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5-09-30
食盐是生活的必需品,自然就像现代的石油一样备受关注。在世界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曾在食盐上下过功夫,而管仲的“官山海”,是全球的首创。
“官山海”是一套经典策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盐政收入有时会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管仲的盐政虽然得到了后人的效仿,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只学了个样子而已,并没有学到“官山海”的诀窍。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就以汉桑弘羊为例进行说明。
西汉中期,汉朝与匈奴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汉武帝决心进行征讨。但是跟齐桓公一样,征讨是需要花钱的,于是在理财家桑弘羊的力主下推行了“盐铁专营”等一揽子措施。这些措施的总体效果是汉武帝有了雄厚的财力后盾,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时也并没有增加普通百姓的其他税赋。
按理说桑弘羊的业绩应该得到称颂。但是在汉武帝去世之后,朝廷却组织了一次盐铁会议,由来自全国的60位贤良文学,也就是当时的名人和学者对桑弘羊一人展开了长达四个多月的尖锐批评。不客气地说,就是开了一次比马拉松还长的批斗会。
当然,桑弘羊传说是个神童,十三岁就到朝廷当官了,所以脑子很快,舌战群雄。因此这次盐铁会议实际上谁也没有批倒谁,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从站在今天回望历史,就会发现桑弘羊并没有学到管仲“官山海”的本质,所以他遭到那么强烈的质疑,的确是有原因的。那么,他到底哪里学得不像呢?
简单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管仲时期,齐国把盐卖到中原,相当于做外贸。而到了桑弘羊,中国统一了,原来食盐外贸全部变成了内贸。并且西域并不缺盐,就算打通了丝绸之路,也不可能发展食盐外贸,所以盐就演变成了单纯的收税工具。
第二个方面:
管仲推行盐铁专卖,用治理体系作为保证。管仲提倡以百姓为天。在官风、民风、人才培养、制度规范、监督检查等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新盐政得到正确执行。而在这些方面,桑弘羊由于权力和能力所限,当然就做不到管仲的水平了。
第三个方面:
这个方面就太重要了!就是能否把通过盐政在百姓身上赚到的钱,再用到百姓身上呢?看起来这是在追求理论上的圆满,逻辑上的自洽。而实际操作当中,管仲的确做到了。所以他的设计最终环节变成造福于民。
那么,管仲到底是怎样造福于民的呢?
造福于民当然不是简单地按人头退款。最优的做法是国家统筹安排和调剂,既要讲普惠,又要讲针对。为此管仲除了前面讲到的减免税赋之外,至少还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在《管子》当中有一项记载,就是管仲提出要跟参加挖矿炼铁的老百姓分利。赢利部分,三七开,国家占三,老百姓占七。虽然史料上只提到铁政采取分利方式,但以此推测,同为国家专营的盐,也应该采取了同样的办法。
第二件: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管仲推行的“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等等,当然也是由国家开支。
第三件:就是投资水利、交通等等基础建设。这种大工程,显然普通百姓一家一户的力量无法支撑,只有靠国家投资。国家投资,百姓受益!
这几件事重叠在一起,管仲当然更受老百姓欢迎了。(https://www.chuimin.cn)
所以,管仲的“官山海”是一座历史高峰,能够达到或超越的人太少了。
到这里,一定会有人发现管仲的商业思维令人惊奇!一环扣一环,有来又有往,百姓、国家、天下多赢。这样的商业模式,即便是商贸发达的今天也不容易看懂,更别说在2025年前的初始状态下把它想完整了。
那么,管仲为什么能够出设计这样一套严丝合缝的商贸模式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进行理解。
先来说说表层原因。
首先,管仲年轻的时候做过生意。所以他懂市场,懂商业,懂经济。所以这活儿他可以干。
然后,多年底层生活,吃过太多的亏。管仲吃亏,当然长心。由此他养成了把事想完整的习惯。所以他的思考环环相扣,逻辑完整自洽。所以这活儿他很会干。
再有,经历了穷困潦倒的生活,他非常同情民众的疾苦,也懂得百姓的好恶。因此他把造福于民作为目的,又采用隐形征收公开惠民方式。因为这样,他的活儿才能干得好!
再说说深层原因。深层原因,就是他的哲学思考。管仲曾说过:
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子·牧民》
懂得给予是为了获取,先给予后获取,这是执政的法宝。予是手段,取是目的。管仲上任之后,立即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措施,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但是从逻辑完整角度看,从予到取,实际上只说通了一半。而另一半,取了之后怎么办呢?是把财富藏起来,还是挥霍掉呢?这一半的也需要给个说法。
于是管仲又说:
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管子·霸言》
于是逻辑反转,变成了由取到予。取体现的是能力,予则体现的是情怀。深度了解管仲之后会发现,管仲所做的一切,都有一个终极指向,就是造福于民,建设一个和平幸福的华夏。这是他的不老情怀。
到这里可以总结一下,从予到取再从取到予,是一个逻辑循环。当这种循环多次重复,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无始无终,进入且予且取、且取且予的圆融状态。而在圆融状态下酝酿出的商业模式,当然也会是通达的。
相关文章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5-09-30
 
                                
                                但是这样的管鲍之交已经偏离真相太远了!——《管子·戒》因此依照鲍叔牙的这种个性进行判断,如果管仲一身毛病,是一个贪财、懦弱、愚钝,尤其还是不忠不义之人,怎么会容忍那么久呢?以鲍叔牙的高尚品格,这样做也不奇怪。其实“欺”有两种解释,蒙骗或者挤占。其实,很可能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管仲的能力强、贡献大。其实,后人有个说法,叫春秋无义战。而管仲多次当逃兵还能活得下来,显然与理不合。......
2025-09-30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5-09-30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5-09-30
 
                                
                                所以从长计议,双方决定出国避难。于是两个人就联合公孙无知,发动了宫廷政变,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成为国君。于是,鲁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准备把公子纠护送回国,支持他继任国君。请注意,这里鲍叔牙称管仲而不是他习惯称的夷吾。使用敬称而非小名,显然是把二人定位成了公务关系,而非朋友。讲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一个人——鲍叔牙。可以说,管仲的这一箭对他也是一次重大考验。......
2025-09-30
 
                                
                                于是成为齐桓公的贴身保镖,当上了大小太监们的带头大哥。管仲这样说的根本依据是什么呢?那么,管仲的判断到底准不准呢?最后结果是齐桓公死在了这三个人的手上。当时管仲被齐桓公怀疑,可以说发生了一个负面事件,因为很容易造成他跟国君之间的隔阂。而东郭邮造谣传谣,其实可以算作负面人物,他甚至差点离间了管仲和齐桓公的关系。而洞悉人性,才能真正做好以人为本和“百年树人”。......
2025-09-30
 
                                
                                比如在战争之前,管仲特别强调如下几条。管仲是个非常理智的人。可见管仲的思维是理性的,不会为感情而牺牲道义。管仲为了了解对方,采取了主动刺激的方法,从对方的反应当中获取信息,寻找到了有价值的线索。到这里,管仲的思维模式已经逐步呈现了出来。比如老子灵性思维的特征很明显,孔子感性思维的特征也不少,都了不起。但是管仲的系统方案太繁杂而又很难立见成效。......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