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稻作农业产量大增

瑞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稻作农业产量大增

【摘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北民南迁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大量劳动力有机结合,为瑞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稻作农业产量大增。六朝时期,在北民南迁的影响下,瑞昌稻作农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一是面积扩大。大量丘陵山地的开发,使菽、麦、粟、桑、麻等旱地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成为六朝瑞昌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渔牧诸业共同发展。畜牧业方面,传统养猪业和家畜、家禽饲养业较为发达。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北民南迁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大量劳动力有机结合,为瑞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稻作农业产量大增。江西有着种植水稻的悠久历史,距今一万多年前的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就发现了人工栽培稻硅石,这是迄今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前,瑞昌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耕作方法为较为原始的“火耕水耨”,水稻生产一年一熟;加上人口稀少,土地开发较面积不大,水稻产量不多,基本是自给自足。六朝时期,在北民南迁的影响下,瑞昌稻作农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一是面积扩大。北民不断南迁,导致瑞昌地区人口急增,大量宜种土地得到了规模性开发,用于种植水稻的田地面积增多。二是北民南迁带来的牛耕、铁犁等先进生产技术得以不断推广,能将田地精耕细作。瑞昌码头发掘的一晋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陶塑牛两件。当时牛耕技术得以普及性推广,大大提高了稻作农业生产力水平。三是开始种植双季稻。因为先进生产技术实现了对田地的精耕细作,过去的水稻一年一熟制被一年两熟或水旱轮作制取代。四是产量大增。六朝时期赣北地区成为江南稻米的重点产区之一,约从东晋时起,赣北已成为重要的粮食输出地。瑞昌是赣北重点粮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旱地作物广为种植。早期开发的利于种植水稻的平原地区农田,大多为豪强及政府所圈占。随着人口的增加,迫使北方南下的流民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维生。大量丘陵山地的开发,使菽、麦、粟、桑、麻等旱地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成为六朝瑞昌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朝政府也曾多次诏令各州郡长官督种,元嘉二十一年诏曰:“凡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苎,各尽其力。”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麦、粟、菽、桑、麻等旱地作物在包括瑞昌在内的江南广大地区广泛种植起来。如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赋中,麦、粟、菽、桑、麻成为重要的创作素材,其《归田园居》中写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织。”《有会而作》中写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林渔牧诸业共同发展。六朝时期,瑞昌山区水果种植比较普遍,柑、橘、柚、栗等各种亚热带果木与北方的桃、李、杏、梨等水果广为种植,成为人们主要果食。陶渊明诗中描述了当时一般农家种果木的情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堂,桃李罗堂前。”“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瑞昌地区江河纵横,池湖密布,为渔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笔者曾于赤湖枯水季节裸露的湖滩上,捡得大量瓷器残片,其中不少为六朝时的代表性青瓷片生活用具,说明赤湖水域就是瑞昌先民捕鱼重要场所。畜牧业方面,传统养猪业和家畜、家禽饲养业较为发达。在瑞昌境内发现的数十座六朝古墓清理出的遗物中,有不少青瓷猪、马、鸡、鸭和猪圈、羊圈、鸡圈、鸭圈等冥器。如1972 年11 月,在发掘瑞昌码头西晋墓中,出土青瓷器66 件,其中马2 件,有鞍;牛2 件,1 件头有角,抬头竖尾;鸡寮1 件,五脊顶,无檐,双门,内卧一鸡;狗圈1 件,钵状,内有2 狗,一卧一立;猪圈1 件,内有2 猪,大猪嘴靠长方形食槽,作食状,小猪立旁;羊圈1 件,内卧2 羊;鹅圈1 件,一鹅昂首,另两鹅平视;鸭圈1 件,圈柱划有叶脉纹,以示竹围,内有三鸭,一伏二立。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晋代瑞昌先民已具有丰富的养猪经验,并把饲养家畜、家畜作为家庭重要副业,瑞昌地区呈现出一派猪牛羊成群、鸡鸭鹅满圈的六畜兴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