设备、资金、环境布局以及图书馆内部的培训等。物质层文化是图书馆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图书馆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总和。

制度层:也称内层,它是在经营管理中形成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协调性,是介于物质层和精神层之间的文化集合。它的内容包括图书馆的组织方式、管理方法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塑造和延伸图书馆文化的坚实手段和有力保证。

精神层:主要指图书馆全体馆员的共同行为方式以及指导和支配行为方式所拥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包括图书馆价值观念、整体形象、职业道德、发展目标以及人际关系等。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灵魂,制度文化是联结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纽带桥梁。它深藏于图书馆内部,是图书馆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精神层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物质层和制度层有着主宰和引导作用。

图书馆组织文化实质上是上述三种文化形态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有机整体,是图书馆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观念、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构架的总和。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图书馆组织的灵魂和内在发展动力,它必须体现出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特点,必须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推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图书馆的价值观和精神,以下四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是一切为了读者的理念。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读者方便不方便、读者满意不满意、读者的信息需求是否得到不断满足为服务与管理的出发点。

其次是服务奉献的理念。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服务,每一位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他人作嫁衣裳、默默无闻、甘作人梯的观念,当读者在图书馆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时,当用户通过图书馆员的服务进行了知识创新时,当学者们在图书馆的土壤中培育产生时,当新思想在图书馆的氛围中喷涌而出四处传播时,就是体现了图书馆员的价值。(www.chuimin.cn)

三是资源共享的理念。通过文献数字化、服务网络化,一馆之馆藏资源可以为任何人所用,而世界上各个图书馆的资源也可为一馆所用,资源共享,服务无限。资源共享离不开联合协作,要使图书馆工作地区化、全国化、全球化,在馆内图书馆员应具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馆外各个图书馆则应具有协作共赢、联合发展的精神,达到优势互补、规模效应、服务用户的目的。

四是员工至上的理念,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离不开图书馆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因此,要开发图书馆员的人力资源,要尊重图书馆员、爱护图书馆员、教育图书馆员、激励图书馆员。围绕图书馆的价值观和精神,各个图书馆的组织文化还应包括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

图书馆在管理上引进组织文化这一理念,标志着图书馆新的管理革命的来临。组织文化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动力的能量,是一种精神动力或者说是文化力。

科学管理虽然是人类创立的最壮观的成就之一,并一度为图书馆带来蓬勃生机,可是在人文精神、人性研究方面是薄弱的,其局限性正不断受到人们质疑。科学管理主要通过外在手段促进员工和组织加快运转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它以工作为中心,过多地注重数字资料和定量分析,把管理当成了纯粹的科学,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馆员是有思想、有感情,并为思想、感情所支配的人,把馆员仅仅看成是执行任务的工具,缺乏对馆员积极性、创造性的挖掘。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设则重视馆员在图书馆实践工作中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观念和理智的作用,通过对馆员共同价值观体系的倡导和馆员行为模式的影响及诱导,达成全体馆员的观念共识和行为一致。通过对馆员责任感、进取欲、成就欲的激励,促进馆员接受图书馆有形或无形的规范和约束,自觉地调整与图书馆的关系,自发地将个人目标纳入图书馆共同的目标之中,与图书馆的整体目标取得一致,自愿地与图书馆理念相沟通,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图书馆特有的文化氛围保持融合和协调。以此促进馆员能动地、超能力地输出知识、智能和体能,超水平地发挥创造力,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提升图书馆服务的美誉度。

组织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资金和物质投入对图书馆很重要,但组织文化却可以发挥资金、物质无可比拟的巨大动力,这就是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功效。

三、图书馆组织文化特征

把组织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引出组织文化概念,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它是从管理学理论的角度对组织进行重新剖析,重新审视。从而使大家认识到,在一个组织中,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座图书馆中,组织文化作为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的软件”部分,要面对一个建立、完善和逐步制度化的过程。随着组织文化的逐步形成,馆员们在组织内对其基本的、适当的、有意义的行为有了共同的理解,并逐渐形成一种确定的行为模式(规范)。这种模式的形成,将有助于解释和预测馆员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把握馆员队伍思想和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组织文化的主观性。图书馆组织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主观色彩。这一点是由图书馆的性质所决定的。它表现在组织成员(馆员)所具有的共同的行为方式,以及支配这种行为方式所应具有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与创新意识等方面。如我们的办馆宗旨、办馆方向、办馆特色、馆员队伍所保持的职业道德准则等等,都是组织文化的体现。它是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核心。

2.组织文化的规范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是在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的。图书馆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制定出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守则,是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反映了图书馆成员的思想理念,所以也可以称其为组织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的制度规章,体现了图书馆不同的服务管理理念,也反映出不同图书馆在协调馆员与管理者、馆员与馆员、馆员与读者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制度的制定,体现了图书馆内部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和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图书馆组织文化的规范性是图书馆内部文化的体现。

3.组织文化的客观性。图书馆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根据自身对图书馆职能的理解,从实际出发,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为读者创造了幽雅静谧的阅读环境。在现代服务理念的指导下,采取先进便捷的服务手段,从不同角度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图书馆(包括馆员)把自己的服务奉献给了读者的同时,也非常客观地将自己的组织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包括馆舍的布局、室内装潢设计、书架等设备的摆放等等,都能非常客观地反映图书馆的组织文化特点。因为,在我们的许多设计中都融入了许多人文理念,这些都是图书馆丰富组织文化内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