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5-09-30
沿海各地的地名往往都带有海洋文化的印记,取名“碇齿”的海岛地名也时有所见。除定海的碇齿外,福建、台湾、香港等地也有类似的地名。如,台湾澎湖有碇齿屿,“在(澎湖)厅治东北水程四十三里。一名碇拘”[19];福建莆田湄洲有“碇齿礁”,形如船碇齿,故名;在香港清水湾也有古地名曰“碇齿湾”等等。舟山群岛境内,嵊泗县还有南鼎星岛、北鼎星岛,据《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考证,北鼎星“岛形狭长(含前小山),似大捕作业中抛碇的‘碇身’,谐音为‘鼎星’。与黄龙乡的南鼎星一起从南北两旁抛碇锚住泗礁山,故名北鼎星”[20]。由此可见,鼎星是“碇身”的谐音,这两个海岛地名也与“碇”这一船舶工具相关。
普陀区也有一个地名“汀子港”,探其词源,也与“碇齿”有关。
汀子山,在佛渡岛,岛呈长条形,东北—西南走向,长约650米,宽约300米,面积约0.156平方千米。介于汀子山与梅山岛南侧干出滩之间的水道,则取名“汀子港”。关于汀子山的地名由来,可从舟山志书中寻找线索。
汀子山,舟山志书中写作“汀齿山”。
《定海厅志》卷二十《海防》中,介绍明清舟山海防巡洋,多次出现汀齿山、汀齿港的地名写法,如“南至汀齿山,二十里”[21];“西至汀齿山,三十里”;“汀齿港,汀齿山,佛肚山,温州屿,蒲门,东属本营,西南属象山协辖”,等等。
这段话,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汀子山,在古代写作“汀齿山”;其二,汀子山是明清时期海军巡哨的海防要地。
那么,“汀齿”两字又做何解释?
这个“汀”字是取“矴”(碇)字的谐音。汀齿山,得名于碇齿。
康熙《定海县志》在卷五《军制》介绍“旗头洋、青龙港汛”,关于“汀齿山”,是这样说的:“汀齿山,象山老岸。东至佛肚山,计水程十五里……”[22]舟山市文史专家凌金祚老师在点校康熙《定海县志》的时候,还对“汀齿”这一地名做了注释,认为“汀齿”是汀子、碇次、碇齿、椗次的谐音。现在的汀子山,古代叫“汀齿”,也是碇齿、椗次的谐音。
汀子山的地名由来,与泊船工具矴、碇齿有关。其地名含义则可能是汀子山附近自古是军船巡洋泊驻之地或渔民抛碇作业之地,因为碇齿是碇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借代为泊船的含义,于是把当地称为“矴齿山”。也可能是古代汀子山这一地带的渔民,经常在海边存放碇齿这一泊船工具,于是就取名“矴齿山”。在舟山方言中后来被谐音读成了“汀子山”。
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故事。碇齿,是定海岑港街道的一个小乡村;汀子山,尽管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岛屿,但是这些地名蕴含着航海文化的痕迹,这就是舟山海岛地名的魅力所在。
【注释】
[1](春秋)孔子、左丘明:《春秋左传》(上),北方文艺出版社2025年版,第52页。
[2]浙江省舟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舟山渔业史话》(舟山文史资料第十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25年版,第91页。
[3]定海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2025年12月内部印刷,第184页。
[4]定海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2025年12月内部印刷,第184页。
[5](明)何汝宾:《舟山志》卷之一《沿革》,明天启六年何氏刊本。
[6](明)何汝宾:《舟山志》卷之二《隘》,明天启六年何氏刊本。(https://www.chuimin.cn)
[7](明)何汝宾:《舟山志》卷之二《岙》,明天启六年何氏刊本。
[8](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岑港岙》,金陵丛书本。
[9](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岑港岙》,金陵丛书本。
[10](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岑港岙》,金陵丛书本。
[11](清)张廷玉等:《佩文韵府拾遗》卷84,第二十五径,清光绪点石斋石印本。
[1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钦定《四库全书》本。
[13]许路:《海澄郑氏造船图谱与月港福船》,《南方文物》2025年第3期。
[14]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第405页。
