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口,宽平沿,圆唇,束颈,鼓腹,小平底,三兽蹄状柱足。檀树咀遗址三层所出土罐类器中的束颈、广肩罐,为江西春秋时期罐的一大特色,米字纹、蕉叶纹、回字对角填线纹都是江西地区春秋时期的典型纹饰,反映出春秋时期瑞昌与江西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图85春秋遗物图2.墩北张出土的战国铜器。这一出土地点看来也是一处墓葬,其年代大概在战国早、中期。......
2025-09-30
2014 年11 月22 日,码头镇梁公村何家墩工地及朱湖村赵儿湾工地报告,在平整土地时发现大量花纹砖,疑是古墓。瑞昌博物馆随即派人前往调查,对该古墓进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不断有古墓葬被发现,截至2014 年12 月26 日历时35 天,瑞昌博物馆共清理14 座古墓葬。出土文物类别有铜器、银器、玉器、青瓷器、陶器、石器,种类有铜镜、银手镯、鐎斗、壶、罐、碟、盏、虎子、陶 炤、甑、谷仓罐、水井、水桶、玉饰等,合计56件。该墓群的发现对研究六朝瑞昌的士族生活以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手工业、制瓷业和丧葬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图14
图15 东晋青釉褐斑点彩盖罐(M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5.6 厘米,口径16.4 厘米,腹径19.1 厘米,底径10.4 厘米,质量1275 克。
图16 东晋青釉褐斑点彩双系盘口壶(M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5.8 厘米,口径7.2 厘米,腹径14.6 厘米,底径9.1 厘米,质量1745 克。
图17 东晋青铜龙首斗(M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6.3 厘米,斗高10.9 厘米,口径16.9 厘米,质量445 克。
图18 东晋青釉双系罐(M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8.7 厘米,口径17.5 厘米,腹径23.2 厘米,底径11.5 厘米,质量1185 克。
图19 东晋青釉洗(M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9.8 厘米,口径33.2 厘米,底径19.4 厘米,质量2790 克。
图20 东晋青釉褐斑点彩四系盖罐(M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8.8 厘米,口径9.9 厘米,腹径13.3 厘米,底径6.5 厘米,质量560 克。
图21 东晋青釉褐斑点彩碗(M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6 厘米,口径17.1 厘米,底径10.5 厘米,质量485 克。
图22 东晋水波纹银手镯(M 出土文物)
该器物直径6.5 厘米,质量50 克。
图23 东晋青铜“位至三公”四叶铭文镜(M 出土文物)
该器物直径13.9 厘米,质量280 克。
图24 东晋褐釉三联谷仓盖罐(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6.9 厘米,口径13.3 厘米,腹径13.85 厘米,底径9.3 厘米,质量1605 克。罐高11.3厘米,盖高4.5 厘米,盖直径15.8 厘米。
图25 东晋青釉唾壶(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1.8 厘米,口径8.3 厘米,腹径11.1 厘米,底径9.4 厘米,质量525 克。
图26 东晋青釉四系壶(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残高6 厘米,口径5.1 厘米,腹径9.8 厘米,底径5.4 厘米,质量260 克。
图27 东晋青釉碗(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5.7 厘米,口径16.4 厘米,底径11.8 厘米,质量480 克。
图28 东晋青釉盏(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3.8 厘米,口径7.2 厘米,底径6.7 厘米,质量230 克。
图29 东晋褐釉水井(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0 厘米,口径9 厘米,腹径10.3 厘米,底径7.7 厘米,质量385 克。
图30 东晋褐釉水桶(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5.5 厘米,口径6.2 厘米,腹径6.4 厘米,底径4.7 厘米,质量90 克。
图31 东晋青釉虎子(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7.5 厘米,口径5.8 厘米,长26 厘米,质量1950 克。
图32 东晋青釉水盂(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3.1 厘米,口径3.6 厘米,腹径8 厘米,底径4.6 厘米,质量100 克。
