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应对

学校音乐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应对

【摘要】:笔者从台湾课程研发团队的经验出发,讨论三面九轴的“核心素养”所参考的国际组织之研究和台湾学者之研究成果,以及各国课程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说明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本文同时还说明核心素养落实于艺术领域课程纲要的过程,并强调素养导向的艺术课程设计符合国际化的趋势。课程改革在台湾是如此慎重,在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也不例外。这也是促成课程内容趋向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赖美铃[1]

摘 要:“核心素养”是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的主轴,在课程总纲中给出的定义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学习不宜以学科知识及技能为限,而应关注学习与生活的结合,透过实践力行而彰显学习者的全人发展。笔者从台湾课程研发团队的经验出发,讨论三面九轴的“核心素养”所参考的国际组织之研究和台湾学者之研究成果,以及各国课程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说明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本文首先说明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然后介绍台湾学者研究后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最后提供台湾新课程中定义的国民核心素养;强调培养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者”,分成“自主行动”“沟通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面向,和九项核心素养,即“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和“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本文同时还说明核心素养落实于艺术领域课程纲要的过程,并强调素养导向的艺术课程设计符合国际化的趋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程纲要 国际化

台湾正在发展“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虽然这项方案仅是“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规划的29项改革方案之一,却受到各界的关注。为了研发新课程纲要,“台湾教育研究院”自2008年6月就启动“中小学课程发展基础性研究”,完整的新课程预计于2016年2月公布,并定于2018年8月正式实施。由此估算,一次全面性的课程修订几乎要费十年的功夫才得以完成,可谓工程浩大!课程改革在台湾是如此慎重,在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也不例外

笔者参与课程改革工作多年,每次启动修订工作,有如进行大型的研究项目,文献探讨的过程不可缺少。笔者从文献中看到各国课程内容中明显的“国际化”趋势,例如:进入21世纪前后的课程改革,统整或综合课程分别出现于台湾的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中国大陆的艺术课程、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等改革中。文献中也发现,探讨各国的课程发展现况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步骤,例如:台湾教育研究院为完成中小学课程发展基础性研究(2010),分别探讨了美国、英国、中国大陆、香港、芬兰、日本、纽西兰的中小学课程内涵与取向;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2007)进行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大陆、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课程分析研究;美国学院委员会(College Board,2011)分析了澳洲、奥地利、中国大陆、芬兰、爱尔兰、日本、荷兰、纽西兰、苏格兰、新加坡、瑞典、英国、委内瑞拉的艺术课程。虽然各国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目的却都是借由探究各国的课程内容,获取值得本国课程改革借鉴之处。这也是促成课程内容趋向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本文所谈的核心素养,是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的主轴,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深受国际化的影响,这些素养是由各国/国际组织所提出。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es)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总纲中的定义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学习不宜以学科知识及技能为限,而应关注学习与生活的结合,透过实践力行而彰显学习者的全人发展。“core competences”一词也有用“key competences”或“basic skills”,中文译名也有称“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等,所用的名称不一,基本概念有时也不尽相同。台湾建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的核心素养时,首先探究各国/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并参考台湾学者的核心素养相关研究,以及课程研发团队长期的研究计划结果,才提出三面九轴的国民核心素养,强调培养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者”,分成“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三个面向和九个大项目,即“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和“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2]。以下首先说明课程研发团队所依据的国际组织之相关实证研究。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所定义的国民核心素养。

UNESCO于1999年在《学习:蕴藏宝藏》(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报告书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自处”(学会自我实现)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2003年又增加“学会改变”为第五大学习支柱。前述五个支柱涉及对知识、对事、对人、对自己、对改变等面向所需的十七项国民核心素养。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定义的国民核心素养。

OECD于1997年至2005年进行“素养的界定与选择”(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es)跨国研究,其中强调“素养”是国际组织与世界先进国家所应重视的议题,提供涵盖三项具体内涵的架构:“能互动地使用工具沟通”“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行动”。架构之下含:“能在广泛脉络情境的行动能力”“能形成及执行生活方案与个人计划的能力”等九项国民核心素养。值得一提的是OECD根据“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之研究架构,进行“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调查发现,多数国家的学生生活所需具备的关键知识与技能仍有待加强,甚至发现有些国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完成适当的阅读任务,而这却是国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PISA之评量架构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3)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的国民核心素养。

欧盟执行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简称EC)于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提出“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素养及科技基本素养”“数字素养”“学习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素养及公民素养”“积极创新应变的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力”“文化表达”八项核心素养。此架构于2006年被欧洲议会用来成为各会员国的实践策略。

后附的表1清楚呈现台湾地区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素养和国际组织所公布的核心素养之对应。表2则呈现核心素养和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组织的研究与柯华葳、陈伯璋、洪裕宏等台湾学者的研究结果之对照,同时呈现延续现行课程纲要之十大基本能力。

台湾地区的新课程之核心素养架构是否和其他地区课程的核心素养架构相似?由于社会变迁快速,许多国家都担心学生无法学会因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新的基本能力”(new basics),因此国民核心素养成为很多国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并积极地透过学校教育培养核心素养。下面以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地区、澳洲和新加坡为例说明。

(1)美国新世纪技能联盟(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简称P21)。

P21是一个产官学界合作组织,因为忧心现行的教育方式不足以培养21世纪所需的人才而组成的机构,2008年发表《21世纪技能、教育和竞争力报告》,规划出培育21世纪人才所需的技术能力架构包括:“生活与职业技能”(life and career skills)、“学习与创新技能”(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kills)、“信息、媒体与科技技能”(information,media and technology skills)。具体包含:“创造力”(creativity)、“创新技能”(innovation)、“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技能”(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沟通技能”(communication)、“合作技能”(collaboration)、“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信息、通讯和科技素养”(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literacy)、“弹性与适应”(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进取与自我决定”(initiative and self-direction)、“生产与绩效”(productivity and accountability)、“社会与跨文化技能”(social and cross-cultural skills)、“领导与责任”(leadership and responsibility)。