[15]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顺风相送》,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47页。
[16](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舵岙》,金陵丛书本。
[17]崔恒升编著:《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黄山书社2025年版,第653页。
[18](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三《岑港岙》,金陵丛书本。
[19]高贤治主编:《台湾方志集成·续修台湾府志(上册)》,宗青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25年版,第37页。
[20]嵊泗县地名办公室编:《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2025年内部印刷,第116页。
[21](清)史致驯等:《定海厅志》卷二十《海防》,清光绪十一年黄树藩刻,二十八年补刻本。
[22](清)周圣化原修,缪燧重修:《定海县志》卷五《军制》,康熙五十四年刊本。
相关文章
传说中的灌门老龙,住在西码头附近龙王跳山嘴的一处悬崖峭壁,峭壁下有一石洞,即为龙窟。当地渔民有一句口头禅,称“千柱落地龙王宫”,还有一句谚语称“大水山下浪抛天,灌门又一个阎罗殿”,这里面有关于龙王宫的种种传说,版本不一。版本很多,还有明代王阳明游舟山,正德皇帝下诏拨款修建灌门龙王宫的传说。灌门海边的东海龙王宫民间故事口口相传,只是龙王宫附近的所谓“龙窟”早已难以寻觅,据说是由于海泥淤积而失去踪迹。......
2025-09-30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5-09-30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5-09-30
明朝天启《舟山志》中多次出现关于“碇齿”的文字记载,其《舟山境全图》中“碇齿”地名都标注成“碇”,该书中的有些文字则简化成“碇齿”写法。在《舟山志》的《舟山境全图》中,岑港附近分别标有“碇堠”“碇岙”,附近还有“涨岙”。《舟山志》认为碇齿是海防重地。《舟山志·卷之二·隘》专门介绍“碇齿隘”:“与外港相对,居民势孤,累被登劫。”清朝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则有时把“碇齿”记载为“椗齿”。......
2025-09-30
关于钞关弄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在老百姓的口语中,“浙海关”也被简称为“钞关”。“钞关”一词,实与古代纸币的发行流通有关。钞关之名起源于明朝。设置钞关旨在征收船税,钞关隶户部,税收多用于支付军事抚赏费用。明朝内地征税的钞关在初建时,因规定以钞纳税,故名。钞关之设自此开始,钞关之名也一直沿用到清代,并成为征收船钞和货税的海关代名词。......
2025-09-30
椗次村,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岑港镇烟墩社区,被称为“古风村庄,海边田园”,处于古代港口岑港之侧,曾经也是舟山岛西侧古航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关于“椗次”的地名由来,一些文史学者认为:椗次这个地名自古有之,也有写成“碇次”“碇齿”“钉齿”等。这个说法没有考虑古代舟山志书上对碇齿的确切记载,没有考虑“碇齿”作为一个固有名词的整体含义,同时把近代才出现的“椗次”误作为古代地名写法,不甚合理。......
2025-09-30
明代文人屠隆曾经写有《天妃圣母祠记》,介绍了翁洲天妃宫的来历。天妃圣母,即起源于福建的渔民信仰,天妃即天后妈祖。明代,福建渔船、商船在舟山海域活动增多,舟山各岛建起数座天妃宫,如沈家门圣母宫、岑港天妃宫等。明天启《舟山志》记载:“舟山关港,城南三里,官哨船只停泊于此。”妈祖是古代传说中的航海女神,屠隆在《天妃圣母祠记》中说:“东南恃舟师以宁,舟师恃圣母以济。”......
2025-09-30
天津地理与人文交融,就是以水文化为滥觞而派生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第一要义。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水文化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体现——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在天津地名中有典型反映。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有七十二沽之说。......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