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都二江水系的发展-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

成都二江水系的发展-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

【摘要】:司马迁说成都“二江”“溉田畴之渠以亿万计”。他所见的“二江”灌溉网,包括李冰以后至武帝前的成就。此后通过百余年的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都江堰灌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农作普遍向精耕细作发展,溉田畴之渠逐步密如蛛网,以致使司马迁感到数不胜数了。升仙水是沙河的前身。秦、西汉早期,还在成都北郊约10里处开凿、修筑了一座堰,名始昌堰。升仙水为该堰的人工渠。同治《成都县志·山川》说:“升仙山在县北十里。”

司马迁说成都“二江”“溉田畴之渠以亿万计”。他所见的“二江”灌溉网,包括李冰以后至武帝前的成就。李冰建堰,首先着眼于交通,加之当时平原内氐人势力甚大,其传统农作较为粗放,对灌溉渠系要求不高,故当时的灌溉渠系还只能是粗具规模。此后通过百余年的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都江堰灌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农作普遍向精耕细作发展,溉田畴之渠逐步密如蛛网,以致使司马迁感到数不胜数了。

升仙水是沙河的前身。秦、西汉早期,还在成都北郊约10里处开凿、修筑了一座堰,名始昌堰。李膺《益州记》说:“升仙水起自始昌堰,有两叉,中流即升仙水。”这始昌堰、升仙水与后世沙河城北段,有一定联系,或者说是某些河床之前身。始昌堰是蓄水灌溉的大型池塘。升仙水为该堰的人工渠。此渠开凿时间,不晚于汉初。唐卢求《成都记》:“城北有升仙山,升仙水出焉。相传三月三日张伯子道成,得上帝召,驾赤父于菟(于菟,虎之别称)于此上升。”同治《成都县志·山川》说:“升仙山在县北十里。”升仙山,一般认为即驷马桥北约2里的羊子山。民国时期,驷马桥古墓中出土有唐《韦津墓志铭》、《崔协墓志铭》、南宋《喻三娘买地券》,均说当地在当时为升仙乡。

升仙水上有桥,名升仙桥。司马相如曾两次离蜀赴京,第一次在景帝前元七年(前150)以赀为郎,第二次在武帝建元五年(前139)被招为郎。《华阳国志·蜀志》说:“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初入长安”,文意似当指第一次。可见升仙桥在西汉早期已存在。唐代李远《题桥赋》:“昔蜀郡之司马相如,指长安兮将离所居,意气而登桥有感,沉吟而命笔爰书……非乘驷马,誓不还于里闾”。升仙桥在宋代改称驷马桥。南宋京镗在《驷马桥记》中说当时修建桥梁后,曾在桥上题有“驷马”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