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礁密布、大山遮挡的自然条件,使朱家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自汉至明清,乌沙水道以及附近的石牛港、莲花洋水道便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避风泊地。而石牛港内四面环山,潮水平缓,风不甚大,驾驶木帆船往返沈家门和普陀山,经过此港就比较便捷。......
2023-11-21
明代文人屠隆曾经写有《天妃圣母祠记》,介绍了翁洲天妃宫的来历。他说:“州治南去里许,阻山下即南关津渡。处山之阳,天妃圣母宅焉。颓垣败宇,焚修久废,登览者凄然。”[1]东岳山,自古称为“关山”,因为是“南关津渡”,为翁洲古城的屏障之地,也是津渡之所在。就在关山的南侧,南宋末期建起“天妃宫”,但是历经昌国州县废弃,倭寇侵扰,到明代万历年间,“天妃圣母祠”已经败落多年,荒废失修。
天妃圣母,即起源于福建的渔民信仰,天妃即天后妈祖。明代,福建渔船、商船在舟山海域活动增多,舟山各岛建起数座天妃宫,如沈家门圣母宫、岑港天妃宫等。
明天启《舟山志》记载:“天妃宫,在城外南三里,创于宋端平间(1234—1236)。隆庆三年(1569)参将梅魁重新之。”[2]这是舟山群岛上史料记载最早的两座南宋天妃宫之一,说明南宋时期妈祖传说已经由福建传播到舟山群岛,这一传播是通过福建商船实现的,古代的东岳山就是南北商船的祈福之地,是进入舟山港的门户。天妃宫遗址,也是宋代舟山“海丝”的重要文化地标。
东岳山,古代名大椎山,亦称关山,明代立有“东南第一关”的牌坊。明代的东岳山,附近又是兵船的停泊地,道头所在港口就是军港,古称“关港”,史载为“舟山关港”。明天启《舟山志》记载:“舟山关港,城南三里,官哨船只停泊于此。”[3]
明天启《舟山志》记载:舟山第一坊,题“东南第一关”。隆庆元年(1567),把总李诚立。坊,即牌坊。这位李诚,是一位抗倭将领,曾经受戚继光指挥,在台州取得抗倭大捷。(www.chuimin.cn)
民国《定海县志》则明确“东南第一关,有坊,在关山上,明隆庆元年把总李诚题建”[4]。
明天启《舟山志》有《舟山境全图》,地图上,在舟山城南,道隆观南侧,画有山形,即东岳山,上标有“舟山堠”,其西侧即“天妃宫”。
明朝隆庆元年,把总李诚守卫于舟山堠所在地东岳山。此山,地处海防要冲,横截海流,颇有中流砥柱的气势,堪称“东南第一关”。
明代,浙江海防所需要的战船,大都拨款在福建制造。明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卷三《东夷·日本国》记载:“曰舟山关,旧制额设官军盘诘,今拨福苍兵船防守。”[5]文中明确说明镇守“舟山关”的兵船为“福苍兵船”,福,指“福船”,苍山船又叫苍船,同属福建船式,也是旧时浙江太平县(今温岭)的一种渔船。为了适应作战需要,戚继光曾将它改成艟艨船,又称大苍山船。妈祖是古代传说中的航海女神,屠隆在《天妃圣母祠记》中说:“东南恃舟师以宁,舟师恃圣母以济。”[6]因此,万历二十九年(1601)任舟山参将的袁世忠见东岳山上的天妃宫颓败不堪,为水师祈祷之需,便又重新修复。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岛礁密布、大山遮挡的自然条件,使朱家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自汉至明清,乌沙水道以及附近的石牛港、莲花洋水道便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避风泊地。而石牛港内四面环山,潮水平缓,风不甚大,驾驶木帆船往返沈家门和普陀山,经过此港就比较便捷。......
2023-11-21
《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
2023-11-21
椗次村,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岑港镇烟墩社区,被称为“古风村庄,海边田园”,处于古代港口岑港之侧,曾经也是舟山岛西侧古航道的一个重要节点。关于“椗次”的地名由来,一些文史学者认为:椗次这个地名自古有之,也有写成“碇次”“碇齿”“钉齿”等。这个说法没有考虑古代舟山志书上对碇齿的确切记载,没有考虑“碇齿”作为一个固有名词的整体含义,同时把近代才出现的“椗次”误作为古代地名写法,不甚合理。......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短姑道头在普陀山南侧海岸,为明代贡船、商船及朝山香船停泊之天然埠头。嫂与艄公上岸进香,中午未归,潮生路绝,小姑留置舟中,饥不得食。短姑古迹数百年来,短姑道头一直是普陀山最主要的航船埠头。清康熙二十八年,宝陀巡检司沈良锡挂灯于短姑道头,后改置灯桩,以指引航向。[12]万历三十年,张随太监奉诏敕建普陀禅寺,后又修复短姑道头。短姑道头成为普陀山香客朝山进香的第一站,时被载入史册。......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