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顾野王《筝赋》:亦含情于采莲。而每一首乐曲都有其渊源,如筝曲《渔舟唱晚》,其渊源就一直备受争议,何况乎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筝曲。......
2023-08-25
史的本义是“掌书之官”。汉学家许慎曾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对于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千年来一直有“史载”,而史官是执中之官,宫廷要职。历史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筝部中所载的一切皆为历史,但是,这里仅指古代筝文化的发展过程,非文士的诗作、非臆说喻论,实载于圣经贤文中的音乐文献,大事列入“汇考”,琐细的则列入纪事中。
一、《筝部》史载概论
《筝部》中的史载文献最早出处为汉代,所载文献引用是载于《史记》中李斯《谏逐客书》中的“真秦之声”。
汉代《释筝》《风俗通》《盐铁论》中对筝的记载,虽简短,却对筝名筝器之来源、筝形制及筝的演奏形式做了承载,其历史意义是无可比拟的。魏时曹丕之诗、曹植之《幽思赋》,从侧面反映筝深受皇室喜爱且“携以自随”。而汉魏两晋辞赋文学中,对筝形、筝制、筝曲等以韵化散,铺叙其中。对筝之意象盖以众乐之极,褒以八音之冠。
南北朝期间咏筝诗、和筝诗频现,诗人、筝者交往甚密,且集中于王室和贵族中,从诗文作者来看,梁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南朝陈后主叔宝;南朝文学家沈约、江淹;文字训诂学家陈顾野王;等等。正是由于这些文学家对筝的喜爱,促使了筝艺的发展。
从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墓室出土的明器就可佐证。2008年9月23日,在西安南郊发现一南北朝家族墓葬,出土五个彩色女俑,面部圆润,鼻廓清晰,发髻高耸,排坐一行像小型乐队,手持乐器,其中一乐俑持筝而坐,栩栩如生。似“铿锵奏曲,温润初鸣”,有“声习习而流韵”之意。可见,当时人们对筝乐的喜爱程度。南朝梁陈之《筝赋》更是展现了当时筝乐的“雅俗兼施”、筝技的“柔屈刚兴”、筝曲的“奇调闲发”,使人“顾慕流连”。
唐代是我国诗歌、音乐等艺术的鼎盛时期。其筝文的表现是多样的,这与唐300年间不同时期的文学面貌有关。正史中“南蛮骠国筝”的辑录,丰富了唐代筝乐的内容,促进了音乐的交融;唐代不同时期的筝主题诗文,将筝的意象借赏乐诗、弹筝诗传载;笔记小说中王公官宦之筝逸闻,侧面反映出唐代筝人的演奏场所和处境;唐传奇中的筝文逸事,影射着筝的影响力,等等。唐代筝文化表现的缩影皆见于《筝部》文献。
宋代市井音乐文化的兴起,使得筝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于不同类型的诗词著作中。温庭筠的筝诗,欧阳修、晏幾道的筝词,类书《孔帖》中的筝人筝事;史料笔记中所摘引的逸闻逸事;《梦溪笔谈》中的神话传说。宋代筝文化渗透各个层面,上自皇后下至婢女,表现皆不同。陈旸《乐书》辑录细致全面,将宋代及前朝历代的筝梳理总结。
明器—南北朝贵族墓葬乐俑
元代从金人入主中原到元朝统一,各族音乐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的筝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杂剧、元曲皆有筝文载,虽然《筝部》未辑录,依然可以从正史《元史·礼乐志》对筝制、制的记载,萨都剌的筝诗看筝的沿袭与发展;从《青楼集》中看元代艺人的生存状况。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但《古今图书集成》却是清朝全盛时期的文化产物,所辑录的明清筝况明晰缜密,我们从《明会典·乐器制度》中看,从《荆州稗编》中观颂琴,从《三才图会》中视筝图。正是明清音乐交流上更为开放的发展,驱使了筝在形制上的延展。除此外,《筝部》文献让我们审“秦筝”于明代诗文、窥义甲撮筝于《丹铅总录》、听筝歌于《江宁府志》。闻教坊筝琶宴侑觞,悉明朝宗室观“按筝”,多层面剖析明清筝文化的艺术表现。
二、图史
《乐律典》在辑录有关乐器史料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十分重视图的作用,介绍的绝大部分乐器都附了精美的画图,形象直观。[7]同样,隶属《乐律部》的《筝部》同样具有这个特点,其中附有王圻《三才图会》。明代王圻[8]的《三才图会》(亦称《三才图说》)共14门106 卷,是与其子王思义共同撰写的图录类书,于1609年出版。此书如同一本“百科文载图书馆”。“三才”即“天”“地”“人”,乃现世物之根本,三界质的一切。在百年后的宫廷类书中,大量地辑录此书中的绘图,可见其内容之博浩。
