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在前人基础上,在创建都江堰渠首的同时,将成都“二江”作为都江堰的主要渠系工程,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疏淘,进一步健全了大堰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表9-3成都“二江”名称异同简表续表续表郫江有沱、江沱、沱水、沱江之称,但今沱江在古代亦称“沱”或“湔水”,于是成都平原上便有了两条沱江。《华阳国志·蜀志》则明称“二江”为郫江、检江。“二江”流量从李冰凿离堆后,就受到宝瓶口的严格控制。......
2023-09-30
司马迁说成都“二江”“溉田畴之渠以亿万计”。他所见的“二江”灌溉网,包括李冰以后至武帝前的成就。李冰建堰,首先着眼于交通,加之当时平原内氐人势力甚大,其传统农作较为粗放,对灌溉渠系要求不高,故当时的灌溉渠系还只能是粗具规模。此后通过百余年的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都江堰灌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农作普遍向精耕细作发展,溉田畴之渠逐步密如蛛网,以致使司马迁感到数不胜数了。
升仙水是沙河的前身。秦、西汉早期,还在成都北郊约10里处开凿、修筑了一座堰,名始昌堰。李膺《益州记》说:“升仙水起自始昌堰,有两叉,中流即升仙水。”这始昌堰、升仙水与后世沙河城北段,有一定联系,或者说是某些河床之前身。始昌堰是蓄水灌溉的大型池塘。升仙水为该堰的人工渠。此渠开凿时间,不晚于汉初。唐卢求《成都记》:“城北有升仙山,升仙水出焉。相传三月三日张伯子道成,得上帝召,驾赤父于菟(于菟,虎之别称)于此上升。”同治《成都县志·山川》说:“升仙山在县北十里。”升仙山,一般认为即驷马桥北约2里的羊子山。民国时期,驷马桥古墓中出土有唐《韦津墓志铭》、《崔协墓志铭》、南宋《喻三娘买地券》,均说当地在当时为升仙乡。
升仙水上有桥,名升仙桥。司马相如曾两次离蜀赴京,第一次在景帝前元七年(前150)以赀为郎,第二次在武帝建元五年(前139)被招为郎。《华阳国志·蜀志》说:“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初入长安”,文意似当指第一次。可见升仙桥在西汉早期已存在。唐代李远《题桥赋》:“昔蜀郡之司马相如,指长安兮将离所居,意气而登桥有感,沉吟而命笔爰书……非乘驷马,誓不还于里闾”。升仙桥在宋代改称驷马桥。南宋京镗在《驷马桥记》中说当时修建桥梁后,曾在桥上题有“驷马”匾。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李冰在前人基础上,在创建都江堰渠首的同时,将成都“二江”作为都江堰的主要渠系工程,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疏淘,进一步健全了大堰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表9-3成都“二江”名称异同简表续表续表郫江有沱、江沱、沱水、沱江之称,但今沱江在古代亦称“沱”或“湔水”,于是成都平原上便有了两条沱江。《华阳国志·蜀志》则明称“二江”为郫江、检江。“二江”流量从李冰凿离堆后,就受到宝瓶口的严格控制。......
2023-09-30
僰道为联系巴蜀与滇、黔的要道之一。僰道(经安边)—渡金沙江—沿横江河谷—(庆符)—取五尺道、石门—南广。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路窄,可人行、牲口行走罢了,多数路段不能通车。为了专力对付匈奴,武帝又撤回僰道以南的“吏”,不久又“平南夷为牂柯郡”,此道复通。......
2023-09-30
为对抗曹魏,益州府官员们也为刘备登基称帝,紧急活动起来。与此同时,各地官吏纷纷称本地出现祥瑞之物,为刘备称帝做舆论准备。李严抓住这一自然现象,广造舆论,动员蜀国各大臣签名刻碑,又建庙铸鼎[18],为刘备正式称帝立下大功,取得了刘备的信任。擅长谶纬学的谯周,在这一时期承担了一个特殊使命,便是从古籍、从历史、从谶纬学的角度找出刘备称帝的若干依据。一些益州土著则认为刘备不宜马上称帝。......
2023-09-30
从全国形势看,在刘秀攻打隗嚣的过程中,占据今甘肃北部地区的窦融,已归附汉政府,并多次出军助汉;其实力较小,所控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刘秀并不把他放在眼中。北方卢芳,眼见形势不利,便勾结匈奴以自保。汉军进,他则北退大漠,汉军退,他则进兵骚扰,短期内尚无制策。刘秀平蜀,势之必然。公孙述的战略部署是:他坐镇成都,居中指挥。......
2023-09-30
所谓“营南北郊”,即由诸葛亮总负责,在成都南北郊大兴土木,具体包括四大工程:成都北郊两项工程:一是修建九里堤水利护岸防洪、漂木、捞木工程;一是扩修皇宫工作。《宋书·礼志三》载:章武二年十月,诏丞相诸葛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刘备命诸葛亮在南郊营造什么,史无明载,但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宋书》将其载入《礼志》,必与祭典或陵寝等制度有关。营建皇陵,国之大事,必由诸葛丞相挂帅无疑。......
2023-09-30
东汉中晚期,巴蜀豪族空前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大姓豪族的发展,通常需几代人的积累。下面试讨论二、三类豪族的基本特征。豪族地主凭借经济力量,兼任族长;也有的族长靠宗族的力量,发展为豪族地主。同宗青壮年,为豪族的核心部曲。......
2023-09-30
图9-51937年文井江简图《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水经·江水注》说李冰:“又穿羊摩江,灌江西。”羊摩江“自湔堰上分穿”,表明了羊摩江分水口的位置,也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水平。李冰等以“羊摩”给此人工渠命名,是为了纪念鼓励氐人的功勋。李冰“通笮道文井江”与“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实际上是同一水利工程。......
2023-09-30
作为“天府之国”核心圈的前身,都江堰灌区为秦、汉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刘邦为汉中王时,其统治区域内最为富饶的便是成都平原。为出击“三秦”,刘邦派人到巴蜀内地招兵买马,筹集粮食,其间成都平原贡献最大。迄至西汉中、晚期,全国已形成十大经济区。邸阁之称始见于三国,为朝廷直属的大型粮仓。这表明蜀汉政府是以都江堰灌区为中心筹粮基地。......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