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数控机床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技术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人们将数控技术与PLC技术、工业机器人、......
2025-09-29
近年以来,每天一打开报纸,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一个并不新鲜的老字眼,时常被文字工作者们用作标题。诸如什么“打造安全城市”“打造文化城市”“打造国际名牌医院”“打造精品小说”“打造华夏少儿板块”“打造时代精英”“打造一流航天队伍”“打造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金融业”“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教育强区”“打造道德教育读本”……真是应有尽有。此外,还有一些抽象名词真不知道如何能够打造,诸如“打造国际传媒新形象”“打造中亚南亚经济圈重心”“打造环保产业链”“打造穿透力”,等等。更有甚者,国内某著名大学,在一篇宣传文章中,用了《8000人打造××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的标题,真有点叫人哭笑不得。
由此我想到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20世纪初他创立了相对论,克服了经典力学的缺陷,建立了新的时空关系理论,对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一新的学说却遭到思想保守的物理学家们的反对。其中有个叫勒纳的人,他纠集了一批人,出版了一本《反对相对论百人集》。爱因斯坦看到这个集子后,用手掂了一下分量,讥讽地说:“如果我的理论错了,有一个人证明就够了,何必抬出一百个人来?一百个零加在一起还是零。”这就说明,科学研究机构贵在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有几个创造性的学术带头人,做出重大的发明创造性的成果,而绝不是靠人多势众能“打造”出来的。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它的规模不大,而且也没有挂什么研究所或研究院的牌子,仅仅只是个实验室,可是它却涌现出了12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些例子足以引起我们深思,靠虚张声势的炒作是不可能创造出什么奇迹的!
笔者不是研究词汇学的,“打造”一词语出何处,当今又是何人率先炒作“打造”一词,我没有做过考究。不过,一提起“打造”,就使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看到铁匠铺打铁的情况,如打造锄头、镰刀、锅铲什么的。在汉语词典中的确有“打造”一词,引用的例句是“打造农具”。所以,“打造”一词并不新鲜,自古以来就有了。看来,现在一些青睐“打造”的人,将它古为今用了。
为什么一些人乐于使用“打造”一词呢?作者们的本意我并不知道,据我分析其用意可能是强调决心、狠心和力度,也可能觉得这个词很时髦。其实,只要了解一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对“打造”一词稍加推敲,就会发现它不仅没有任何新意,而且不免还带有旧时代的痕迹。打者也,必定是要用力气,“造”也就是按照一个模具的样子把它制作出来。所以,“打造”也就是用人工制造的意思,明显地带有手工作坊的色彩。
每当我看到那些使用“打造”标题的文章,就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我认为那些以“打造”为标题的文章,大多都是炒作,除了虚张声势以外,别无任何作用。我之所以反对滥用“打造”一词,一方面从修辞学上讲,许多用法都是不恰当的。“打造”作为一个动词,跟在他后面的必须是作为宾语的物主名词,例如农具、工具、茶具、石器、木器等。而抽象名词是不能作为“打造”的宾语的,如现象、形象、重心、核心力、精英……是无论如何也“打造”不出来的。(https://www.chuimin.cn)
本来,我国汉语语汇是十分丰富的,有许多词汇可以选用,而且有些词汇的搭配是已经约定俗成了的。例如,城市、医院、教育强区、基地等,都只能用建设或创建来修饰;小说、道德教育读本、文章等,只能是创作、编写或撰写;人才、队伍、干部、精英等,只能是培养、训练或造就。令人费解的是,无论人才或是队伍,都讲的是人,而打造出鲜活的人来,岂不是荒唐吗?
另一方面,从时代精神上来看,“打造”一词也是不宜使用的老字眼。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把人类文明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是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是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是现在开始的信息社会。在汉语中,带有修饰“造”的词汇不少,如创造、制造、打造、铸造、锻造、塑造、仿造、营造、捏造,等等。但是,我觉得有三个词汇,即“打造”、“制造”和“创造”,它们分别带有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鲜明特征。在农耕社会,生产的主体是小农,他们完全靠手工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体力打造出来的。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逐步实现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出现了新兴的机器制造工业,所以“制造”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
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又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这就是托夫勒所说的第三次浪潮。这次浪潮无论就其规模或其深刻性,都超过了历史任何一次革命,它们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而且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随着这次浪潮出现的是知识经济时代,也被人们称为信息社会。在这样的时代,竞争比过去更加激烈,而竞争的核心是创造力。很明显,“创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谁掌握了创造力,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
总之,无论从修辞学或是时代精神上来看,“打造”一词都不宜再大肆炒用了。当然,我也不是说“打造”一词完全不能使用,当用者就用,不当用者就坚决不能使用。我们应当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学风和文风,杜绝华而不实的炒作,恢复和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的优良传统!
相关文章
注塑件上模具构件的成型痕迹是由模具结构的构件在注塑件成型加工的过程中,烙印在注塑件表面上的印痕,如分型面痕迹、镶接痕迹、推杆痕迹、浇口痕迹、抽芯痕迹、错位痕迹、飞边和毛刺等。由于注塑件在成型加工过程中存在着毛刺和飞边,需要使用刮刀来去除,这在注塑件的工艺中称为修饰工序,这样注塑件表面上就必然会存在刮刀的修饰痕迹。......
2025-09-29
成型痕迹可按痕迹特征,性质,状态,所处形体的内外,形状和宏、微观性质来进行分类。成型加工特征的痕迹 成型加工的痕迹是注塑件在熔融的塑料加压进入模具型腔后,在冷却硬化的成型过程中所形成的痕迹,如流痕、缩痕、熔接痕和银纹等等。......
2025-09-29
在对注塑件上的成型加工缺陷痕迹进行分析与整治时,必定会牵扯到模具结构的判断。特别是通过远距离的网络会诊对注塑件上产生的缺陷进行处治时,要先对注塑件上的模具结构痕迹进行分析,在确定了模具的结构后再进行缺陷痕迹的分析与整治。注塑件上模具结构成型痕迹,对模具设计者来说可以称得上是良师益友,这些痕迹对我们的启迪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2025-09-29
修正工艺参数和收缩率 注塑件的注塑成型加工痕迹是修正注塑机注射参数的依据,并可以验明材料及其收缩率。质量鉴定 注塑件的注塑成型加工痕迹是注塑模和注塑件质量与品质的鉴定依据。缺陷纠错 注塑件的注塑成型加工痕迹是注塑件缺陷纠错的依据,也是注塑件整治弊病的依据。成型痕迹和成型痕迹技术的理论面世较晚,造成了应用的滞后。......
2025-09-29
使用语言技巧高明的人,能利用符合听众、环境、形势及话题的说话技巧说话,而且态势语言,音调也能和语言充分配合。所以,在与人沟通时,语言与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表达。所谓不理想用语,就是会伤害到语言的影响力及感染力的语言,大致包括“连接语”、“限定语”、“差别语”三种。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使用限定语,同时注意避免诸如眼看下方,不敢正视对方,用不安的细小声音说话等。......
2025-09-29
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是让学生创新从自发状态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教学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025-09-29
注塑件上的痕迹,对注塑模结构设计,注塑件和注塑模的仿制技术与复制技术起到了物证的作用。将注塑模结构与注塑件成型原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全面地解决注塑件成型的所有问题。这些理论使得注塑模的设计和注塑件缺陷的整治方法,变得更具体、更简单。能够使从业人员很快上手,并迅速成为注塑模设计高手。......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