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都平原农业经济亚区:四川通史.卷二

成都平原农业经济亚区:四川通史.卷二

【摘要】:成都平原是秦汉时期巴蜀地区以至于整个西南地区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在秦统治期间,一般来说,外来移民主要居住在城邑内及其郊区。这些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在秦统一六国和刘邦统一天下的历程中,成都平原都充分发挥了战略后方、经济基地的作用,为统一战争提供了大量粮食、人力等。成都平原又是秦汉期间西南最重要的手工业区。成都平原各地,还是秦汉间盐业较集中的地区。

成都平原是秦汉时期巴蜀地区以至于整个西南地区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本区包括今成都市郊、双流、金堂(部分)、都江堰(大部)、温江、郫县、新都、什邡、彭州(大部)、广汉、新津、崇州、大邑、邛崃(部分)、蒲江(部分)、名山(部分)、德阳(部分)。该区在战国晚期及秦汉三国时期,土著民族主要有夷人中的氐人、笮都、青衣部族、邛都人,以及秦灭巴蜀后陆续迁入的外来移民。在秦统治期间,一般来说,外来移民主要居住在城邑内及其郊区。该区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5.2℃~16.5℃,适宜农作物生长;土质优良,大部分是微酸性灰色沙质壤土;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000~1270毫米,地下水丰富易得(下挖两三米深便有水);无霜期约270~305天,热量丰富。这些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该区河流分别属长江支流岷江、沱江两大水系:西南部属岷江水系,东北部为沱江水系。岷江、沱江皆有众多支流,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整个平原上,为兴修水利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该区地势西北偏高、东南略低,便于自流灌溉,从杜宇教民务农,开明氏治水,到李冰兴修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逐步完善了农业自流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以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农业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极高,土地值钱(东汉郫县田地价,亩值500~2000钱)。该区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豌豆等粮食,麻、茶、油菜等经济作物,枣、梨、橘等各种水果。该区池塘养鱼亦极发展,古籍每称鱼田之饶。在秦统一六国和刘邦统一天下的历程中,成都平原都充分发挥了战略后方、经济基地的作用,为统一战争提供了大量粮食、人力等。

成都平原又是秦汉期间西南最重要的手工业区。该区的工业由北至南,主要分布在三个城市里:平原北部的广汉,在秦汉期间以出产漆器和蜀刀闻名天下,甚至在遥远的朝鲜境内也发现了大量遗品。汉代专门在这里设立了工官。平原中部的成都,以生产蜀锦最出名,另外,还有作坊制造兵器。出土文物证明,这里也大量生产漆器,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朝鲜;秦在这里设置了工室,汉代设工官。平原南部的临邛(今邛崃),是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重工业城市,主要以冶铁闻名。从赵国等地先后迁徙到这里的冶铁实业家卓氏、程郑等,都以冶铁成巨富,其产品不仅供应巴蜀各地、西南各地,甚至转销到南越等地。该地冶铜也很有名,汉文帝时曾将该地的铜山赐予邓通,邓通把铜山租与卓王孙铸钱,以致“(卓)王孙赀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尽天下”。另外,该地生产的邛竹杖,远销至今印度、阿富汗等地。成都平原各地,还是秦汉间盐业较集中的地区。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广都(今双流)有由李冰穿凿的、我国最早的盐井,除了政府控制的盐井外,一些私人豪户亦拥有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临邛很早时就开始以天然气煮盐;什邡县也有盐井。这些食盐除了满足该区之需外,还远销西南各偏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