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政权组织基本上是承袭汉制。西汉武帝以后,州刺史遂成定制,并逐步由巡察监督官吏演变为一级政府机构,至东汉晚期又采纳刘焉建议,行州牧之制,州一级政权略似割据一方的诸侯。汉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一级政权机构为道,蜀汉取消了道这种制度,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仍借助该民族原有的部落、氏族、聚邑等形式实行管理,而不再设置乡、里等基层组织。......
2023-09-30
秦至蜀汉,巴蜀民族姓氏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以地为氏。可分三类。一是以山为氏。涂山,秦汉时发展为姓。《后汉书·贾逵列传》说贾逵“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李贤注引《风俗通》曰:涂山氏之后。蜀山,以蜀山为氏。二是以河渠为氏。青阳,以居青衣江北岸而氏。驰,梓潼五妇山,驰水所出,驰氏当是以水为氏。若,蜀有若水(今雅砻江),若氏兴于水边。《汉书·朱博传》载朱博为犍为太守时,有南蛮若儿。师古曰:若儿,其豪长之名。犍为南蛮,此指僰人。《汉书·王莽传》有僰虏若豆。《蜀典》:若氏之后,宋代多已能考取进士。反映了僰人某些支系的进化程度。三是以地名为氏。䎰(zuo),李斯《苍颉篇》云:地在蜀,亦为姓,是以地为氏者。其地在今大邑境内。果,最初为地名,后为氏。落下,《史记·历书》说武帝时巴郡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索隐》转引姚氏案:《益部耆旧传》云:“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落下,或写作“洛下”,阆中一地名。又《风俗通》认为落氏为赤翟别种,可备一说[12]。
2.以国邑为氏。资、通(详前),以封邑为氏,后发展为姓。庸,《元和姓纂》卷2:庸蜀,殷时侯国,周武王时来助伐纣,子孙以国为氏。郫,《姓苑》:郫姓,望出成都。巴,《世本》:巴氏,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姓解》曰:汉有太常巴茂。哀、褒,《汉书·王莽传》有梓潼人哀章,袁宏《汉纪》作“褒章”。褒,古汉中国名,地名。苴,《华阳国志》卷3《蜀志》记蜀王分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封邑在今广元。苴,是爵称,又是邑名,后裔以为氏、姓。
3.以爵位为氏。苴(详前)。公乘,此为秦二十等爵中的第八级,蜀人遂以此为姓。《华阳国志》卷10有“公乘会妻,广都张氏女也”,《隶续》卷2有《广都公乘伯乔题名残碑》,卷14《高朕石室六题名》有广都公乘伯高。
4.以职业为氏。弧,汉《巴郡太守张纳功德碑》碑阴题名有阆中弧有,其族最初当从事弓箭制造之业,后以为氏、姓。铅,《华阳国志·巴志》载江州“冠姓”有铅氏,“世有大官”,张纳碑阴题名有文学史江州铅迁。蜀铅氏最初当以冶铅为业。帛,《水经·江水注》有真人帛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宋书·刘粹传》有帛氏奴,五城(今中江县地)人。《周书·宇文贵传》有帛玉成,金堂人。帛,丝帛也,既是衣料,又是早期货币。帛氏,最初当系以职业为氏、为姓。
5.以族名为姓。此即由氏转为姓的主要内容。上文论及的人七姓(罗、朴、昝、鄂、度、夕、龚)、巴人五姓(巴、樊、瞫、相、郑)皆属此类。笮,《风俗通佚文》:笮氏,楚有笮伦。蜀古有笮人,又称笮都夷,居于今川西南一带,楚之笮氏或由蜀迁去。嶲州治所在越嶲(今西昌),此为兄弟民族部落之氏。羊,养,羊氏又译成养氏。《华阳国志》卷10有郪人羊基,字仲鱼,父养甚为交州刺史[13];上引《繁氏张禅题名碑》有“夷侯养达伯”。
6.以图腾为氏。竹,《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将破竹弃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在西南夷的其他部族中也有类似传说。竹是该部族图腾,后裔有以此为姓者[14]。鹄,《元和姓纂》卷10谓其为“后汉巴郡蛮酋”,或为以图腾为姓。蚕丛、柏濩、鱼凫,《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蚕丛、柏濩、鱼凫,应为这些部落的图腾,部落以图腾为氏号[15]。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蜀汉的政权组织基本上是承袭汉制。西汉武帝以后,州刺史遂成定制,并逐步由巡察监督官吏演变为一级政府机构,至东汉晚期又采纳刘焉建议,行州牧之制,州一级政权略似割据一方的诸侯。汉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一级政权机构为道,蜀汉取消了道这种制度,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仍借助该民族原有的部落、氏族、聚邑等形式实行管理,而不再设置乡、里等基层组织。......
