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部丘陵区指龙泉山以东、华蓥山以西这一广大丘陵方山地带,包括今简阳、仁寿、井研、荣县、威远、资中、资阳、乐至、遂宁、射洪、蓬溪、西充、南充、蓬安、岳池、广安、武胜、合川、铜梁、潼南、安岳、大足、荣昌、隆昌、富顺、自贡、内江等市、县境。除农业为主外,该区还以渔、猎业为辅助经济。渔业除在江、河、溪中捕捞外,相当一部分来自塘堰的家养鱼。洛水,即今沱江,流经成都平原和本区。......
2023-09-30
成都平原是秦汉时期巴蜀地区以至于整个西南地区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本区包括今成都市郊、双流、金堂(部分)、都江堰(大部)、温江、郫县、新都、什邡、彭州(大部)、广汉、新津、崇州、大邑、邛崃(部分)、蒲江(部分)、名山(部分)、德阳(部分)。该区在战国晚期及秦汉三国时期,土著民族主要有夷人中的氐人、笮都、青衣部族、邛都人,以及秦灭巴蜀后陆续迁入的外来移民。在秦统治期间,一般来说,外来移民主要居住在城邑内及其郊区。该区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5.2℃~16.5℃,适宜农作物生长;土质优良,大部分是微酸性灰色沙质壤土;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000~1270毫米,地下水丰富易得(下挖两三米深便有水);无霜期约270~305天,热量丰富。这些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该区河流分别属长江支流岷江、沱江两大水系:西南部属岷江水系,东北部为沱江水系。岷江、沱江皆有众多支流,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整个平原上,为兴修水利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该区地势西北偏高、东南略低,便于自流灌溉,从杜宇教民务农,开明氏治水,到李冰兴修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逐步完善了农业自流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以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农业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极高,土地值钱(东汉郫县田地价,亩值500~2000钱)。该区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豌豆等粮食,麻、茶、油菜等经济作物,枣、梨、橘等各种水果。该区池塘养鱼亦极发展,古籍每称鱼田之饶。在秦统一六国和刘邦统一天下的历程中,成都平原都充分发挥了战略后方、经济基地的作用,为统一战争提供了大量粮食、人力等。
成都平原又是秦汉期间西南最重要的手工业区。该区的工业由北至南,主要分布在三个城市里:平原北部的广汉,在秦汉期间以出产漆器和蜀刀闻名天下,甚至在遥远的朝鲜境内也发现了大量遗品。汉代专门在这里设立了工官。平原中部的成都,以生产蜀锦最出名,另外,还有作坊制造兵器。出土文物证明,这里也大量生产漆器,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朝鲜;秦在这里设置了工室,汉代设工官。平原南部的临邛(今邛崃),是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重工业城市,主要以冶铁闻名。从赵国等地先后迁徙到这里的冶铁实业家卓氏、程郑等,都以冶铁成巨富,其产品不仅供应巴蜀各地、西南各地,甚至转销到南越等地。该地冶铜也很有名,汉文帝时曾将该地的铜山赐予邓通,邓通把铜山租与卓王孙铸钱,以致“(卓)王孙赀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尽天下”。另外,该地生产的邛竹杖,远销至今印度、阿富汗等地。成都平原各地,还是秦汉间盐业较集中的地区。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广都(今双流)有由李冰穿凿的、我国最早的盐井,除了政府控制的盐井外,一些私人豪户亦拥有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临邛很早时就开始以天然气煮盐;什邡县也有盐井。这些食盐除了满足该区之需外,还远销西南各偏僻地区。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四川中部丘陵区指龙泉山以东、华蓥山以西这一广大丘陵方山地带,包括今简阳、仁寿、井研、荣县、威远、资中、资阳、乐至、遂宁、射洪、蓬溪、西充、南充、蓬安、岳池、广安、武胜、合川、铜梁、潼南、安岳、大足、荣昌、隆昌、富顺、自贡、内江等市、县境。除农业为主外,该区还以渔、猎业为辅助经济。渔业除在江、河、溪中捕捞外,相当一部分来自塘堰的家养鱼。洛水,即今沱江,流经成都平原和本区。......
