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瑞昌茶叶生产兴盛:饮茶风潮带动经济繁荣

瑞昌茶叶生产兴盛:饮茶风潮带动经济繁荣

【摘要】:饮茶之风兴盛,极大地刺激了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在瑞昌设立专门的茶叶市场,说明当时瑞昌地区茶叶生产兴盛。茶业经济的勃兴,促进了瑞昌商品市场的繁荣。茶是瑞昌历史上农业经济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大宗商品,其生产即与市场密切联系起来。茶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瑞昌地区对政府税收的贡献。瑞昌赤乌场年产税收多少,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是从政府专设此准县级机构以管理茶叶产销,税收贡献一定不少。

中国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对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十分有好处。

茶叶生产自秦汉就已开始,但那时民众对茶叶的功能、作用认识不深,茶叶在日常生活中还不占重要地位,需求量也不大,茶业经济还没有形成。六朝时期,由于儒、佛、道、玄教的繁荣发展,茶道开始萌芽。

至唐代,佛教繁荣,文风兴盛,推动了饮茶之风,使之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佛教提倡坐禅修行,过午不食、跏趺而坐,而茶对僧人的修行十分有利,不仅可以达到提神养心之用,而且可以促使修行之人进行思考,从而减轻了空腹饥饿。茶成了佛家之人修行的首选饮料,在社会各阶层礼佛成风的时代背景下,进而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于饮茶的喜好,唐代茶道在此过程中逐渐兴起。同时,文风兴盛,许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喜爱饮茶,也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普及。诗人卢仝曾写诗盛赞饮茶对吟诗作文的好处:“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唐代中后期,许多皇帝对于茶有特别喜好,为治病和提神消食,在民间广泛征集名茶。唐代地方官员为讨好皇帝和上级官员,就搜刮名茶进贡。由于朝野的大力推动,唐代茶道迅速兴起,并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茶的礼法、程序、规则。

饮茶之风兴盛,极大地刺激了茶叶的生产和贸易。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特别宜于种茶,于是茶树栽培普遍扩大。在瑞昌设立专门的茶叶市场,说明当时瑞昌地区茶叶生产兴盛。瑞昌山多地少的自然立地条件,适合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加上粮作田地十分有限,民众通过垦山种茶来增加收入,也是面对现实的可行性选择。可以想象,大量荒山野坡被垦辟成茶园,成为当时瑞昌经济发展的一道独特风景

瑞昌茶业经济的兴起,为本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茶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瑞昌山区经济的开发。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先民们,除了在有限的田地里种植粮食作物之外,大力开垦荒山野坡,大量种茶、卖茶,成为当时重要的谋生手段。

茶业经济的勃兴,促进了瑞昌商品市场的繁荣。茶是瑞昌历史上农业经济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大宗商品,其生产即与市场密切联系起来。茶农既是商品生产者,也是商品出售者,他们中必定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茶叶贩销。随着种茶区规模的扩大和贩销茶商的增多,茶叶贸易必然兴盛起来,在产茶区一带形成以茶叶为中心的地方市场,刺激当地商品经济的活跃与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茶业经济的勃兴,使瑞昌农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对于人口密度逐渐增加而山多地少的瑞昌区域来说,除努力进行粮食生产外,必须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茶业经济规模化发展,使部分人专门从事茶叶生产与营销,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加强了瑞昌经济与外部经济的联系,影响了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形成了“茶粮互补”的生产模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茶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瑞昌地区对政府税收的贡献。茶叶经济承担了很大一部分赋税,成为本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唐长元年间,盛产茶叶的浮梁县“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占全国茶税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唐后期浮梁县因茶税成为首冠全国的纳税县。瑞昌赤乌场年产税收多少,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是从政府专设此准县级机构以管理茶叶产销,税收贡献一定不少。这从后来瑞昌立县以赤乌场为基础可推测出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隋唐五代茶业经济的勃兴,以及茶业经济对瑞昌政治经济社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折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瑞昌立县步伐可能会延后很长一段时期。

茶业经济的繁荣,也推动本区交通运输业的进步。规模性区域茶业大市场的形成,使茶叶通过陆路与水路运往全国各地,带动了本区交通运输业发展。可以推测,当时至少有三大茶路与赤乌场连接,即长江水路上达荆(荆州)、蜀(四川),下达康(建康)、扬(扬州),北方陆路沿襄阳—豫州直达中原,南方经赣南直达岭南。交通条件的改善,密切了瑞昌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使瑞昌由偏僻之地一跃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了瑞昌经济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