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口,宽平沿,圆唇,束颈,鼓腹,小平底,三兽蹄状柱足。檀树咀遗址三层所出土罐类器中的束颈、广肩罐,为江西春秋时期罐的一大特色,米字纹、蕉叶纹、回字对角填线纹都是江西地区春秋时期的典型纹饰,反映出春秋时期瑞昌与江西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图85春秋遗物图2.墩北张出土的战国铜器。这一出土地点看来也是一处墓葬,其年代大概在战国早、中期。......
2025-09-30
自西晋八王之乱始,两晋南北朝时期150 余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频,逼得百姓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广大士民纷纷南逃,避居江南。永嘉元年(307),司马睿移镇江东,一大批北方流民相率过江。大兴元年(321),祖逖病死,北伐失败,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土地尽失,流民渡江者转多。成帝时期,苏峻、祖约叛乱,穆帝之后,相继又发生了后赵政权瓦解、桓温出兵关中。淝水之战后,苻坚败亡,黄河流域再度分裂,以及刘裕北伐,关中得而复失,以及北魏河阴之变等重大事件,北方流民又一批批渡江南来。包括瑞昌在内的赣北地区,河湖纵横,水网密布,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湿润,境内又相对稳定,优越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吸引了大批流离失所的北方民众来此落户。史称:“自江陵至于建康三千余里,流人万计,布在江州。”
东晋政权为了维护南迁士族豪强的利益,加强对这些南来流民的管理,便在南渡北人较集中的地区,采取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因人所思以安百姓也”。南渡北人称侨民,侨者即乔迁、客居之意。《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设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东晋曾在赣北地区侨置安丰郡、松滋郡及九江、东丰、上甲等县。南朝梁又侨置太原郡、天水县和汝南县。
侨置汝南县址,位于今瑞昌横港镇东南约2.5 公里的清湓街。据县名推测,此地应为汝南郡流民集中居区域。汝南,指河南省驻马店汝南县。西周时,这里属于沈国封地;春秋战国时,先后归蔡国和楚国管辖;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六国并推行郡县制,汝南一带又短暂地归属颍川郡。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汝南郡,这是“汝南”作为地理专属名词首次出现,其辖颍水、淮河之间的37 县,属豫州刺史监察范围,因为大部分辖地都在“汝河之南”而得名。汝南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发源地。
从北方南渡的侨民,起初并不纳税服役。随着时间的推移,侨民久安其业,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税收收入,扩大兵员,南朝统治者开始实行“土断”,即不论侨民、土著,一律按土断籍,向国家纳税服役。正如豫章太守范宁向晋孝武帝陈时政所说:“古者分土割境,以益百姓之心;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分。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自尔渐久,人安其业,丘垄坟柏,皆以成行,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通过土断,侨置郡县相继被撤销合并,侨民的优厚待遇也随之被取消,所有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在居郡县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取消一些流寓郡县,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进行赋税服役。由于北方流民持续不断地渡江南来,土断相继进行,自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第一次大规模土断始,以后东晋及宋、齐、梁、陈历代都进行过侨置及土断,见于记载的共有10 次。其中最著名的哀帝兴宁二年(364)年由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和安帝义熙八年(412)由宋武帝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都以严格执行见称。土断政策的实行,逐步消除了侨民与土著人之间的界线,有利于南北各族人民的相互融合,大大促进了江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大批的北方士族和流民涌入瑞昌,为了生存和发展,或自我独立开拓,或与本地土著合作,积极进行经济生产,成为六朝时期瑞昌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重要力量:(https://www.chuimin.cn)
其一,北方士民的涌入,不仅补充了瑞昌地区极其匮乏的供劳力,而且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了当地的迅速开发。西汉豫章郡每平方公里约2 人,而且大多集居在集郡所在地,像瑞昌这样偏僻未开发地区,居民更少,劳动力更加匮乏。生产技术方面也比较落后,仍然停留在“火耕水耨”阶段,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也极不普遍。据《后汉书》记载,中原的铁犁技术约在东汉初年传到淮南一带。赣北紧邻其地,虽在汉墓中有牛的砖画出土,但迄今未发现铁犁,说明当时牛耕尚不普遍。六朝时期,因大批北方士民南迁,使赣北地区的牛耕技术和铁器的普遍使用成为可能。瑞昌码头发掘的一晋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陶塑牛两件。铁器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普遍发展,所谓“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置治令,或置丞,多是吴所置”。