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我到人民医院请呼吸内科刘淑华教授诊断,她认为病程时间较长,应当检查清楚。根据症状,刘教授建议注射头孢夫辛钠和沐舒坦针剂,同时口服沐舒坦片剂,需要一周时间的治疗。17日下午,我在校医院注射室开始打点滴。注射完毕后,我选择了一个扶手椅坐定,平静、耐心地等候针剂一滴一滴地注入我的静脉血管。她叫马红莉,是电子信息学院一年级的研究生,她是患耳鸣病来打针的。第三天上午9时,我准时到达注射室。......
2025-09-30
日全食是无数的天象变化之一,它是地球和月球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周期现象,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处于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就出现了日全食。据天文学家推算,地球上每年发生日食2到5次,包括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所以日食是一种很普遍的天文现象。可是,2025年7月22日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日全食,为什么会引起媒体和人们极大的兴趣呢?因为这一次日全食,是自2025年到2025年在中国发生的唯一一次日全食,所以被称为我国长江流域城乡观察日全食500(实际上是495年)年难逢的机遇。
地球上平均一年半发生一次日全食,但对于地球上某一地区的人来说,平均450年才可能观察到一次。为什么观察日全食的机会如此可贵呢?因为只有处在日食带内的人,才能观察到日全食,而日食带往往只有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宽,再加上日全食只有几分钟的时间,而且还要受到天气的影响,所以实际上能够看到日全食的人是不多的。然而,今年的日全食之所以被称为旷世奇观,是因为这一次与以往不同,日食带长约1万公里,宽有250公里。当天,日全食由印度的西海岸经过孟加拉、尼泊尔进入我国西藏南部,继而由西向东推进,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到浙江省的舟山市,我国44个城市都有机会看到日全食。这次日全食经历亚洲几个人口大国,有20多亿人可以看到日全食。在我国,日食带经历了我国人口最稠密的长江流域地区,包括了3亿多人,所以这次日全食被国际称为“长江大日食”。
早在3天以前,各种媒体不惜篇幅,每天以3到5个版面,大量报道这次日全食的发生区域、特点,请天文学家介绍日食的科普知识,以及观察日全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各城市的天文台、科协和青少年宫也都纷纷组织活动,宣传和介绍有关日全食的知识。其时正处在暑假,中小学生们更是翘首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学校的老师们也提前踩点,组织学生观看。商家们也瞄准了这个商机,陆续推销各种日全食观测镜、护目镜、太阳镜、旅游物品、防暑降温物品。由于武汉是长江流域中游城市,是最适合观测的城市之一,所以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观测日食的爱好者,纷纷来到武汉,这也给武汉带来了商机。
20世纪在我国境内共发生过7次日全食,在湖北地区唯一观测到的是民国三十年(2025年),那年我只有8岁,跟着大人们观看了被叫作“天狗吃日”的奇观,但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今年我已是70有6的老人了,虽然不像青少年们那么亢奋,但也不想错过21世纪唯一在本地观看日全食的机会。我心想生前的500年已悠悠逝去,而未来的500年我已不可能再期待,因此我也绝不放弃当天观看日全食奇观的机会。
我本想去商店购买一副正规的日食观测镜,可是连日38度的高温,我无法出门。于是,我就利用旧的X光底片,把它折成3层,观看的时候再戴上防紫外线的太阳镜,这样就万无一失了。报上介绍说,有眼疾的人要注意保护眼睛,不要直接对着太阳观看,更不能长时间地观看。我有厌光症、飞蚊症,所以我比较小心行事,以防止对眼睛造成的伤害,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眼睛更重要了。(https://www.chuimin.cn)
清晨一大早,我去菜场把菜买回来,就等待着神圣的一刻到来。大概8时左右,在我们楼前空旷的通道上和幼儿园围栏的周围,已经站着数百位观看日全食的人。大多都是住在附近的教职工,且多为老年人,他们的心情与我一样,都想目睹这一天象奇观。
我住在一栋楼房的三层,有宽阔的阳台,打开纱窗就可以观看日全食,所以武汉人真是很幸运,不出门就可以看到日全食。根据专家提示的时刻表,我于8时14分,借助3层的底片从阳台上观望,在太阳的左上方出现一个很小的缺口,这就是初亏。这时月球由西继续向东移动,陆续地出现了食既、食甚、全食终(生光)和复圆的过程。遗憾的是,由于我既没有特殊设备,又不能出门攀高,所以诸如贝利珠、钻石环等奇观,就没有一饱眼福的机会。
根据媒体提供的时间表,我用一块怀表,对照观察日全食的5个主要过程,基本上都是吻合的。就在9点24分,天突然黑了,表明日全食已经开始。这时我家的两只博美犬突然惊叫了起来,并且围在我身边不肯离去。我意识到这是动物对突然出现的黑夜的反映,我立即打开了客厅里的吊灯,它们见到了光,慢慢地安静了。我们家的博美犬甚是可爱,一只叫多多,已经8岁,另一只叫叮当,也已7岁。它们都很可爱,有记忆、有感情、知羞耻,能听懂我们很多的话,只是不能以语言表达而已。
9点29分天又突然明亮了,表明日全食已结束,太阳复圆了。在室外观察日全食的人们又欢呼起来了,欢迎太阳光芒又重新普照大地!激情与欢乐过后,一切又恢复到往日的平静!
