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丹顶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目前,世界上丹顶鹤野生群种的个体总数在3000多只,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和蒙古。其中60%左右生活在中国。中国的丹顶鹤生活区域有繁殖地、迁徙停栖地与越冬地之分。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主要来自扎龙。......
2023-11-02
中国的殷商时代,鹤就在雕塑中出现。
鹤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小雅·鹤鸣》,是关于其生存状态的最佳描述:山脚下,沼泽地,岸边长树,水中有鱼;树有浓荫,鱼潜在渊,山石可琢玉。丹顶鹤的一声鸣叫,声传四野,响亮云天……只要不过度解读,是一副很美的自然景象。这就是闲云野鹤的意境。
鹤的人工饲养始于春秋时期的卫国(前1115年—前209年),封神榜故事的发生地,现在的河南省鹤壁市。
卫国的第18代国君是卫懿公,是卫惠公传位于他的。卫懿公本来就好鹤,继位后对鹤的喜好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按鹤的体态、风姿分封不同官阶,有的鹤甚至官至一品,享受相应俸禄。这样的“官”多达数百,且都有各自的宅第、俸禄、车乘、侍从。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卫懿公出游时,这些鹤们也要分班侍从,并依品第,分乘车辇,豪华至极……君王喜鹤,就有大臣投其所好,遍找良鹤,并分配指标,下达任务,于是就有了全民发动,纷于田野,找鹤捉鹤。对完成任务的,卫懿公给予封赏,当然也有官员被罢官或降职的。宫廷无地饲养时,就驱赶百姓,圈地养之(河南鹤壁、鹤山之地名也由此而来),建鹤之宫苑。卫懿公也成了世界上“野鹤家养”第一人。
卫懿公整天嬉戏在群鹤中,乐此不疲,偶尔临一次朝,也都有鹤伴左右,一边抚慰与其交颈,一边听大臣们汇报国事。他的情绪不为国事所动,只是随鹤而起伏。他喜欢观看鹤舞,鹤一展翅,他也跟进,挪起步子,伸张双臂,跟随的大臣们也得跟着一样摇摆。他特别喜欢看鹤的交配,每到这个季节,他不再临朝,哪怕去也是偶尔一次。每天清晨,他都领着近臣与宫女去鹤苑看鹤的交配,意兴盎然。每年为此耗去大量钱财。
卫懿公如此好鹤,置朝政于不顾,大臣不满,纷纷跑到鹤苑劝谏:鹤为玩物,切勿沉迷,治国之要,民生为本。卫懿公听了心烦,斩了几个大臣以喂鹤,又在鹤苑张榜:有出言伤鹤者,斩无赦!从此,朝野集体失声,不再有人为鹤劝谏。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入侵,卫懿公发兵受阻,大臣们顾左右而言他:鹤的官比我们高,俸禄比我们多,让鹤去。将士们也很气愤,终于有一吐恶气的时候了,说:我们的生活待遇都不如鹤,凭什么去卖命?让鹤去打仗!卫懿公没办法,国难当头,他只得打开鹤苑,驱散了所有的鹤,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可惜为时已晚,终因军心不齐而战败,卫军全军覆没,卫懿公亦战死沙场,且被敌人分尸而食,只剩下脏腑……出使陈国的大臣弘演回国后,得知情况,赶到荥泽,面对卫懿公的脏腑痛哭着汇报出使情况,后对跟随自己的仆人说:“国君死得如此之惨,没人收尸,我要以我身为棺,入葬主公。”说罢抽剑自剖,将卫懿公的脏腑纳入其中,随后倒地身亡……
司马迁《史记》载:“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
于是,就有了“玩物丧志”这一典故。
这个故事有点悲怆,也有点极端,似乎不应该与鹤的优雅、文静联系在一起。但历史还真的就这样把这些事混搭到了一起,君主因好鹤而亡国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每当说及中国的鹤文化,就无法回避这件事。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凡极端事件,都与极致有关。以常理,一个帝王,不爱江山爱美人,或者不爱美人爱江山,或者既爱江山又爱美人,都无可厚非,可卫懿公偏偏既不爱江山又不爱美人,唯独爱鹤,可见在他眼中鹤是禽之极品,美丽夺目。
美丽不是错,被人所好也不是错。关键是不能为之过溺。
这就是鹤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鹤文化得以传承的缘由。
公元前660年,齐桓公联合宋、曹两国,赶走了北狄人,帮助卫国复国,并把国都从黄河北岸的朝歌,迁至南岸的楚丘,以天然屏障保护卫国不再遭受欺凌,让长期居住齐国的卫懿公之子卫文公回国打理朝政,动员在此次战役中幸存下来的流浪在外的700多人,回国安家……有人说,齐桓公之所以联合曹、宋两国,帮卫复国,是因为被弘演这样的忠义之臣所感动,感觉这个国家不能灭亡,绝了这个国家就绝了忠义,齐桓公是在倡导忠义。也有人说,卫国灭后,群鹤不散,整天在卫国上空盘旋、鸣叫,凄凉至极,不帮其复国,何以安定这些鹤?齐桓公因此动了恻隐之心。究竟为何?不得而知。当年司马迁也没留下考证,只能任其传说。
