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六朝时期瑞昌的工贸经济崛起

六朝时期瑞昌的工贸经济崛起

【摘要】:农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贸经济的进步。这批金银器的集中出土,既反映六朝时期瑞昌手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也体现了当时瑞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时瑞昌三大城邑是贸易的集中点。当时半洲城贵族、官僚、军士亦经商成风,并享有免税特权。随着经济发展繁荣,赣北地区在六朝时期成为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一跃而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三大经济中心。瑞昌作为赣北地区的重要港口,水运业因此十分发达,江州漕运因此诞生。

农业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贸经济的进步。

手工业门类增多。纺织业、酿酒业、竹木制作业、造船业、陶瓷制作业、砖瓦制造业、冶铸及金银器加工业均获得长足发展。纺织业方面,瑞昌地区盛产桑麻,为发展纺织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遗址中,有不少纺轮出土,纺轮既有早期石质的,也有陶质的,还有青瓷质地的,可知纺纱织布是当时瑞昌先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冶铸业方面,瑞昌矿产资源丰富,以铜、铁、金等金属矿产为主,先秦时期已为我国最重要的铜冶炼地区之一。六朝时期,这里的矿冶业同样发达,应是江南冶铸基地之一。冶制器物,除兵器外,多为民间的生活用具与生产工具。在冶铸业的带动下,金银器加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成为一大新的手工业门类。特别是1972 年11 月间,在码头西晋墓中出土的金银器达13 件之多,其中金戒指3 件,内1 件局部扁平,原镶有珠,现已失,直径2 厘米;另两件压圆点纹,直径1.8 厘米;金小环4 件,圆边,二粗二细,直径1.7~2 厘米;金手镯4 件,圆边,二粗二细,直径6.2~6.5 厘米;金发钗1 件,长19 厘米;银镯1 件,已残。这批金银器的集中出土,既反映六朝时期瑞昌手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也体现了当时瑞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砖瓦烧造业方面,由于城市的兴起,人口增多带来房屋的增多,砖瓦烧造成为一大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在横港清湓街城市遗址和码头六朝古墓中,均发现大量的青灰砖,有的砖面经打磨后还刻有图案。陶瓷制造业方面,青瓷烧制业十分发达,无论是数量、质量与工艺水平均达到较高水平,码头地区六朝古墓出土的大量精美青瓷器体现了那个时期青瓷烧制业的盛况。竹木器加工业方面,瑞昌山区竹木资源丰富,能工巧匠以竹木为原料制造各类生活用具,竹木制品业成为一大重要的手工业门类。特别值得一提的造船业的兴旺发达,瑞昌滨江临湖,水路纵横交错,西部山区林木繁茂,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军事、经贸发展的旺盛需求,促进了造船业的大发展,当时长江、赤湖边城为重要的造船基地。

经贸业日益兴盛。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贸易经济兴盛。当时瑞昌三大城邑是贸易的集中点。集市一般设在城内或城郊,是城乡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内设邸店或店肆。交易的货物,主要是粮食绢布一类生活必需品、地方土特产品、各类手工业产品以及从外面贩运来的青瓷等商品。其中滨临长江的半洲城,交通便利,有利于南北东西商旅往来、物品集散,已经成为赣北地区重要的商业口岸,特别是其作为寻阳、江州郡治所在地时期,既是军事、政治重镇,更是商业都会。晋《地道志》称:“寻阳南开六道,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汉岷,来商纳贾,亦一都会也。”当时半洲城贵族、官僚、军士亦经商成风,并享有免税特权。如东晋江州刺史刘胤,上任伊始,即“不恤政事,大殖财货,商贩百万”,很快成为官僚经商中的暴发户。

运输业成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繁荣,赣北地区在六朝时期成为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一跃而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三大经济中心。自东晋时起,这里就成为重要粮食输出地,京城之外的重要粮仓。大量粮食在这里积存、转运到京城及各地。瑞昌作为赣北地区的重要港口,水运业因此十分发达,江州漕运因此诞生。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历代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道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区。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六朝时期的江州漕运线,上达蜀楚,下至三吴,漕运方式采取水陆并运。船舶是漕运的主要运输工具。与官方漕运同步发展的是民间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地外资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抵寻阳,江州的地方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这一时期的江州,是全国重要的运输中心,地处长江边的半洲城与湓浦口是赣北两大重要的港口,运输业十分繁荣,呈现出商船云集、舟楫如林、络绎不绝的繁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