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由于媒体在农民工报道过程中对城市化视角重视不够,由此便衍生出农民工报道中一系列不足,下面所要阐述的几方面的不足都与农民工报道中城市化视角的重视不够有关。......
2023-11-02
黄剑锋 陆 林[1]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和坚持多样化的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是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基本点。旅游城市化是多元城市化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杭州是重要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旅游城市化较为典型的综合性城市。杭州的旅游城市化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跨越期三个阶段。旅游吸引物的配置、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品牌的经营、市场主体的创新、历史文化的保护、文化产业的繁荣、城市规划的调控、交通设施的完善、管治主体的创新等多重驱动力分别从资源、经济、文化、管治四个层面共同推动旅游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旅游城市化;过程;驱动力;杭州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2012年年末,中国内地城市化率达到52.57%。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的阶段,是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最为复杂的时期,是一个持续的、由一系列转型构成的综合过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2011)[2]。旅游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多元化指明了方向(陆林、葛敬炳,2006)[3]。
旅游城市化概念最早由Mullins(1991)提出,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建立在享乐和消费基础上的一种城市化模式[4]。Hannigan(1995)认为旅游城市化是后现代城市最生动的表现形式,旅游以及重大事件成为促进老工业地区或城市再生的重要动力[5]。Gladstone(1998)比较了旅游大都市资金密集型旅游吸引物类旅游城市化和休闲城市退休者、海滨度假类旅游城市化两种不同类型旅游城市化的特征[6]。黄震方等(2000、2001)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7],以长三角都市连绵区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的动力及旅游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旅游资源环境等问题。陆林(2005、2010)认为旅游城市化是以旅游作为城市化的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城市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城市化的进程[8],基于社会学视野考察了黄山汤口镇旅游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机制。朱竑和贾莲莲(2006)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旅游功能日益增强的过程[9],以桂林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和城市旅游化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Qian等(2012)、王冬萍和阎顺(2003)、李鹏(2004)、焦华富等(2006)、王子新和邢慧斌(2006)、葛敬炳等(2009)、陈岗和黄震方(2010)、麻学锋和孙根年(2012)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影响、响应、机制和对策。King(1995)、Chang等(1996)、Dredge和Dianne(1999)、Williams和Hall (2000)、Oigenblick和Kirschenbaum(2002)、Konstantinos(2006)、Teodoro等(2007)、吴必虎(2001)、保继刚和古诗韵(2002)、蒙睿等(2002)、黄郁成和金茨萍(2009)、徐洁等(2010)从不同侧面研究了与旅游城市化相关的问题。与传统的工业城市化相比,旅游城市化的驱动力分析成为多元城市化道路探索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而有待研究,以杭州为代表的综合性城市的旅游城市化驱动力值得深入研究。
二、研究区概况
杭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30°16′N、120°12′E。全市总面积16 596km2,其中市区面积3 068km2,丘陵和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水体占8.0%。全市下辖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滨江、萧山、余杭8区(其中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滨江6区为主城区),临安、富阳、建德3市,桐庐、淳安2县,现有84个街道、86个镇、23个乡[10]。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现为浙江省省会、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秦时设县治以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 200多年。杭州古称钱唐,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908年吴越国建都杭州。1129年杭州升为临安府。1138年南宋定都临安。1927年民国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为杭州置市之始。1949年杭州解放,揭开历史发展新篇章[11]。杭州以其秀丽的山水和独特的风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一直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著称,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三、旅游城市化内涵和杭州旅游城市化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化率稳步提升(见表1)。2011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3.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5.74万人,占73.90%;全市户籍人口695.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6.03万人,占54.05%。与此同时,杭州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被世界休闲组织授予“东方休闲之都”称号,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2011年,全市接待旅游者7 487.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191.00亿元;实现旅游业增加值418.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9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11%[12]。旅游业已成为杭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带动效应和综合效益逐渐加强,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呈现出较为典型的旅游城市化特征。
表1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
注:*为1983年末数据。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982、1990、2001、2011年;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982、1990、2001、2011年;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990、2001、2011年;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志》,1997年。
在旅游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杭州的旅游城市化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跨越期三个阶段[13](见表2)。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以城市定位的明确为先导,以城市规划的制定为保障,以产业政策的调整为支撑,以空间格局的重构为载体。由此可以看出,旅游城市化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化的背景下,旅游发展作为重要的动力,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不断衍生、城市景观不断扩散、城市文明不断强化的过程[14]。
表2 杭州旅游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续 表