图33 东晋青釉四系罐(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6.9 厘米,口径7.7 厘米,腹径12 厘米,底径6.4 厘米,质量300 克。
图34 东晋青釉四系罐(M1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5.5 厘米,口径8.3 厘米,腹径11.8 厘米,底径4.9 厘米,质量230 克。
图35 东晋青釉乳钉纹碗(M2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5.9 厘米,口径15.8 厘米,底径9.9 厘米,质量435 克。
图36 东晋青釉盏(M2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3.4 厘米,口径10.5 厘米,底径6 厘米,质量170 克。
图37 东晋青釉碗(M2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5.1 厘米,口径15.4 厘米,底径10.7 厘米,质量450 克。
(https://www.chuimin.cn)
图38 东晋青釉菱纹四系罐(M2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3.8 厘米,口径10.1 厘米,底径10 厘米,质量10750 克。
图39 东晋青釉菱纹四系壶(M2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5.8 厘米,口径6.5 厘米,底径11.5 厘米,质量1235 克。
图40 东晋青釉四系麻布纹双唇罐(M2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25.2 厘米,口径9.6 厘米,腹径24 厘米,底径13.7 厘米,质量2390 克。
图41 东晋青釉碗(M4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5.4 厘米,口径15.9 厘米,底径9.9 厘米,质量465 克。
图42 东晋青釉盏(M4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3.3 厘米,口径10.3 厘米,底径5.9 厘米,质量155 克。
图43 M4 碎片
该墓早期曾经被盗,出土了大量的碎片,有待后期整理。
图44
M5 简介:M5 坐西朝东。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墓室平面呈“刀”字形,采用三顺一丁砌法,墓底按“人”字形铺排。墓长4.85 米,宽1.62 米,高0.45 米。M5 共清理出文物1 件。该墓早期曾经被盗,出土了大量的碎片,有待后期整理。
图45
M6 简介:M6 坐东北朝西南。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残长1.8 米,宽0.6 米,残高0.4 米。M6 共清理出文物1 件。
东晋青釉碗,通高5.8 厘米,口径15 厘米,腹径9.9 厘米,底径9.9 厘米,质量500 克。
图46 东晋浮雕兽纹镜(M7 出土文物)
M7 简介:M7 坐西南朝东北。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墓室平面呈“刀”字形,采三顺一丁砌法,墓底按“人”字形铺排。墓长4.1 米,宽1.71 米,残高1.2 米。M7 共清理出文物4 件。该墓早期曾经被盗,出土了大量的碎片,有待后期整理。
东晋浮雕兽纹镜,该器物直径14.6 厘米,质量270 克。
图47 东晋银手镯(M7 出土文物)
该器物(左)直径6.6 厘米,质量10 克,(右)直径6.3 厘米,质量15 克。
图48 东晋青釉菱纹四系罐及M7 碎片(M7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5.4 厘米,口径11.3 厘米,腹径19.2 厘米,底径12 厘米,质量1235 克。
图49
M8 简介:M8 坐西南朝东北。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墓室平面成“刀”字形,采用三顺一丁砌法,墓底按“人”字形铺排。墓长5.11 米,宽1.9 米。M8 共清理出文物6 件。
图50 东晋青釉叶脉纹双系罐(M8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5.1 厘米,口径10.8 厘米,腹径20.5 厘米,底径9.4 厘米,质量1830 克。
图51 东晋青釉四系罐(M8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5.3 厘米,口径10.5 厘米,腹径18.3 厘米,底径9.7 厘米,质量1055 克。
图52 东晋青釉盏(M8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13.6 厘米,口径10.9 厘米,底径5.7 厘米,质量180 克。
图53 东晋青釉碗(M8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6.1 厘米,口径17.1 厘米,底径11.1 厘米,质量560 克。
图54 东晋青釉盏(M8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3.5 厘米,口径10.3 厘米,底径5 厘米,质量170 克。
图55 东晋青釉盏(M8 出土文物)
该器物通高5.4 厘米,口径15.5 厘米,底径8.4 厘米,质量355 克。
图56
