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应达成共识:只有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通过高层次的思维参与与投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要大力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基本目标。......
2025-09-30
智力的开发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实力,现在的国际竞争,就是各国智力开发的竞争。智力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但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主要靠后天环境,特别是教育的作用。智力开发,就是要选择优良的育人环境,把每个个体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可能性变成智力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智力开发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特定的智力与非智力训练课程来实现,另一方面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1)专门的智力开发训练
所谓专门的智力开发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程序,在较短的时间里对智力的某些方面或整体进行系统的有条理的训练,从而使个体的智力水平在较短时间里得以提高的开发模式。目前,理论界已有许多成型的训练模式。这些模式中既有从智力构成入手进行的智力训练,也有从非智力因素入手进行的训练。对智力本身进行的训练,是以智力的整体或智力的某些方面为训练对象而设计的。不过从智力的整体入手进行训练的效果,特别是长时效应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又有人转向智力中特定成分的训练,其中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案中包括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归纳推理能力的训练、演绎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训练等。
【信息栏】9-9: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早期干预是否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是近年来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对此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差别很大。有的父母望子成龙,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如让幼小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而有的父母则让儿童自然发展。研究表明,早期干预的确能够提高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分数,不过这种助长作用是有限的。
自60年代以来,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层出不穷。大多数研究采用横断比较法,即将一组儿童随机地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的儿童实施特定的教育方案,控制组作为对照不施加任何特殊的教育措施,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作为衡量干预对智力影响的指标。几乎所有依此方法得出的结果都表明,早期干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然而,当使用另一种研究方法,即追踪比较法,考察早期干预的效果及持久性时,却得到了更为复杂的结果。美国的密尔沃基计划是一项大型的早期干预研究。在这个研究中,儿童的母亲为IQ 在75分以上的黑人妇女,实验组儿童在6个月时接受特别干预,如教会母亲如何照顾孩子,每天在婴儿促进中心训练几个小时等,实验干预在儿童6岁时结束。在干预过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每隔6个月接受斯坦福—比内测验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并在7、8、9、10、14岁时分别接受其他测验。研究结果表明,在6岁时,实验组儿童的平均智商为119,控制组为87。但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弱,在7岁时,两组的IQ分差为22分;在14岁时为10分,实验组的平均IQ 为101,控制组为91。也就是说,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
(1)在教学活动中开发智力
1.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https://www.chuimin.cn)
教育对智力的开发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中介的,通过专门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训练人的智能的一套形式不同的体操。教师应该在讲授本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尽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其智力潜能。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选择,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安排,对教学方法进行恰当运用。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规律,发现问题,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健康、丰富的科技和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兴趣的养成和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游戏、棋类、谜语、球类、航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又可以增进思路敏捷、判断正确、反应灵活等智力品质。
4.注意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而且还可能很突出。教师如果对所有学生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那么,能力强、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就难以发挥他们的潜能;而对能力较低的学生,则可能因跟不上进度、达不到要求、屡遭失败而失去学习的信心;至于大多数中等学生,实际智力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各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要贯彻统一要求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抓两头,带中间”的因材施教方针。
相关文章
对此应达成共识:只有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通过高层次的思维参与与投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要大力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基本目标。......
2025-09-30
对培智学校的美术教师来说,组织和编写教学内容的工作几乎一开始就由教师自己来进行。图7-11课例《中国卡通》4.开放性与独立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向外延展性和非结构性,这种特性引导学生积极向相关内容进行扩展与自由探索,或者向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其他学科扩展。而教学内容的独立性是指教学内容在体系上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结构性,无须向其他内容或科目扩展就已十分完整。......
2025-09-29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而课程教学是主渠道和主阵地。教育部已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的修订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近期将要审定发布。从近期教育部公开进行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意见征求稿可以看出,各学科均按照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提炼出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研制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2025-09-30
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父母对幼儿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老师和乐乐的妈妈再次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乐乐在家的带养情况。面对缺乏正确教育观念的家长,老师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如邀请乐乐奶奶和妈妈走进班级,旁观孩子们的三餐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营养膳食标准;理解均衡营养对幼儿发展的益处等。......
2025-09-29
依据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可以将其划分为“分散”、“初步结合”、“融合”三个阶段。研究发现,“教育实习期间”、“工作不足2年”和“工作3年~5年”这三个时间段中,有77.2%的教师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三)融合阶段初步形成的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经验性、针对性和有意识性等特征,虽能应对教学工作,但不能满足教师对自身“持续不断地成长,以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2025-09-30
而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弥补这一教学的缺失。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法而言,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有着更加显著的优势,能够从学生声音的时间性和多变性特征着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高校声乐教学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对应的教学方法也应体现出必要的层次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法与声乐教学的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实施效果。......
2025-09-30
为了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师生除了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奋发图强、辛勤耕耘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这个优良传统。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面对党和国家对教育要求的变化,面对社会各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故步自封没有前途,学校唯有改革创新才能生存与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