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霍山》: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

《东霍山》: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

【摘要】:《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

唐初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废郡为州,故每道各辖若干州。唐玄宗主政后增至十五道,江南道又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古代舟山群岛就属于江南东道管辖的明州。

《唐十道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测绘地图。《唐十道图》有三种版本,但多已失传,目前唯一存世的只有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中的一幅。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宋刻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中收藏有总图性质的《唐十道图》一幅。该图实物亦流落他国,现藏于日本东洋文库。

地图上明州附近有象山县,象山县东北有百济、武州、黄山津,东南侧有东霍山、君山海檀岭、高华屿、流求国等地名。其中的“东霍山”,是舟山群岛中唯一被标注入册的舟山古地名。

《唐十道图》(局部)中标注的东霍山

从地图上看,东霍山的北面,有百济,这是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侧一带;武州,为新罗统一时期所设立的九州之一,即今韩国光州。黄山津,也是韩国古代地名,今阳山和金海之间的洛东江港口

东霍山的南侧,有君山海檀岭,即今福建平潭岛(亦称海坛岛)的主峰君山。高华屿,即今澎湖列岛的花屿或大屿。

这张地图是一张唐朝政区全图,里面标注的陆上地名大多数是州一级行政区划,这些州名都用简称,地名的标注可谓惜墨如金,然而小小的东霍山能够在全国地图上获得一席之地,显示出东霍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南北航路的中间,北接新罗诸国,南通琉球,处于外海边缘,是国际航道的一个重要关卡。

东霍山,是古代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屿,这是肯定的。(www.chuimin.cn)

南宋乾道年间的《四明图经》,在卷七“昌国县”中,就有如下记载:“此山(东霍山)有石棋盘,四围皆修竹,风至则竹枝扫盘,绝无纤尘,若人使之然。”[1]

那么这个东霍山的具体位置到底在昌国县的什么地方?

南宋宝庆年间的《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志全》记载:“东霍山,在东北,环以大海。世传徐福至此。山有石棋盘,修竹环之,风枝扫拂,常无纤尘,若有使之者。”[2]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霍山,即在昌国县东北,即现在的东福山。这个“福”字亦颇有古意,相传秦始皇时,徐福东渡即途经东福山,故名。在东极当地方言中,霍、福同音,当地老人们还是喜欢把“东福山”叫作“东霍山”。

元代文学大家吴莱,曾经畅游舟山群岛,他在《甬东山水古迹记》中说,“(自普陀山磐陀石)东南望东霍山,山多大树,徐巿盖尝驻舟于此,土人云:自东霍转而北行,尽昌国北界,有蓬莱山,众山四围峙立。”[3]徐巿即徐福。吴莱还吟诗云:“遥观杳无极,宛与东霍邻。悲夫童男女,去作鱼鳖民。”诗中讲的还是徐福东渡的故事,吴莱为童男女的不幸而悲悯。从地理位置看,东霍山(东福山)即在普陀山的东北面。吴莱所说的东南面则并不精确。

到了明代,文人屠隆在普陀山,面对一海之隔的东福山,想到的还是徐福东渡的故事。他在《海览》中说:“再望东霍山,徐巿楼船。去而不返。童男女三千安在。昔人所传蓬莱三山,非近非远,近则几席,远则万里,夙有仙骨,呼吸可至……”[4]

由此可见,明代以前的东霍山,其地望之所在,大多指的都是现在的普陀东福山,与普陀山遥遥相对。但是到了明清以后,东霍山的名称却被“张冠李戴”了,使用到舟山的另一个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