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亚经济崛起:传统伦理与高速增长

东亚经济崛起:传统伦理与高速增长

【摘要】:我们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讨论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活化问题呢?首先,东亚经济的崛起,为我们在文化精神上摆脱对西方的依附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人们开始以新的视域审视“现代性”,反思现代化、文化传统及二者的关系问题。毋庸赘言,经济生活与文化小传统有着颇大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儒教伦理和其他传统精神资源是现代社群整合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项。

人们现在常常议论传统美德。我们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讨论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活化问题呢?

首先,东亚(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为我们在文化精神上摆脱对西方的依附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人们开始以新的视域审视“现代性”,反思现代化、文化传统及二者的关系问题。毋庸赘言,经济生活与文化小传统有着颇大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相应的,经济生活与文化大传统的差距就更加巨大了。尽管如此,东亚的现代腾飞毕竟打破了韦伯理论的限制,连带着打破了一切以西方现代化的模式为唯一参照标准的思想范型,打破了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普适性的迷信。

传统东亚社会与现代东亚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相连的精神纽带,尽管百多年“脱亚入欧”的“社会转型”(即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使东亚社会的种种面相日趋欧美化,然而传统的精神资源,沉淀在小传统中的忠、孝、信、义、缘、报等信念在东亚经济起飞的民间生活中仍然起着作用,当然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迁,包括扬弃了愚忠、愚孝等。仁爱、慈悲等道德意识,儒释道三教关于天、地、人、物、我之相互感通与整体和谐的观念,通过种种渠道和不同层次的中间环节,在中、韩、日及东南亚各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已经并将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人类在现代工商社会中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福报,同时也痛苦地品尝着同样是高度物质文明赐下的酸果。现代化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日趋文明、高雅,同时也投下了不祥的阴影,人类的和族类的精神生活面临着种种的危机,家、国、天下的疏离病痛正在加剧,功利至上和物质主义正在日甚一日地吞噬着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追求,金元挂帅和钱权交易的渗透力,已经使得人们惊呼:要守住良知、拒绝堕落都十分不容易了!

全人类的有识之士都开始从价值合理性方面对前现代文明中的宗教艺术哲学伦理、道德等的现代意义作深入的挖掘和汲取。基于人文价值和终极关怀的危机和现代社会急需的意义治疗,重新检视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念的转化工作,不能不是我们民族的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的责任。

再次,以儒释道三教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智慧,与其他各个文明,特别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相互吸收和融合,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重要文化走向。儒教伦理和其他传统精神资源是现代社群整合和高速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项。其动态稳定的有序平衡的社会架构和修身为本、修己爱人、自省慎独、自尊尊人、敬业乐群的君子人格,是建立一个有文化修养的高度文明优雅社会的可现代化的因素。传统价值观的合理汲取与转化,不仅可以和高度经济增长并行不悖,而且是它们的必要补充,是有序、健康的现代化的必需。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以平和的心态与古代的圣贤、智者作平等的心灵交流和思想对话,珍视和尊重他们的智慧!人类文明史上的原创性思想智慧,可以给现代人和现代社会提供精神资粮,并帮助我们克服浮躁心态。

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架构和政治体制已经消失,但并不意味与之相结合过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想与行为方式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这是思想继承的前提。继承传统当然不意味着“复古”和“保守”。批评传统思想的负面,否定、清除其思想弊病,去芜存菁,作出创造性的选择和诠释,以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需要,正是我们的职责。但我们需要综合整体地省视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包括其价值观念、大小传统的变化和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多重作用,并作切实的中西比较,切不可信口开河,轻率武断地做出情绪化、简单化、片面化的结论,或因对当下的感悟而迁怒于古人。

五四时代,人们呼唤“德”“赛”二先生,并掀起“打倒孔家店”的运动,这是时势所不可免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大力提倡增强国民的科学与民主的素养,仍然要批判当年五四先驱们批判过的国民的奴隶性格等阴暗面和成为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儒学(主要是被官方歪曲利用的程朱理学)的负面,特别是后者对人性的宰制、对思想自由的窒息。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仅仅以西方近代的科学观与民主观作为尺度,是不可能正确衡估前现代文明中的民俗、宗教、艺术、哲学、伦理、道德等丰富多彩、深长久远的价值的。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一切文化遗产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民族性的损伤,是极其有害的。

毫无疑问,我们要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民主法治的、有制约机制的、健全合理有序而健康的社会结构,要师从西方现代化的可贵经验。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继承和光大百年来我国社会中道德精神和伦理文化的巨大变革性的优秀成果,包括学习西方而涵化、整合进现代中国人的意识和行为中的现代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