资料来源: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跨越——杭州改革开放3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年。
第一阶段,萌芽期(1978—1991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杭州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1979年,杭州市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充分利用西湖的特点,积极发展旅游事业,加强城市建设”的方针,强调对环湖一带、吴山一片、钱江沿岸等风景区建筑物的布置和设计进行精心研究,同时整修和扩大风景点。1981年,杭州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风景旅游城市”的战略构想。1983年,邓小平视察杭州,指示“一定要保护好西湖名胜,发展旅游业”。
1983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明确杭州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强调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应着重发展与风景旅游有关的服务业、食品工业以及对城市没有污染的产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切实加强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在城市布局上提出了“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该《规划》为杭州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杭州旅游城市化的萌芽。
第二阶段,起步期(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旅游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同年,邓小平视察杭州,指出“像杭州这样的风景旅游城市在世界上是不多的,要把杭州的旅游业好好发展起来”。同年,杭州市委六届十一次(扩大)会议第一次正式提出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作为杭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全国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杭州市的旅游功能建设,努力将杭州建成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是杭州市发展战略目标之一”。1996年,余杭市的下沙、九堡、三墩三镇和萧山市的西兴、长河和浦沿三镇并入杭州市区,使杭州市区面积由原先的430km2扩大至683km2。
这一阶段,杭州城市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以钱塘江为轴心,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市区形成一个主城、两个副城(下沙城、滨江城)、六个旅游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灵山风景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西溪文化旅游区、龙坞风景区、江南旅游度假区)的多核组团式布局。1997年,杭州首次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提出“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1999年,杭州被命名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至此,杭州旅游城市化加快起步。
第三阶段,跨越期(2001年至今)。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萧山市、余杭市(市辖县级市),同时设立萧山区、余杭区,市区面积由原先的683km2扩大至3 068km2,城市空间得到了跨越式拓展,开启了杭州城市发展的新纪元。为此,《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编制出台并于2007年由国务院批复同意。该《规划》明确杭州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这一阶段,杭州提出了“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宏伟蓝图,实施了西湖、西溪、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实施“旅游西进”和“旅游国际化”两大战略,极大提升了杭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城市竞争力,加快了杭州向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迈进的步伐,开启了杭州旅游发展的新纪元。2006年,杭州被世界休闲组织授予“东方休闲之都”称号。2007年,杭州市委十届一次会议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同年,杭州被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2008年,杭州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2009年,杭州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三、二、一”发展,旅游总收入达803.1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75%。至此,杭州旅游城市化进入跨越式的跃升时期。
实际上,杭州的城市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旅游发展史。杭州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性质是由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经过长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城市功能完善的过程中,旅游城市这一基本性质始终如一(见表3)。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职能的完善一直以“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目标,城市游憩功能不断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不断强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最受欢迎十大会展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试点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大陆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十大科学发展优秀城市”等称号。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旅游全域式发展过程中,杭州整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超大型旅游综合体,城市景区化与景区城市化融合推进,实现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统一。
表3 杭州城市功能的历史演变
资料来源: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整理。
四、杭州旅游城市化的驱动力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具有综合性。杭州旅游城市化演进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复杂过程,是资源、经济、文化、管治等层次多种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资源层次的驱动力
资源层次的动力主要是旅游吸引物的分布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化起到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一方面,旅游吸引物的分布决定了旅游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在吸引物丰度和品质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杭州市不同层级的旅游中心地体系。另一方面,旅游吸引物的分布决定了城市形态扩展的格局和方向。根据杭州市域圈层结构,将杭州市旅游资源品质按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3个圈层的空间分布进行划分,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资源平均品质分别为2.76、2.39、2.09。中心城区的资源丰度和品质总体上高于近郊区和远郊区,平均品质为全市旅游资源平均品质的1.15倍[15]。但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大量旅游吸引物单体甚至富集区构成了杭州推进旅游城市化、发展网络化大都市的资源基础。
(二)经济层次的驱动力(www.chuimin.cn)
