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和谐社会是仁爱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和谐社会是仁爱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建立和谐社会,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的社会基础和必备条件。从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来看,无论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或者要求社会和谐是民心所向,社会所趋的。因此,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著名学者牟钟鉴教授认为,儒学为仁爱通和之学,可以实现三重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内心的和谐,这三重和谐是人类幸福所系。在海外,汤恩比教授早已提出,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的政治意识营垒。因此,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精神——和谐。建立和谐社会,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的社会基础和必备条件。仁爱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理论基础。因此,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积极因素,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必然是仁爱社会,仁爱思想为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养料。

仁爱思想富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将人视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孔子认为,人的尊严是不能侵犯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去对待,这完全出于对别人的同情与尊重。在这里,方法和目的是完全合一的,忠恕之道与实现仁是完全合一的。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异常激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将人视为工具而不是目的,如果相互视为工具,将导致工具的理性猖獗,毫无人的尊严价值可言了。当然,忠恕之道重视人的价值和目的,并不意味着以此代替人的生存之道。如果能将忠恕之道经过现代诠释,很好地运用到市场经济下的人类社会,实现超时空的结合,那么对于社会和谐发展将产生重大意义。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并且更加需要保持人格尊严,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相互同情、相互理解,这样才能建立普遍的正义原则。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两大正义原则,虽然是从新契约论引发出来,但是契约论也是以道德作为基础的,以“人是目的”(康德语)为前提的。

要获得人格上的尊重,其前提条件在于修己。从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来看,无论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或者要求社会和谐是民心所向,社会所趋的。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无论在国际范围内,还是在一个国家中,全体公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全体公民的各种社会活动基于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从实践上看,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是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即公民。因此,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为此,我们无法否认儒家仁爱思想在强调和加强人的基本素质教育中的有益而积极的作用。儒家仁学的爱人思想最基本的价值要素,实质在于修己、克己,这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同时,爱人还必须有一个实践的价值要素,即怎么样才能够践行爱人。在儒家看来,修己重在怀德。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做人怀德才是君子之所为,人的一生无非是以德律己,以法束己,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追求、企盼的是通晓仁义,寻求人生的至高境界;而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却多怨恨是小人所为。克己表现的就是通过对自己言行的抑制使其全部符合一定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做到为仁行义的一种境界,所以克己必去私欲,“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管子·心术下》)。因此,仁学倡导“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礼记·坊记》)。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是尊重他人胜过尊重自己,先顾及他人而后才考虑自己,这样的人民众才会信服。

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利益的驱使导致人们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竞争将人与人的关系逼向自我维护,而人与人利益差距的拉大又会轻易地将人的行为导向损人利己,如果人人为我,整个社会势必更加纷争不平。可以说,仁是个人立身之本,其要求为人正直、诚信、无欺。

儒家仁的伦理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社会实践,浸润着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其中有许多东西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在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广博的胸怀,从不同的思想传统中找到对当代人类而言具有共同意义的价值资源。不管不同哲学家宗教对伦理的来源与人性有何不同看法,落在伦理的层面上都有可以互相容纳、互相补充的东西,因为人类都需要和谐相处。

诗词欣赏

送韦城李少府

唐·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五律诗首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反映这一题材,为传统送别诗开拓了新领域。

首联“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送客人李少府到南昌赴任,在驿亭设宴告别,颔联“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野花看上去好像要凋零一样,这里指春将过去,眼看山花就要开尽,林中的啼鸟听起来更为委婉凄切,比喻心中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颈联“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是说置酒送别在青门路。青门,即长安东门,这里有灞桥,古人常常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两句意为,青门置酒一别,归南昌上任的车辆千里迢迢一路到白马津,渡黄河后再到遥远的楚地南昌。交代了友人的行径。

尾联“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两句意味深长,说你我相识相知的友情没有路途的远近,相隔万里也可以像邻居一样近。这是劝慰友人,也是自我安慰的话,抒发了作者与李少府的情谊,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一片深情。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