据说后来的百年,帝王都不愿意见到鹤,有时退而避之,总有忌讳,怕惹上亡国之晦气。倒是文人墨客不停地借题发挥,比如:“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荒唐最是卫懿公,驾鹤壁上圆春梦。可怜沙场分贵胄,留陈脏腑对长空。”或借喻,或嘲讽,以显自己的才气与戏弄权贵的孤傲。
后来,这个后来,就又是多少朝代之后了,到了西汉,文人笔下的鹤已经没有了“亡国”之影。如西汉初期的文士路乔如,曾为梁孝王刘武门客写《鹤赋》,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借鹤为王公贵族唱赞歌的人。
历代文人墨客,情操高雅,多有爱鹤之人。也总爱借鹤的清高孤傲说事抒怀,以除胸中之块垒。特别是唐宋两朝,佳作迭出。比如唐朝的刘禹锡,曾官至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因参与革新运动,被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一落千丈,但这仍然没能摧毁他的意志。气盛之时,由鹤说事,写了《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借鹤之眼,在秋天的寂寥中看到的却是涌动的春潮。云天之上的孤寂,是一种境界,不是所有人都可能达到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何况还有诗词唱和呢,表达出一种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沉稳定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诉求。
当然,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对丹顶鹤的借喻也有所不同。刘禹锡的《鹤叹二首》就是另外一种情感表达:“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
此时的刘禹锡,被朝廷晾在一边,愁绪四溢。他的心目中,自己还是那翱翔云端的鹤,现在却没有了自由,庭院深深的洛阳城,哪抵得上水清草肥的吴地?你想的是清竹闲云,听风赏月,可人们喜欢的是箫笙之音。除了环境,政治生态也变了,无论你有怎样的特别之处,比如耐得住寂寞,比如不染风尘,比如知日月之冷暖,可有何用?养只汝南鸡还可以叫早,误不了早朝呢,如此,连一只汝南鸡都不如了。
刘禹锡的《鹤叹二首》引起了另一位诗人的共鸣,这个人便是白居易,他和了刘禹锡一首《有双鹤留在》:“辞乡远隔华亭水,逐我来栖缑岭云。惭愧稻粱长不饱,未曾回眼向鸡群。荒草院中池水畔,衔恩不去又经春。见君惊喜双回顾,应为吟声似主人。”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不顺心与常不顺心是有区别的,然仍属不顺心。但白居易读了刘禹锡的《鹤叹二首》后,首先感觉的不是哀怨,而是坦然以对,没什么大不了的,“惭愧稻粱长不饱,未曾回眼向鸡群”,也渴望受到关爱,哪怕是尊重,“见君惊喜双回顾,应为吟声似主人”。文人内心的黑洞,连自己都难以探测。
在文化人中,白居易是比较多愁善感的一个,对政治生态极为敏感,与丹顶鹤对自然生态的敏感一样,一有不适,就有反应。他作《池鹤》时,已经被贬为江州司马,不得志与失落,使他想到了池鹤:一只关在笼子里的丹顶鹤。它没有玩伴,没有与它说话的,但它知道自身的价值,不会因此而点头哈腰,可又有谁懂得呢?摆脱羁绊,获得自由是他追求的最佳目标,于是有了更多的不顺眼与愤懑,也就有了坚守清高孤傲与对世俗的不妥协。
苏轼也写鹤,他在鹤的个性特征中寻找与其共性的存在,鹤的人性与人的动物性,在他的诗话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比如《鹤叹》:“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池鹤 /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www.chuimin.cn)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赞美。
关于赞美,苏轼写得不多,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虽年少得志,但总是多舛不顺遂,“乌台诗案”中若不是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早就命归西天。因此,眼前的世界已失却平和,总有灰蒙蒙之感。在《放鹤亭记》中他有这样的感慨:“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意思是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他在对山人说这样的话时,先是给山人斟了杯酒,告诉他《易经》《诗经》怎么评价鹤的,如同现代的人一样卖弄一番,然后从卫懿公爱鹤失国,说到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再说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并名传后世。接着又哀叹起君主来,绕来绕去,云里雾里,其实是说“朝南坐着”的那个君主并不怎么样,或许是德不配位,或许是才不配位,不如刘伶,不如阮籍,也不如放鹤的山人……苏轼的指桑骂槐或欲盖弥彰,终使他在“乌台诗案”中遭打击,文人的倾轧,花样总是玩得心惊肉跳。
