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催眠理论:隐秘观察者与心理治疗

催眠理论:隐秘观察者与心理治疗

【摘要】:只是因当时受到催眠暗示的影响,第二层意识被第一层所掩盖,不能以口头方式表达出来而已,希尔加德称之为隐秘观察者。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的唯一原因是其在催眠条件下的行为与自己期望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的行为相一致。在斯帕诺斯看来,催眠的过程是一种西方文化中具有多种含义的仪式。总而言之,催眠在诱导放松、控制疼痛和进行心理治疗中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第四篇有关睡眠的种种问题及其处理。

(1)意识分离论

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Ernest R.Hilgard)提出的意识分离论把催眠看作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他认为,个体被催眠后的意识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被试接受暗示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该层意识是在催眠师的暗示下产生的,其性质有可能是扭曲的、不真实的,但这一层意识可与外界进行交流。第二个层面是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不为其所意识到的经验,该层意识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只是因当时受到催眠暗示的影响,第二层意识被第一层所掩盖,不能以口头方式表达出来而已,希尔加德称之为隐秘观察者。他认为,许多催眠效果是这种被分裂的意识的产品。

实验证明,没有被催眠的人将手指放入冰水中25秒后就会感觉到剧痛,而被催眠的人,如果事先给予了“你将不会感到疼痛”,那么他在手指放入冰水中25秒后就会报告说“不疼。”但如果告诉被催眠者如果他们身体的某些部分仍感觉到疼痛,就用另一只手按下旁边一个按钮,结果被催眠者无一例外地按下了按钮!这说明,在催眠状态下,口头回答的不疼是在催眠暗示下所产生的意识经验,是扭曲的、失真的;另一只手按按钮的行为表达出了被催眠者自己的感受,是真实的。

(1)社会角色论

社会心理学家斯帕诺斯(Spanos)对意识分离论提出质疑,他认为,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在人正常的自主范围内。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的唯一原因是其在催眠条件下的行为与自己期望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的行为相一致。在斯帕诺斯看来,催眠的过程是一种西方文化中具有多种含义的仪式。个体希望放弃对自己行为的控制,随着催眠过程的深入,就开始相信他的自主行动开始转化为自发的不随意活动。有研究表明,富于想象力的人在催眠和非催眠的情况下都能产生生动的知觉,这说明,被催眠的人是富于想象力的演员,正在扮演被催眠的角色。

总而言之,催眠在诱导放松、控制疼痛和进行心理治疗中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一般说来,催眠用于改变主观经验效果较好,而用于对吸烟或饮食过量的行为矫正效果差一些。催眠是一种有用的技术,但不会产生什么神奇的效果。

【反思与探究】

1.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哪几类?

2.影响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3.注意的品质包括什么?

4.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5.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根据注意规律有效地组织教学?

【第三章资源链接】

1.Freud S.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本书以大量实际的梦阐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并对梦的来源、梦的选材以及梦的运作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它不但为人类潜意识的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也建立了人类认识自己的里程碑。(www.chuimin.cn)

2.Elliot Aronson.社会心理学[M].5版.侯玉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本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从考察古代社会人们对睡眠信念开始,介绍了睡眠的研究背景。第二篇涉及睡眠体验,做梦即为其一。第三篇讲述睡眠的生理学及心理学。第四篇有关睡眠的种种问题(成年人的睡眠障碍、失眠的心理治疗、儿童睡眠问题)及其处理。

3.Revenstorf D,Zeyer R.自我催眠[M].方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这是一本给你施以作用力的书,它将使你改变对生活的看法;它也是所有愿意探讨自我意识、掌握自己人生命运的人所必读的一本书。作者向我们讲述了简明易懂且容易使用的自我催眠方法,帮助你摆脱不良习惯,摆脱恐惧症,缓解慢性疾病,培养自我控制力。

【注释】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8-269.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2.

[3]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1-132.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5-266.

[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77.

[6]Coon D.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9版.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59-260.

[7]Coon D.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9版.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70-271.

[8]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