2023-09-30
司马迁说成都“二江”“溉田畴之渠以亿万计”。他所见的“二江”灌溉网,包括李冰以后至武帝前的成就。此后通过百余年的建设,特别是“文景之治”,都江堰灌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农作普遍向精耕细作发展,溉田畴之渠逐步密如蛛网,以致使司马迁感到数不胜数了。升仙水是沙河的前身。秦、西汉早期,还在成都北郊约10里处开凿、修筑了一座堰,名始昌堰。升仙水为该堰的人工渠。同治《成都县志·山川》说:“升仙山在县北十里。”......
2023-09-30
都江堰灌区水旱灾害极少,民众生活稳定。近年出土的李冰石像等,虽是模仿李冰的做法,但主要是作为水神,所谓“镇水万世焉”,不具有水则功能。其实,后说是错的,发源于梓潼柏山的是梓潼水,又称驰水、潼水。对于洛水是否“出三危山”,他也“所未详”。沈君字子琚,其名不可辨。过去一些学者据“堋有左右口”,认为“堋”只是“堰”中的某一局部,即鱼嘴。此碑文进一步印证了此说。......
2023-09-30
东汉中晚期,巴蜀豪族空前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大姓豪族的发展,通常需几代人的积累。下面试讨论二、三类豪族的基本特征。豪族地主凭借经济力量,兼任族长;也有的族长靠宗族的力量,发展为豪族地主。同宗青壮年,为豪族的核心部曲。......
2023-09-30
器物纹饰与造型,系秦至蜀汉间艺术装饰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镜往往用多种纹饰共同构成图案。这一时期还在部分铜器上铸造立体鸟禽动植物,以装饰器物。陶器多有纹饰,素面的较少。斜方格纹,多饰于陶罐、甑的肩腹部。图10-31青川出土秦漆鸱鸮壶器物的造型方面,把器物的某一部分动物化,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在秦至西汉期间,龙的形象曾被绘在漆器上,被简化在铜器纹饰中,或被铸为铜蚕的提梁,其基本特征是无翅、无足、无爪。......
2023-09-30
李冰在前人基础上,在创建都江堰渠首的同时,将成都“二江”作为都江堰的主要渠系工程,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疏淘,进一步健全了大堰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表9-3成都“二江”名称异同简表续表续表郫江有沱、江沱、沱水、沱江之称,但今沱江在古代亦称“沱”或“湔水”,于是成都平原上便有了两条沱江。《华阳国志·蜀志》则明称“二江”为郫江、检江。“二江”流量从李冰凿离堆后,就受到宝瓶口的严格控制。......
2023-09-30
为对抗曹魏,益州府官员们也为刘备登基称帝,紧急活动起来。与此同时,各地官吏纷纷称本地出现祥瑞之物,为刘备称帝做舆论准备。李严抓住这一自然现象,广造舆论,动员蜀国各大臣签名刻碑,又建庙铸鼎[18],为刘备正式称帝立下大功,取得了刘备的信任。擅长谶纬学的谯周,在这一时期承担了一个特殊使命,便是从古籍、从历史、从谶纬学的角度找出刘备称帝的若干依据。一些益州土著则认为刘备不宜马上称帝。......
2023-09-30
僰道为联系巴蜀与滇、黔的要道之一。僰道(经安边)—渡金沙江—沿横江河谷—(庆符)—取五尺道、石门—南广。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路窄,可人行、牲口行走罢了,多数路段不能通车。为了专力对付匈奴,武帝又撤回僰道以南的“吏”,不久又“平南夷为牂柯郡”,此道复通。......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