此处收录王圻《三才图会》中的两幅图:《筝图》和《图》。图的流传,因为印刷技术的问题,可能会失真,极有可能产生误区。《三才图会》为了避免缺失,在每图下都注有论说。这对了解明代的筝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形象及注释。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乐器的形制、弦数、演奏方法的简要说明,及引用各家筝赋中的筝器意象。
1.筝图
图说:隋《音乐志》曰: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也。《傅子》曰:上圆象天,下平象地,中空准六合,弦十二,拟十二月,乃仁智之器也。
筝图说是摘自《隋书·音乐志》丝之属四《琴瑟筑筝》中对筝的概述。
2.图
有关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的文章
《竹韵》谱例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纵观筝曲的创作可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筝的演奏技法在不断地创新、变化并不断地超越。这是陕西筝曲首次与交响乐队合作,体现出陕西筝派不仅是立足于地方性的音乐,更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文化特征。陕西筝曲的创作深受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早期先生的很多筝曲创作都是经过陕西地方曲牌的改编而成,在音乐风格中没有过多的变化。......
2023-08-25
在筝部中有许多筝者“深藏其中”,大致为造筝者和奏筝者。因形状如瑟、有十三弦,以为筝。以上关于“十三弦筝是准”这一观点,显然是出自同一出处。古诗纪王僧虔《技录》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云:贵官弹筝。......
2023-08-25
魏军先生在对筝史的研究中,通过对秦、汉、唐等历史文献的阅读,提出了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的历史观点,并对“秦筝”涵盖的文化背景、乐器做出了符合历史实际的恰当解释。先生通过对筝史的研究学习,并把学习领会体现在学术精神方面。......
2023-08-25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是秦筝流派的复兴时期。以周延甲先生改编的《绣金匾》[12]与强增抗先生、周延甲一起合作的《秦桑曲》[13]为例,说明这一时段陕西筝曲的创作题材和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秦筝创作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一些专业作曲家投入筝乐创作,新作品不断问世,也为中国筝乐作品的创作带来新鲜元素,注入新的活力。《五陵吟》是魏军先生在2004年创作的一首乐曲。......
2023-08-25
在魏军先生任教30年间,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筝界的肯定,并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及国家作品奖,以下通过介绍魏军先生代表性筝曲的创作思路来反映他的思想与认知变化。《三秦欢歌》创作于1986年,获陕西省1993年新作品奖。《乡音》创作于1992年,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节)目创作奖;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二等奖。......
2023-08-25
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
2023-08-25
汉时国家的强大与稳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到了汉时,筝参照瑟形增加弦数,以竹易木,更改了形制。汉魏六朝时期,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能发现许多筝曲。这段文字,反映出汉时筝乐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透视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及信仰,正是“仁智”之器的现实意义的体现。之后又有一系列的筝赋,如阮瑀、傅玄、顾恺之、贾彬、陈氏、顾野王、梁简文帝等,均体现这一时期秦筝理论研究的成就。......
2023-0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