李白一生中没有太多地与鹤相遇,他眼中更多的是关于鹤的物事,如“黄鹤楼”,如宫廷器具中的鹤标识,他也曾与鹤有过近距离接触,那是在安徽的宣州,有诗《宣州长史弟昭赠余琴谿中双舞鹤诗以言志》:“令弟佐宣城,赠余琴谿鹤。谓言天涯雪,忽向窗前落。白玉为毛衣,黄金不肯博。背风振六翮,对舞临山阁。顾我如有情,长鸣似相托。何当驾此物,与尔腾寥廓。”
在李白的心目中,鹤也只能是个玩物,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诗仙眼里,算什么“鸟”?“何当驾此物,与尔腾寥廓。”但李白的《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虽不算流传甚广,倒是别有情致的一首借鹤寄情之作:“峥嵘丞相府,清切凤凰池。羡尔瑶台鹤,高栖琼树枝。归飞晴日好,吟弄惠风吹。正有乘轩乐,初当学舞时。珍禽在罗网,微命若游丝。愿托周周羽,相衔汉水湄。”
有人说这首诗是李白在浔阳狱中写给宰相崔涣的。李白因为安史之乱后入永王李璘幕府,并作组诗《永王东巡歌》,以抒发建功报国之情怀,得罪了唐肃宗,永王兵败后,李白也入狱。站错了队,跟错了人,使得一腔热血遇冰霜,委屈、无奈与无助,身陷囹圄,才觉出自由的重要。后来,李白被崔涣营救出来。但我想,如果不对这首诗过分解读,或许就是一首环保诗。“珍禽在罗网,微命若游丝。愿托周周羽,相衔汉水湄。”丹顶鹤如此被网罗着,倒不如周周鸟,在溪水边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呼吁人们将珍禽放回自然,给它们应有的自由。
唐朝李绅,元和元年(806年)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有鹤诗多篇,最佳为《忆放鹤》,写鹤,但在全诗中没有出现一个鹤字,展现了新乐府运动参与者的实力。
忆放鹤 / (唐)李绅
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
闲整素仪三岛近,回飘清唳九霄闻。
好风顺举应摩日,逸翮将成莫恋群。
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濆。
宋朝有真山民《幽栖》与詹师文的《泛舟》。同写鹤,境有不同,一在山间,一在水上;意也有别,一为静态下的如梦如幻,一为动态中的云卷云舒。大山的凝重与鹤的轻盈,形成了力量上的对比,静止的山与流动的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山不能动,动则天崩地裂。水则不然,它的一切取决于动,如此才能避免一潭死水,才能形成以柔克刚与水滴石穿之力量。因此,在这两种不同的境况中,鹤的精神风貌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写鹤人所张扬的个性。
幽栖 / ( 宋 ) 真山民
鹤护松扉久不开,蒲团端坐思悠哉。
故交只向梦中见,闲事不经心上来。
双屐蹑云春采药,一筇拄月夜观梅。
东风似见山童懒,自与幽人扫径苔。
泛舟 / ( 宋 ) 詹师文
九曲烟霞景若何,移舟曲曲泛清波。
丹峰绝顶笼花木,碧洞当门挂薜萝。
仙迳鹤翻松露下,古潭龙蛰水云多。
紫阳去后闲风月,独向平林倚棹歌。
在古诗词中,鹤的出现,大多数在山涧,与松相伴,或在笼中。与现实生活中的丹顶鹤大相径庭。现在的研究资料表明,鹤生活在湿地,也就不可能在山里,哪怕是山里的溪水边,更不可能立于松枝之上,因为它的后趾细且短,不具备抓握功能,只是“野鹤家养”历来有之,后来想想,一切均有可能。千百年来,万物有进化,也有退化,都在循着自然环境的改变而选择生存方式,比如,鹤原本就是生活在山上或山涧,后来选择了更为舒适的湿地,因为选择了湿地,就不需要立于树枝,因为不需要,后趾的抓握功能就退化到了现今状态……
这些,都有待动物学专家予以考证。
鹤,还是那只鹤。
好鹤亡国者,曾把鹤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它并没有因此失去与闲云相伴的快乐。它根本就不知道帝王是什么,以好与宠的名义剥夺了它的自由,又以因之亡国而坏了它的名声,一个黑白分明之身受到如此糟蹋,算是与人类结了孽缘。从卫懿公以后,它不再走进宫殿,在荒无人烟的野外悠然自得。
到了明朝,鹤又走进了宫殿。从野地里跑出来的朱家皇帝才不在意“好鹤亡国”这一鬼话,或者他就不知道历史上还有个叫卫懿公的人,他为什么要知道这样一个人呢?几十年腥风血雨,他哪有工夫了解这样一个人,杀了陈友谅,再杀张士诚,定国以后,又要摆一桌酒席收回王朝的兵权,卫懿公只是鄱阳湖中飘落的一片很小很小的树叶。
据说,刘伯温曾同朱元璋说起过“玩物丧志”的典故,可一个“玩”字刚出口,就被朱元璋挡了回去:哪有时间玩?家事国事一大摊,要戍边要安民,玩什么玩?刘伯温也知道跟刚坐天下的朱皇帝说事,不能太之乎者也,过了度,龙颜大怒,可不是好玩的事,于是,他说到了鹤。朱元璋说:这鸟不错。在帝王的眼里,再怎么珍贵也只是只鸟。朱皇帝说了这鸟不错后,又说它文静优雅,文臣如此就好,听话不惹事。刘伯温惊出了一身汗,从此就没再谈关于丹顶鹤的事……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了规定: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表威猛。于是丹顶鹤就成了一品文臣官服上特有的标志,绣在前胸后背,叫补子,其实就是一块补丁。从此,丹顶鹤跟着文臣进出宫殿。
