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尊师感恩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尊师感恩的美德

【摘要】: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细微之中彰显对老师的感恩。理解老师的辛苦,经常询问、关心老师,让老师感受同学们的温暖。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的人才,子质认真教学。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的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老师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是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技能及行为规范和生存之道,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受益终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要学会尊重老师。在校认真学习,尊重老师,理解老师,走上工作岗位认真工作,爱岗敬业,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强调要尊重老师,重视老师的教导,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儒林列传上》:“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细微之中彰显对老师的感恩。对老师有礼貌,见到老师要行礼问好;接送物品时要用双手;领奖品要说“谢谢”;帮助老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老师讲话要认真听,不插话;学习中对老师心存感恩之意。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要做好笔记,而且还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走上工作岗位,依然感恩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用自己所学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

理解老师的辛苦,经常询问、关心老师,让老师感受同学们的温暖。认真接受老师的教诲。成长道路上难免犯错误,犯错时不能强词夺理,出言不逊,顶撞老师,要懂得知错就改,取得老师的原谅。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的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的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称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