第一,产业结构的升级。杭州旅游资源丰富,大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以大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在杭州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服务业强市和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实施了一系列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见表4),形成了“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格局。“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2009年形成高层次“三、二、一”产业结构,2010年限额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73.9%[16]。作为城市化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经济转型成为杭州城市化和城市增长的原动力。
表4 2000年以来杭州实施的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资料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文件公告》,http://www.hangzhou.gov.cn/main/wjgg/zxwj/,整理。
第二,城市品牌的经营。杭州通过“东方休闲之都”城市品牌的定位明确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通过西湖博览会、休闲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节事营销形成新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和新的城市发展空间。2011年,全市共举办展览168个,展览总面积200.61万m2,其中国际性展览29个;会议场馆承接会议8 580个,其中国际会议453个;举办200余项节庆活动,观众人数超过3 200万[17]。目前,已初步打造了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休闲生活、健康生活、舒适生活等“生活品质”系列化会展活动,会展行业品牌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相互促进和提升。城市品牌塑造和节事营销实现了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下城市价值的增值,促进了城市综合功能的可持续完善。
第三,市场主体的创新。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开元旅业集团等民营资本对杭州旅游业资源存量的盘活和潜在市场的启动,推进了旅游业主体结构的多元化,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民营资本以住宿餐饮等中小型旅游企业、大中型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投资开发自然或文化旅游资源等为切入点进入旅游业[18],对旅游等消费领域的投资增强了投资对消费的带动能力,丰富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创新了城市资产资本化集聚和营运的有效方式。
(三)文化层次的驱动力
第一,历史文化的保护。文化是推动旅游城市化的内生动力。“十一五”期间,良渚遗址、南宋皇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一百处重点大遗址名录,良渚遗址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大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地段)、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及特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定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对西湖自然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则更是保留和再现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湖(西湖)城一体”城市空间轮廓。
第二,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等旅游文化休闲产品将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通过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生活品位。杭州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以丰厚的传统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依托,以环西湖、环西溪湿地、沿大运河、沿钱塘江为主线,其中的西湖创意谷、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西溪创意产业园、创意良渚基地、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之江文化创意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更是直接依托旅游景区而建设,促进了文化旅游发展基础上的城市有机更新。
(四)管治层次的驱动力
第一,城市规划的调控。杭州建立了包括城市概念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专项规划等在内的完整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直接规定城市化过程和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先后于1953年、1958年、1981年、1996年、2001年编制(修编)了五轮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国务院批复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和《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均体现了“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第二,交通设施的完善。杭州按照“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围绕“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和城市综合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不断完善交通设施。一方面,形成了由市区骨干路网、高速路网、铁路枢纽、国际空港、内河航道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另一方面,形成了由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组成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交通直接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推动城市化进程。
第三,管治主体的创新。根据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及其产业关联性,杭州对旅游业管理主体进行了改革,于2001年成立了市旅游委员会,作为主管旅游工作的市政府局级工作部门,明确市旅游委员会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林文物局)、市贸易局、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杭州旅游集团等单位组成的旅游商贸系统的归口综合协调职能。通过市旅游委员会对旅游、交通、会展、商贸、购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各类资源的整合指导与组织协调,形成了旅游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五、结论与讨论
作为典型的职能型城市化,旅游城市化是后工业化阶段、后福特制社会城市化的常见道路,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新形式,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杭州的旅游城市化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跨越期三个阶段。在旅游发展背景下,资源、市场、文化、政府等层次,旅游吸引物的配置、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品牌的经营、市场主体的创新、城市规划的调控、交通设施的完善、管治主体的创新、历史文化的保护、文化产业的繁荣等多种动力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推动着杭州旅游城市化的进程。其中,资源是基础力,市场是主体力,文化是内生力,政府是主导力。
本研究探求了杭州旅游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驱动力。杭州作为资源与经济复合驱动的综合性城市,其旅游城市化特征和机制与其他综合型城市之间有何共性和个性,与单一的资源驱动型或经济驱动型的旅游城市之间有何共性和个性,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1] 黄剑锋,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讲师。陆林,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教授。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1230631)的资助,特致以谢意。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年,第1页。
[3]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
[4] 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5 (1991):326-342.