考古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出土的铁器产品不仅遍布赣北,而且种类多样化。这为赣北地区的垦辟造就了良好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其二,北方士民的涌入,改变了瑞昌地区的农业结构。秦汉时期,“饭稻羹鱼”是瑞昌地区经济状况的写照。六朝时期,瑞昌境内除普遍种植水稻外,也广泛种植原北方旱田作物麦、菽、粟、桑、麻等。这是北民南迁带来的生产经验和开垦丘陵荒地的结果,同时也是六朝政府重视旱作物推广的结果。西晋杜预曾提议在南方打破“以水田为主”的传统,推广“陆种”,“大种五谷”。如东晋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曾将一顷五十亩县公田种秫。与瑞昌毗邻的九江县晋寻阳城遗址就曾出土半石磨,石磨便是将麦粒磨成粉,由粗粮改成细粮,制成面食,表明面食已成为六朝赣北地区居民的主食之一,传统的“饭稻羹鱼”的饮食习惯有了明显改变。旱地作为的种植,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其三,北方士民的涌入,大大推动了瑞昌地区的手工业生产。纺织、制茶、酿酒、陶瓷、矿冶、造船等各方面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大的发展。因包括瑞昌在内的赣北地区是操练水军的基地,六朝时期,邻江带湖的瑞昌造船业尤其发达。
其四,北方士民的涌入,促进了瑞昌地区的商业繁荣。先秦以来,瑞昌因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自然经济色彩十分浓厚,商业极不发达。六朝时期,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城镇集邑增多,商业活动开始成兴盛之势。六朝时的江州治所寻阳、半洲城,“南开六道,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汉岷,来商纳贾,亦都会也”,足见当时商业之繁荣。
相关文章
敛口,宽平沿,圆唇,束颈,鼓腹,小平底,三兽蹄状柱足。檀树咀遗址三层所出土罐类器中的束颈、广肩罐,为江西春秋时期罐的一大特色,米字纹、蕉叶纹、回字对角填线纹都是江西地区春秋时期的典型纹饰,反映出春秋时期瑞昌与江西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图85春秋遗物图2.墩北张出土的战国铜器。这一出土地点看来也是一处墓葬,其年代大概在战国早、中期。......
2025-09-30
考古资料证明,赣北地区的九江、德安、九江县、瑞昌一线,是中原夏商文化与江南土著文明交互影响最明显的区域,瑞昌地处吴城方国文明北缘与中原夏商文明南渐交汇区的前沿,两种文明交互影响更为明显。夏商文化南渐在瑞昌地区留下的烙印,主要体现在历史传说与考古遗迹中。文化遗址方面,这一时期瑞昌地区已发现的遗址主要有螺石口遗址、求雨墒遗址、檀树咀遗址四层、铜岭遗址。......
2025-09-30
取消郡县官入仕年限,缩短其任期,将服亲相临制度扩大化、制度化。孝武帝同时重用江东寒门沈庆之与伧荒北人柳元景,依照两人的功绩,先后提拔为三公,开启吴兴沈氏与河东柳氏攀升为南朝高门的起始之路,并开创南朝寒门、寒人以军功升为三公的先例。史载刘骏与母亲路太后亦有乱伦之嫌疑。南朝宋宗室大臣,宋文帝第十八子,母为荀美人。宋后废帝刘昱,立即召集文官武将于中书省商议对策,但众人未有言者。典签,也称签帅,或称主帅。......
2025-09-30
秦汉时瑞昌一直未见行政区划设置,说明瑞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并不突出。秦汉时期,人口统计主要依赖于地方郡县的上计,即由郡县统计上报中央,户口数字每年会更新一次。秦统治时期较短,全国人口据推测大约在3000 万。虽然瑞昌地域至今尚未发现秦汉时期的铁器农具,但根据周边生产技术状况,可以推断当时瑞昌先民定会使用铁器农具。秦汉时期,稻作依然是这一地区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
2025-09-30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存在三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即东部江浙地区的吴国、越国和西方的楚国,而赣北地区,特别是瑞昌地区,处于这三个诸侯国疆域的交接地带,是它们相互争夺、辗转角逐极为激烈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地区的主要居民属于百越民族。目前较有把握的是,至迟到春秋中期以后,楚国的势力已到达赣西北地区。及至春秋晚期,吴楚用兵的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2025-09-30
到秦王政执政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的地位,由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此时,处于吴头楚尾的瑞昌地区,与鄂东南地区同属楚国势力范围。秦灭楚的战火是否延烧至包括瑞昌在内的赣北地区,史料无记。秦伐楚大军曾在瑞昌留下痕迹,以及灭楚后瑞昌地区归属秦朝版图,可从一则瑞昌民间的传说中得到佐证。这则传说至少说明,灭楚的秦国大军曾路过瑞昌之境。......
2025-09-30
民间相传,王乔爱好游历。老人说完,小鹿就跳起来走到王乔身边,十分亲热。王乔连忙把从小带在颈上的项圈取下来,送给小鹿。王乔收下告别了老人和小鹿,循原路爬出洞。听说王乔后来做了大官,还去过瑞昌斗笠顶山,可是小白鹿和老人已走,只有棋盘桌凳还留在台上。王乔洞位于瑞昌市城西10 公里,高丰镇乌石街南面斗笠山东北山腰上。如今,王乔洞因了王乔与传说,成为当地一景,更被誉为瑞昌古八景之一。......
2025-09-30
文物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全国所罕见,被专家称为“江南青铜王国”。大洋洲青铜器的装饰工艺也较发达。大洋洲墓的青铜器多成组成套,有的器种有若干件,例如夔形足的扁足鼎有大小不同30 多件。大洋洲墓的青铜器许多与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类似,又有不少明显的地方特色。......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