相关文章
8月17日上午,我到人民医院请呼吸内科刘淑华教授诊断,她认为病程时间较长,应当检查清楚。根据症状,刘教授建议注射头孢夫辛钠和沐舒坦针剂,同时口服沐舒坦片剂,需要一周时间的治疗。17日下午,我在校医院注射室开始打点滴。注射完毕后,我选择了一个扶手椅坐定,平静、耐心地等候针剂一滴一滴地注入我的静脉血管。她叫马红莉,是电子信息学院一年级的研究生,她是患耳鸣病来打针的。第三天上午9时,我准时到达注射室。......
2025-09-30
但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产生有国际影响的当代教育家,亦没有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理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一统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只强调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于是造成了“千校一面,万人一格”的局面。在长期研究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我的教育理念——创造教育观。回顾起来,我的创造教育观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应当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创造教育思想已经初步形成了。......
2025-09-30
2013年新春之际,央视综合频道新推出的《加油,少年派》迅速获得了一片喝彩声。我有理由推测,《加油,少年派》中的“少年派”是从《少年派奇幻漂流记》中借用来的,因为此前我国并没有“少年派”这个词汇。这所中学有来自省内外的学生25000多名,被称为是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2025-09-30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在地震中受灾的学校,担心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安危。据统计,北川中学有2900多名师生,遇难和失踪的就有1300多人。是教师的伟大职责,是对学生的挚爱,在必要时他们会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学生。应当说,在这次四川特大地震中,千千万万的教师都经受住了考验,他们谱写出了教师伟大爱心的颂歌!据报道,在地震发生的瞬间,都江堰光亚学校的语文教师范美忠就是这样的逃兵。......
2025-09-30
英国牛津大学前校长科林·卢卡斯曾深刻地指出:“大学可以成为创新的发动机。”大学要成为创新的发动机,需要创新校园文化环境的滋养,需要培育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我们不无遗憾地说,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称为“创新的发动机”。创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使大学成为“创新的发动机”的必要条件。美国管理学家米切尔·拉伯夫曾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管理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奖励,因为奖励是对创新的认同、肯定和支持。......
2025-09-30
近10年以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力求从整体上来破解钱学森之问。因此,必须完全抛弃“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SSR创造教学模式。此外,还有211工程大学112所,985工程大学39所,它们完全是由教育部指定的,而不是平等竞争产生的。在进入新的一年之时,教育部门又喊出了打响教育改革攻坚战的口号,这并不是第一次提出类似的口号。......
2025-09-30
从这一点来说,“哲学已死”并不是坏事,可能预示着哲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霍金在解释“哲学已死”时说:“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发展的步伐。”如果更进一步地分析,还有以下原因可以佐证“哲学已死”。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僵化,才导致了“哲学已死”。“哲学已死”并不是哲学家的责任,而是培养哲学家的大学教育出了问题。......
2025-09-30
根据学生们的安排,3月29日上午10时,在生命科学学院的会议室,我以湖北省教育基金会会长的身份,接待了这位法国著名作曲家。接着,我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情况。我们还谈到了大学国际交流的问题。他对陪同人员说,访问武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希望不断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祝愿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