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公民道德规范:传统文化教育

公民道德规范: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要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爱国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爱国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提高公民道德水准和民族素质的重要载体。然而,不管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趋势如何发展,作为一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始终是维系我国各民族群众的自尊心、归宿感、责任感的基本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典范。

爱国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动员。然而,民族感情与爱国热情必须导向建设性轨道,从而完成其自身的升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要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爱国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爱国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提高公民道德水准和民族素质的重要载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在提高民族素质和公民道德水准中的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弘扬爱国主义,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价值认同。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体系中的意义与作用,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还会不断增强。然而,不管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趋势如何发展,作为一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始终是维系我国各民族群众的自尊心、归宿感、责任感的基本价值认同。

从公民道德体系的内在结构看,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相联系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相联系,主要体现为每一个公民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愿意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就要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一种实践着的爱国主义,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这是历史的正确选择。我国人民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在我国显示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使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得到统一,从而使“爱祖国”这一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具有坚实广泛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感情基础,热爱祖国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统一的。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这种斗争从失败转向胜利的历史性标志。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指明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团结、吸引一切爱国者共同奋斗。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典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不会有中国的繁荣富强。我们今天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今天讲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从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著名画家李苦禅曾说:“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在公民道德素质中,最重要的美德体现为人格、气节、理解、合作、团结精神。这是与慈善、关怀、博爱、友谊、友爱相联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核心价值是天下为公,乐于助人。每当面临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这个民族总能表现出高度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道德素质教育,需要区分不同的层次。只有既提出全民的共同要求,又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别提出符合实际的具体要求,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对全民来说,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社会风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志存高远,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积极奉献,牢固树立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对广大工农群众来说,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让他们满怀信心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对广大科技人员来说,要引导他们自觉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勇攀科技高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全部力量。对广大青少年来说,要让他们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人民的光辉业绩和党的优良传统,以继承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当好接班人。

公民道德建设要与民族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对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其中,要加强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以强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强化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诗词欣赏

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赏析: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转战南北、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诗人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诗人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全诗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最后一句的“横”字更是意极豪放,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倭事业,戚继光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去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和边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诗人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更具体的说明。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他是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守护着祖国。“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平常句,其实很有妙用。它出现在“多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我们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更加凸显诗人的爱国之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