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危机管理融入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研究结果

危机管理融入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研究结果

【摘要】:第五节组织文化管理层面组织文化主要强调的是在组织中形成的一种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的管理层面很广,它主要包含:组织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和文化网络。也就说,组织文化管理面对的是社会化的人。没有英雄人物的组织文化是不完备的文化,是难以传播和传递的文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现着组织文化和组织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第五节 组织文化管理层面

组织文化主要强调的是在组织中形成的一种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的管理层面很广,它主要包含:组织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和文化网络。

1.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指组织的性质、经营管理方向、组织的文化设施等,它决定着组织的文化特色和行为导向。以系统的思维来看待组织环境和组织关系,才能真正为组织未来的经营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导。这正是组织环境分析的根本目的。现代组织要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当今组织面临大环境的诸多变化,组织不了解大环境的变化,就提不出新的任务和目标,不经常分析时局就找不到组织的出路和办法。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只有组织盯住环境就像球迷盯着球一样,才能做到有效经营。组织面临着深刻的组织环境的变迁,这种变迁对组织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要从系统的、动态的、整体的思维来看待组织环境的变迁及其对组织的影响。组织环境既是组织的制约因素与决策的起点,也是组织经营管理的目标。良好的组织经营管理行为会造就良好的组织环境,从而进一步形成良性的组织经营管理行为。

2.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组织成员对某一事物正确与否及尊崇或鄙弃的一致认识。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和组织培养起来的。家庭、组织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组织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组织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组织改革的前提,又是组织改革的必然结果。组织文化是亚社会文化。组织的员工走进组织时,他不是一个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有一定信仰、价值观念的人,这正是文化管理区别于物力、财力及自然资源的显著特征。也就说,组织文化管理面对的是社会化的人。

3.英雄人物

纵观历史,从原始社会科技发达的今天,已不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论是炎黄的统一、大禹的治水,还是乱世英雄,他们造就了历史文明;无论是长城青铜四大发明,还是殷商历法、孔孟老庄,都无一不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的创造是中华人民集体的智慧,哪一个英雄人物可以全塑历史?哪一个英雄人物可以全创文明?是他们共同创造了历史,共同创造了文明,还有劳动人民的鲜血和汗水洒满了历史进程。英雄人物作为一种活的样板,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体现了组织的价值观念。组织文化由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些英雄和象征对组织的员工有重大的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发挥榜样的作用是建设组织文化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把那些最能体现价值观念的个人和集体树为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激励方法,有利于优秀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没有英雄人物的组织文化是不完备的文化,是难以传播和传递的文化。组织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作用有以下两点。

(1)组织价值观的人格化。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不能仅仅是文字口号,需要验证,需要有人去实践,需要在员工中有活生生的人物来体现,这种人物就是组织所树立的“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是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的人格化。组织中的英雄是他人的榜样和敬重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组织的价值观念。

(2)英雄人物的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有两种类型:一是原发型示范效应,即示范原型在没有通过宣传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定影响,通常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即是这种类型;二是树立示范效应,即示范原型的言行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和肯定,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规定、舆论、宣传媒介等)被确立为某人、单位、部门甚至更大范围的效仿榜样,以此来影响他人和社会。(www.chuimin.cn)

4.仪式

仪式即是指一种文化活动,例如组织的表彰、聚会、升旗、发奖仪式等都是典型的组织文化仪式。仪式是一种活动,把组织中某些生活戏剧化、固定化、程式化,以宣传组织的价值观念、组织精神,强化组织文化。仪式是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日常例行事务,它告诉员工应当具有的行为,并提供代表组织意义明显而有力的行为规范。抽象的价值观通过仪式的体现变化为有形、可见的东西,“要是没有仪式,文化就死了”。文化仪式活动是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文化观念,正是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活动才得以体现。文化仪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际礼仪。组织是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社会组织,其内部人员之间和与外部群体或个体之间都有着大量的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现着组织文化和组织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因此,交际礼仪就成为传播文化、体现组织素质的重要形式。

(2)仪式活动。组织为了表达对某些事物的崇敬和重视,经常举办一种特殊的仪式,来表达组织的真实情感。主要有:升旗仪式、工程建设奠基仪式、庆功仪式、团拜仪式、授奖仪式、合资项目签字仪式等。这些仪式,一方面是表现组织文化的内涵,另一方是通过仪式凝聚人心,提高人们的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

(3)节日庆典。主要包括组织的节日庆典和公共节日庆典,比如:组织成立的周年庆典,公司成功开发出新产品庆典等。这些庆典活动,是连接组织与员工,组织与社会的纽带,既可以乘机宣传组织文化,又可以借此机会吸引员工对组织的关注,产生向心力

5.文化网络

文化网络是指组织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是组织价值观和英雄轶事的“载体”,是传播组织文化的通道。文化网络是组织中基本的沟通方式,既包括组织正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也包括组织内部以故事、小道消息、机密、猜测等形式来传播消息的非正式渠道。有效地运用组织的文化网络,既是处理组织事务及了解组织实情的重要方法,又是传播组织文化的重要通道。

有研究者认为,文化网络是非正式传播渠道和路径,这是片面的。由文化网络传递出的信息虽然能反映事物发生的真正原因及其背景,但也可能是非真实性的原因和背景。很多非正式的渠道所传播的信息,是已经被加工了的、或者是扩大了的、或者是有信息损失的。文化网络的多元化,可以相互验证其信息的真实性,也有利于组织文化的沟通和沟通渠道的畅通。

在中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人们在正式组织中讨论和决策一件事情时,免不了有碍于情面的,于是可说可不说的尽量不说,可多说可少说的尽量少说,“可以说”或“可多说的”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非正式渠道,从而形成了“非正式信息的质量大于正式信息的质量”的奇怪现象。其实也不怪,因为主流渠道不畅通,就必然会产生对非主流网络的兴趣。心理习惯使得非主流网络对人们的吸引力还是存在,这种感情逻辑所形成的信息交流,其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必须对其给予足够重视,并积极地加以引导。所以,文化网络一旦被作为一种组织文化的要素加以重视之后,便能为组织文化的传播起到良好的作用。美国《幸福》杂志曾做过这样的预言:“在组织中,一场文化革命即将来临”。确实,组织文化理论的出现,在管理学领域中造成了一场革命,它使长期被视为管理学难题之一的团体目标与个人目标这一对矛盾得到了统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得到了统一;组织中约束与自由的矛盾得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