M9 简介:M9 坐西南朝东北。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墓室平面成“刀”字形,采用三顺一丁砌法,墓底按“人”字形铺排。墓残长4.04 米,宽1.43 米,残高0.4 米。共清理出3 件碎片。
图57
M10 简介:M10 坐西南朝东北。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墓室平面成“刀”字形,采用三顺一丁砌法,墓底按“人”字形铺排。墓长4.26 米,宽1.42 米,残高1.1 米。
图58 M11 清理后
M11 简介:M11 坐西南朝东北。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墓室平面成“刀”字形,采用三顺一丁砌法,墓底按“人”字形铺排。墓长4.2 米,宽1.2 米,残高0.3 米。M11 未见遗物。
图59 M12 清理后
M12 简介:M12 坐西南朝东北。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墓室平面成“刀”字形,采用三顺一丁砌法,墓底按“人”字形铺排。墓长4.2 米,宽1.54 米,残高0.62 米。M12 共清理出文物5 件。
图60
图61 M13 清理后
M13 简介:M13 坐西南朝东北。该墓为券顶砖室墓,墓室平面成“刀”字形,采用三顺一丁砌法,墓底按“人”字形铺排。墓长4.76 米,宽1.47 米,残高0.46 米。M13 未见遗物。
相关文章
敛口,宽平沿,圆唇,束颈,鼓腹,小平底,三兽蹄状柱足。檀树咀遗址三层所出土罐类器中的束颈、广肩罐,为江西春秋时期罐的一大特色,米字纹、蕉叶纹、回字对角填线纹都是江西地区春秋时期的典型纹饰,反映出春秋时期瑞昌与江西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图85春秋遗物图2.墩北张出土的战国铜器。这一出土地点看来也是一处墓葬,其年代大概在战国早、中期。......
2025-09-30
文物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全国所罕见,被专家称为“江南青铜王国”。大洋洲青铜器的装饰工艺也较发达。大洋洲墓的青铜器多成组成套,有的器种有若干件,例如夔形足的扁足鼎有大小不同30 多件。大洋洲墓的青铜器许多与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类似,又有不少明显的地方特色。......
2025-09-30
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5-09-30
在中原夏商文明相继影响和刺激下,至商代在赣鄱流域形成了有着鲜明文化特征和自成系统的完整文化发展序列的吴城方国文明。与之相适应,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赣鄱地区有着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吴城方国文明的经济基础以农业为主体。吴城方国商贸业的发展是社会大分工深化的结果。商业贸易主要集中于城邑和水陆交通要道上的集镇进行。......
2025-09-30
民间相传,王乔爱好游历。老人说完,小鹿就跳起来走到王乔身边,十分亲热。王乔连忙把从小带在颈上的项圈取下来,送给小鹿。王乔收下告别了老人和小鹿,循原路爬出洞。听说王乔后来做了大官,还去过瑞昌斗笠顶山,可是小白鹿和老人已走,只有棋盘桌凳还留在台上。王乔洞位于瑞昌市城西10 公里,高丰镇乌石街南面斗笠山东北山腰上。如今,王乔洞因了王乔与传说,成为当地一景,更被誉为瑞昌古八景之一。......
2025-09-30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瑞昌文化的始兴期,各类文化还处于萌芽层面,但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瑞昌才正式步入了文化社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以后历代瑞昌地域文化的发展都以此为基础,只是各门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消有长。可以说,组成瑞昌地域传统文化基本架构的各文化单元,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出现。......
2025-09-30
1988 年春,瑞昌夏畈镇禁地村民在修筑矿山公路时,发现一处集采矿、冶炼于一体的古铜矿遗址。图4铜岭遗址位置示意图铜岭铜矿遗址位于瑞昌市境内幕阜山东北角,居长江中游南岸,距瑞昌市区24 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9°45′、东经115°35′。从矿区向北沿公路约6 公里可至长江中游南岸的码头镇,溯江而上可达黄石,顺流东下直到九江,交通便利。经过调查获知,这是一处集采矿、冶炼于一地的铜矿遗址。......
2025-09-30
先秦时期即指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 多年的这段历史时期,华夏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华文明的头颅,带有信仰、智慧等寓意。先秦时期奠定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这一历史时期,瑞昌地域文明状况怎样?......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