也有宫殿外站着的丹顶鹤,比如太和殿前,一左一右两只。但有所不同。一品文臣补子上的丹顶鹤是飞翔着的,不张嘴;太和殿前的鹤张嘴不展翅,就那么站着。据说补子上的鹤,是告诉臣子听有召见,要快步如飞,第一时间赶到。站在殿前的鹤是告诉大臣,有本可奏,不要得意忘形。另有鹤站着的就是坤宁宫,也是两只。这两只不但不能嘚瑟,连说话的份都没有,所以是闭着嘴的,寓意后宫不得干政。
千古丹顶鹤,是非任人说。
清王朝时,革故鼎新,唯独将明代官服中的补子留了下来,丹顶鹤仍为一品文臣的标志。
有关人间仙子的文章
2016年,丹顶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目前,世界上丹顶鹤野生群种的个体总数在3000多只,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和蒙古。其中60%左右生活在中国。中国的丹顶鹤生活区域有繁殖地、迁徙停栖地与越冬地之分。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主要来自扎龙。......
2023-11-02
现在河南有些农村还有个老风俗,就是“酉日不用酒”,据说杜康死在酉日,为纪念杜康,凡酉日均罢酒不饮。所以说,中国有酒,最少说也是有文字以前的事情了。是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有一次在北京宴会上提及“杜康酒”,后来便风行起来。一盅白酒,他只消放在唇边略呷一口,就能说出这酒是六成、五成或五成半,分毫不差。从某种意义来说,酒是打开人们天性的钥匙,人们在半醉之中,往往流露出一个无拘无束的灵魂。......
2023-08-15
在波列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对中国风感兴趣的现当代西方艺术家、服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多次推出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时装系列。对许多服装设计师来说,他们设计的服饰中既有对昔日风格的挪用,也包含建立在过去文化记忆基础之上的对昔日文化的想象,以及对于未知世界、异域文化或未来人类生活图景的想象。......
2023-06-18
自从《诗经》创立比兴手法以来,历代诗人大多继承这一传统手法,屈原发展为“香草美人”手法,唐宋诗词作家也多用比兴寄托手法表情达意,中国古代的围棋诗词也不例外。古代诗人常用多变的棋局形势来比喻变化纷纭的人世。古代诗人常用大地、田亩来比喻棋盘。用乌鸦、白鹭来比喻黑白棋子,大约始于宋徽宗赵佶,其《念奴娇》就用“寒鸦游鹭”比喻黑白棋子。......
2023-11-21
我国的设计发展落后于西方,这需要我国的设计师在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掌握西方设计手法上,将两者融会贯通。设计师自己要明确元素的含义,并领悟其深层次的含义,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其深意,不仅仅是照搬照抄,而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023-09-20
说起江苏盐城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人们就会想到一首好听的歌,叫《一个真实的故事》。徐秀娟,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镇的一个渔民家庭。北风一阵紧过一阵,再有一个寒潮,丹顶鹤都要南飞盐城,到他姑娘所在的保护区过冬了。每每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都会走得远远的,不能面对这样的真实。......
2023-11-02
传统文化元素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与多样的形态,为人类历史谱写了充满智慧与灵性之光的篇章,具象化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需要创造出的智慧的结晶。将传统文化元素的形态运用于当代艺术设计中,使得设计作品增添了古色古香的中国韵味,同时为消费者带来了一份文化归属感,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消费者内心产生共鸣,满足消费者的文化诉求。......
2023-06-23
舞蹈《田园曲》以稻草人形象为基础,编导运用艺术想象将稻草人赋予了人的情感与人格。孔雀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因此,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