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2023-11-21
唐初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废郡为州,故每道各辖若干州。唐玄宗主政后增至十五道,江南道又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古代舟山群岛就属于江南东道管辖的明州。
《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宋刻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中收藏有总图性质的《唐十道图》一幅。该图实物亦流落他国,现藏于日本东洋文库。
地图上明州附近有象山县,象山县东北有百济、武州、黄山津,东南侧有东霍山、君山海檀岭、高华屿、流求国等地名。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
《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
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黄山津,也是韩国古代地名,今阳山和金海之间的洛东江港口。
东霍山的南侧,有君山海檀岭,即今福建平潭岛(亦称海坛岛)的主峰君山。高华屿,即今澎湖列岛的花屿或大屿。
这张地图是一张唐朝政区全图,里面标注的陆上地名大多数是州一级行政区划,这些州名都用简称,地名的标注可谓惜墨如金,然而小小的东霍山能够在全国地图上获得一席之地,显示出东霍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南北航路的中间,北接新罗诸国,南通琉球,处于外海边缘,是国际航道的一个重要关卡。
东霍山,是古代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屿,这是肯定的。(www.chuimin.cn)
南宋乾道年间的《四明图经》,在卷七“昌国县”中,就有如下记载:“此山(东霍山)有石棋盘,四围皆修竹,风至则竹枝扫盘,绝无纤尘,若人使之然。”[1]
那么这个东霍山的具体位置到底在昌国县的什么地方?
南宋宝庆年间的《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志全》记载:“东霍山,在东北,环以大海。世传徐福至此。山有石棋盘,修竹环之,风枝扫拂,常无纤尘,若有使之者。”[2]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霍山,即在昌国县东北,即现在的东福山。这个“福”字亦颇有古意,相传秦始皇时,徐福东渡即途经东福山,故名。在东极当地方言中,霍、福同音,当地老人们还是喜欢把“东福山”叫作“东霍山”。
元代文学大家吴莱,曾经畅游舟山群岛,他在《甬东山水古迹记》中说,“(自普陀山磐陀石)东南望东霍山,山多大树,徐巿盖尝驻舟于此,土人云:自东霍转而北行,尽昌国北界,有蓬莱山,众山四围峙立。”[3]徐巿即徐福。吴莱还吟诗云:“遥观杳无极,宛与东霍邻。悲夫童男女,去作鱼鳖民。”诗中讲的还是徐福东渡的故事,吴莱为童男女的不幸而悲悯。从地理位置看,东霍山(东福山)即在普陀山的东北面。吴莱所说的东南面则并不精确。
到了明代,文人屠隆在普陀山,面对一海之隔的东福山,想到的还是徐福东渡的故事。他在《海览》中说:“再望东霍山,徐巿楼船。去而不返。童男女三千安在。昔人所传蓬莱三山,非近非远,近则几席,远则万里,夙有仙骨,呼吸可至……”[4]
由此可见,明代以前的东霍山,其地望之所在,大多指的都是现在的普陀东福山,与普陀山遥遥相对。但是到了明清以后,东霍山的名称却被“张冠李戴”了,使用到舟山的另一个岛上。
有关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的文章
《舆地图》地名信息最丰富的县域,当属昌国县。《舆地图》是一张宋代全国地图,收录各个州、府、县的地名信息,以及名山江河和重要驿站,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诸多地名。由于地名信息丰富,而地图版面有限,一般的府县收录辖区地名不多,唯舟山群岛的昌国县,辖区内地名信息最为丰富。一张全国性的地图,一下子画上某一个县的20个地名,充分显示出舟山群岛“东控日本,北接登莱”的战略通道地位。......
2023-11-21
舟山渡所在位置,是一座叫“舟山”的小山。宋元时期的舟山,指的是道隆观所在的观山,即今所谓的道隆山。先有舟山,后有观山,观山这个地名是在明代才出现,道隆山的概念则更晚些。查东岳山地名演变,宋元时期称为“大椎山”,明代称为“关山”。清代以后始称“东岳宫山”“东岳山”,是因山上建有东岳宫。由此可见,元代的“舟山”地名指向,已经由“观山”拓展到昌国州的州城南侧范围。......
2023-11-21
元朝的《昌国州图志》还讲述了古代灌门的一个通航习俗,这也就是渔民所相传的“老大好做,灌门难过”的由来。灌门惊涛,自古闻名。一些文人甚至将之与宁波的地名简称“甬”字关联起来,认为“甬”之得名,可能源于灌门惊涛。老大好做,灌门难过,往来船民期盼海中那一块“中流砥柱”石能够护佑航海平安。灌门龙王与桃花女龙、岑港白老龙一起成为古代舟山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龙王。......
2023-11-21
由于是口述史,《华夷变态》中所记载的舟山海岛地名,有一些是海商圈内约定俗成的地名,有一些是道听途说、口口相传的地名,同时由于受询问的海商方言口音重,方言、汉语变成日文记载,再转译成汉语,这些小地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而被误读、误写,其写法并不符合中国史料中的记载,因此需要对这些海岛地名进行一些考证。......
2023-11-21
[3]“短股”一词,引起我高度的注意——莫非,这就是普陀山古老的短姑道头的前身?虽然在《云麓漫钞》中未能找到“长股、短股”两个地名,不过,我认为这个“短股”应该和前面的几个地名一样,也是属于普陀山的,“短股”十有八九就是“短姑道头”的前身。民国时代的普陀山短姑道头后来“短股”无意间演变成“短姑”,并被创造出美妙的观音传说,真是民间有高手。......
2023-11-21
短姑道头在普陀山南侧海岸,为明代贡船、商船及朝山香船停泊之天然埠头。嫂与艄公上岸进香,中午未归,潮生路绝,小姑留置舟中,饥不得食。短姑古迹数百年来,短姑道头一直是普陀山最主要的航船埠头。清康熙二十八年,宝陀巡检司沈良锡挂灯于短姑道头,后改置灯桩,以指引航向。[12]万历三十年,张随太监奉诏敕建普陀禅寺,后又修复短姑道头。短姑道头成为普陀山香客朝山进香的第一站,时被载入史册。......
2023-11-21
马秦山的左侧是乌沙门,右侧就是茫茫的东海。由于海上交通及渔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宋代的马秦山也是昌国县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当地还设有专司酿酒的“马秦坊”,这说明马秦山当时户口数量与诸大岛相匹敌。因此,酒坊的建立,也说明古马秦山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较高,海运业初具规模。综上所述,宋代的马秦山,已经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渔业基地,舟山较早的佛教传播地,且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2023-11-21
《舆地图》有四大特点,除了上文所说的图幅大、范围广、内容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交通路线突出。《舆地图》是全国范围的交通图,不仅标绘了各个府、州之间的交通路线,还标注了海上交通路线。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海洋地图的梁二平先生,称《舆地图》为“中国最早的绘有海上航线的地图”。从这一点来看,《舆地图》可谓是记载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好物证。南宋《舆地图》中的舟山群岛......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