2023-09-30
此亚区又可分为两大亚区,即川西北高原亚区和川西南高原亚区。川西北高原亚区指今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雅安市的大部分地区。岷江以西的松潘至黑水、绰斯甲、炉霍、甘孜至邓柯一线以北,称为甘孜—阿坝高原,又称川西北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这就表明当地的夷、氐、羌三大民族都是定居。另外,狩猎经济也占有一定地位。秦灭巴蜀后,外来移民不断进入这一地区。......
2023-09-30
该区在战国晚期及秦汉时期,主要是僰人居住区,其中个别地区如南溪为夷人中的青衣部族聚居区。平坝浅丘地区,平均温高达18℃,无霜期达342天;深丘地区年均温也在16℃以上。秦汉三国时期,该区农业除个别平坝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刀耕火种阶段。这些资料表明,以荔枝为代表的园植业在该区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023-09-30
蜀汉的政权组织基本上是承袭汉制。西汉武帝以后,州刺史遂成定制,并逐步由巡察监督官吏演变为一级政府机构,至东汉晚期又采纳刘焉建议,行州牧之制,州一级政权略似割据一方的诸侯。汉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一级政权机构为道,蜀汉取消了道这种制度,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仍借助该民族原有的部落、氏族、聚邑等形式实行管理,而不再设置乡、里等基层组织。......
2023-09-30
秦至蜀汉,巴蜀民族姓氏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以地为氏。二是以河渠为氏。三是以地名为氏。2.以国邑为氏。资、通(详前),以封邑为氏,后发展为姓。庸,《元和姓纂》卷2:庸蜀,殷时侯国,周武王时来助伐纣,子孙以国为氏。苴,是爵称,又是邑名,后裔以为氏、姓。公乘,此为秦二十等爵中的第八级,蜀人遂以此为姓。帛氏,最初当系以职业为氏、为姓。此即由氏转为姓的主要内容。6.以图腾为氏。......
2023-09-30
都江堰灌区水旱灾害极少,民众生活稳定。近年出土的李冰石像等,虽是模仿李冰的做法,但主要是作为水神,所谓“镇水万世焉”,不具有水则功能。其实,后说是错的,发源于梓潼柏山的是梓潼水,又称驰水、潼水。对于洛水是否“出三危山”,他也“所未详”。沈君字子琚,其名不可辨。过去一些学者据“堋有左右口”,认为“堋”只是“堰”中的某一局部,即鱼嘴。此碑文进一步印证了此说。......
2023-09-30
为对抗曹魏,益州府官员们也为刘备登基称帝,紧急活动起来。与此同时,各地官吏纷纷称本地出现祥瑞之物,为刘备称帝做舆论准备。李严抓住这一自然现象,广造舆论,动员蜀国各大臣签名刻碑,又建庙铸鼎[18],为刘备正式称帝立下大功,取得了刘备的信任。擅长谶纬学的谯周,在这一时期承担了一个特殊使命,便是从古籍、从历史、从谶纬学的角度找出刘备称帝的若干依据。一些益州土著则认为刘备不宜马上称帝。......
2023-09-30
李冰在前人基础上,在创建都江堰渠首的同时,将成都“二江”作为都江堰的主要渠系工程,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疏淘,进一步健全了大堰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表9-3成都“二江”名称异同简表续表续表郫江有沱、江沱、沱水、沱江之称,但今沱江在古代亦称“沱”或“湔水”,于是成都平原上便有了两条沱江。《华阳国志·蜀志》则明称“二江”为郫江、检江。“二江”流量从李冰凿离堆后,就受到宝瓶口的严格控制。......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