(2)英国国定课程的核心素养。

1990年,英国国定课程委员会就提出16至19岁青少年的核心素养课程,到了2000年配合“课程2000”推动国民核心素养之证书与课程,鼓励学术与职业进路的学生修习。国民核心素养包含:解决问题、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升、个人与人际技巧、与他人合作、有效的沟通,运用数学、科技与信息。而大学毕业生则应具备学习能力、工作独立性、书写沟通技巧、团队工作、压力下工作、正确专注细节、集中力、口语沟通、解决问题、原创力、适应力及容忍力。

(3)香港的共通能力。

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2001年香港教育局提出课程的九种共通能力,也是学习的基础能力,包含: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运用信息科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研习能力和运算能力。

(4)澳洲的国民核心素养。

澳洲于1990年代就开始进行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2002年在《未来所需就业力技能》白皮书中提出“就业力技能架构”(employability skills framework),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就业力的养成,因此必须培养的核心能力包含: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学习技能和科技技能。

(5)新加坡的国民核心素养。

新加坡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学校采双语政策(英语及母语)。对于国民核心素养的架构也规划得很完整。新加坡21世纪的国民核心素养架构以尊重(respect)、责任(responsibility)、正直(integrity)、关怀(care)、弹性(resilience)、和谐(harmony)为核心;架构的中间层包含社会与情绪素养;架构的最外层包含公民素养(civic literacy)、全球意识与跨文化能力(global awareness and cross-cultural skills)、批判与创新思考(critical and inventive thinking skills)、信息语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 and information skills),强调这些是生活于21世纪的国民应具备的技能。(www.chuimin.cn)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国家在进入21世纪之前就开始规划如何培养国民的核心素养,进入21世纪之后,更进一步地追求核心素养。台湾在2000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以课程统整为目标,规划十大基本能力,希望学生完成九年的义务教育后,可以培养带得走的能力。但是十多年后,发现台湾的社会太过重视实用价值,轻视理论价值,尤其是在传统的升学主义考试竞争下,导致国民普遍欠缺批判反省、后设思考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热情与追求意义的需求(顾忠华等,2008),呈现出台湾的国民接受学校教育之后,并无法具备现代国民所需的核心素养的状况。因此,台湾这一波“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从理论依据的基础研究开始,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国民核心素养的架构与内涵之纵向衔接。为能与国际接轨,将基本能力升级转型成为国民核心素养,以合乎世界教改的潮流,并规划适合国内文化与价值观、社会经济、教育特色的核心素养。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公布的“核心素养”同时依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各教育阶段定有不同的核心素养具体内涵。表3之中的A、B、C代表核心素养之三大面向,各级学校所对应之教育阶段的各项核心素养,依各阶段的教育特质加以衍生,并加上阶段分别为之编码;其中E(Elementary)代表国小教育阶段、J(Junior High)代表国中教育阶段、U(Upper Secondary)代表高中教育阶段,例如,E-A3、J-B3、U-C3等。

总纲特别指出“核心素养”需透过适切的课程转化,并落实于课程、教学与评量中。各领域/科目的课程纲要研修除了需要参照课程发展指引之外,更需结合或呼应“核心素养”具体内涵,以发展及制定“各领域/科目之核心素养”及“各领域/科目学习重点”(含学习表现与学习内容)。因此艺术领域的课程研修小组先进行了一项前导研究,检讨艺术课程纲要的现况与问题,也探讨美国、加拿大、英国、欧洲、澳洲、中国上海、日本等不同地区之艺术课程理念与目标和当代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结论提出规划“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领域课程组织方式。然后进入正式的研修工作。由于各领域或科目的格式有统一的规范,因此艺术领域课程研修小组的委员定期开会讨论,草拟课程理念与目标及课程内容和实施要点等内容。针对核心素养的部分,我们分别制定出各阶段的艺术领域核心素养,如表3所示。然后是课程纲要的内容,大致依循了三个步骤:解析学习表现与学习内容→完成学习重点草稿→完成自我检核表。过程中反复地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检视,同时和其他领域的研修委员进行对话,目前这一切都还在进行中,所以内容尚未确定,也无法公开。研修的过程还包括举办咨询委员会议、公听会,还有各层级的审查,过程确实复杂。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能制定出一套可行且有前瞻性的课程纲要,以利实践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期待落实适性扬才的教育,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力、社会关怀心及国际视野的现代优质国民。

最后我要提到的OECD是根据“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之研究架构,进行“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此计划的评量内容和成绩评比也成为各国教改的一个重要关键,再一次证明素养导向的国际化趋势。

附:学生学习能力评量计划情况介绍

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为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自1997年起规划的跨国评量计划。以情境化、生活化的试题,评量这些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上的表现,以便了解他们是否对进入社会成为公民做好准备。

PISA自2000年开始实施,每三年办理一次评量,参与国逐次递增,可见评量理念与执行质量已普遍获得认同。截至2009年,已有超过68个OECD会员国与伙伴国(地区)参与计划,约略涵盖了87%的世界经济体,有超过一百万名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接受评量。

表1 台湾地区“国民核心素养”与国外主要研究对照表

续表

资料来源:台湾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相关附录及Q&A(2014:2)。

表2 台湾地区“国民核心素养”与大陆地区研究对照表

续表

资料来源:台湾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相关附录及Q&A(2014:3)。

表3 台湾地区国小、国中、高中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之具体内涵举隅

资料来源: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总纲纲要(2014:4-5)。

【注释】

[1]赖美铃,女,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

[2]参见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2014年发布的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