[5] Hannigan J.A.,Tourism urbanization,Current Sociology43(1995):192-200.
[6] Gladstone D.L.,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Urban Affairs Review33(1998):3-27.
[7] 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9期。
[8] 陆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
[9] 朱竑、贾莲莲:《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经济地理》2006年第1期。
[10] 杭州统计信息网:《杭州概况》,http://www.hzstats.gov.cn/web/shownews.aspx?id=Uq UHIh AFC%2BY=。
[11] 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志》,http://www.hangzhou.gov.cn/main/zjhz/hzsz/citymark/326/T82989.shtml。
[12] 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
[13] 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跨越——杭州改革开放3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14] 顾朝林、于涛方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科学出版社,2008年。
[15]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市旅游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杭州市旅游资源研究》,杭州出版社, 2004年。
[16] 杭州市统计局:《杭州统计年鉴》,2007—2011年。
[17] 杭州市发展会展业协调办公室:《2011杭州市会展业年度报告》,http://www.xh-expo.com/435/2012/04/113_1.html。
[18] 陆林、葛敬炳、苏静:《基于制度变迁的浙江省民营资本旅游投资行为研究》,《旅游学刊》2008年第5期。
有关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业的文章
城市化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由于媒体在农民工报道过程中对城市化视角重视不够,由此便衍生出农民工报道中一系列不足,下面所要阐述的几方面的不足都与农民工报道中城市化视角的重视不够有关。......
2023-11-02
[2]江西师范大学的王小龙在《社交时代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特点探析》一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在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应用过程中,还是从对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的自身发展来看,平台、用户和社交是短视频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元素。所以以用户的体验感受为中心成为短视频平台发展所围绕的核心着眼点,这样一种新的模式或者说营销模式的特点更加明显。......
2023-11-09
能量世界运行的动力之源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其实,不光是人体,能量是所有物体运动的力量之源,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以内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运动中的,并且能够通过热传递、做功等方式进行相互的转换。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丹麦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力发电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丹麦风力发电的使用率也颇高。......
2024-06-12
石窟的布局和外观虽具有若干地区性,但从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南北朝初期的石窟,如云冈第十六至二十窟五个大窟,都是开凿成椭圆形平面的大山洞,洞顶雕成穹窿形。南北响堂山和天龙山等处的石窟都开凿若干具有前廊的窟洞,其中以天龙山第十六窟的形式最为精美。至于石窟在窟型上的演变过程,隋窟基本上和北朝的相同,多数有中心柱,但有些窟洞已经将中心柱改为佛座。......
2023-12-06
伊东亚人等编:《国家と文明への過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牧野巽:《近世中国宗族研究》,東京:日光書院,1950年。柏祐贤:《アジア農業の特質―特に中國における耕種方式をめぐって―》,京都《東方学報》第25册《創立二十五周年記念论文集》,《人文学報》第5号合并号,1954年。......
2023-07-31
表3.1MPLS与传统标签交换技术的比较续表正是由于标签交换技术不受限于某一具体的网络层协议,并且具有高性能转发特性,所以,被广大网络研究者认同。到目前为止关于MPLS的各种草案多达140个,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在研究界也发表了大量有关MPLS论文,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关于MPLS核心规范的标准。......
2023-10-18
被需要是完善岗位素养的驱动力。被需要是养成教研全局观的驱动力。被工作全局需要,才能从上至下体现我们各层级工作的价值。诚然,学科教研主要面对基层,是基础性岗位职责,各学科因其独特性有独立开展工作的必要。国家课改方案明确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鞭策。......
2023-11-16
全球已有近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全球城市还将继续快速扩张。世界城市化的新趋势不仅表现在大都市区化,而且还表现在城市集群化。大都市连绵带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绿化城市,促进城市和自然更加和谐,已成为各国大中小城市的共同行动目标。......
2023-12-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