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粤北的民间道教,基本情况与赣南、闽西相似,乡民信仰道教者占很大的比例,“祖先前往茅山学法驱魔的故事俯拾即是”。二是粤东、粤北的族群关系比较复杂,客家人与土著、瑶族、畲族杂居,文化互动的痕迹明显,道教也打上了瑶、畲民间信仰的鲜明烙印。粤北也有类似于赣南、闽西的游神活动,即一年一度的六月六,村民轮流将神像扛回村中奉祀,当地人称为“扛阿公”。......
2025-09-30
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是粤东客家人中影响最大的神祇之一,关于其起源,元代刘希孟《明贶庙记》有云:
世传当隋时,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于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124]
另有不知朝代的佚名氏《神湖州三山神题壁》诗[125]三首,也涉及三山国王的起源问题,其一云:
孤隋不尊士,幽谷多豪杰。三山亦隐者,韬晦忘其名。
诗题中“湖州”乃“潮州”之误。诗中“孤隋不尊士”一句,与《明贶庙记》“世传当隋时”之文,都是说三山神是隋代人化而为神,但正如其他民间信仰常见的情况那样,这只能视作后人对于遥远事件的追忆,说明其起源之古而已,而未必能把此一信仰的发轫确断在隋代。隋唐之前,粤东基本上是俚人等土著的天下[126]。因此,三山神信仰最初应是粤东土著民族的信仰。
这种源于土著的信仰带有自然崇拜的性质。据刘希孟《明贶庙记》,三山神“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其三山是潮州、惠州、梅州三州交界处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大山,三山神分别是这三座大山之山神,是古人山崇拜的产物。而三山神神灵所凭依的是玉峰之界石。玉峰是潮州西北百里独山之西四十里的一座奇峰,“峰之右有乱石激湍,东潮西惠,以石为界”,界石就是东潮西惠激湍旁的一堆乱石,它是古时潮、惠二州之间边界的标志,所以三山神又是界石之神,带有石崇拜的色彩。韩愈担任潮州刺史时曾派人祭祀此界石神,其《祭界石神文》曰:(https://www.chuimin.cn)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告于界石神之灵曰:惟封部之内,山川之神,克庥于人。[127]
韩愈很明白地道出三山神属于山川之神的性质。这种山川之神,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汉人有之,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更加盛行。唐宋以后,汉人进入粤东渐多,福佬民系和客家民系先后在粤东分疆奠居,都接受了三山国王信仰。由于粤东客家人的居地偏于山区,离三山更近,且其生活与山的缘分更深,故三山国王信仰更为客家人所偏好。久而久之,带有石崇拜特征和山神身份的三山国王遂渐渐转化为粤东客家人的乡土守护神。三山国王的祖庙在巾山山麓,“其地名霖田”,古属揭阳县,今已析出为揭西县,是客家人聚居区,正是由俚獠等族肇创后为福佬人和客家人共同接受的三山国王信仰渐趋客家化的标志。
谢圣仙娘 明代在粤东长乐县(今五华县)等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中又有“谢圣仙娘”之神。民间传说,谢圣仙娘是元明之际粤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大岭村的一位民女,姓谢,名谢二。自幼有灵异,能剪纸为兵,飞腾变化。因痛恨昏君和贪官,以纸兵纸马造反,事败被杀,临刑不屈,“头虽落地,却仍跪着不倒”,反映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但地方文献的记载,谢二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由于她胆识过人,在村里很有号召力,曾多次组织村民凭山据险抵御外敌的入侵,保证了村寨的安宁。谢二因而深受村民的尊敬,在她死后,乡人建祠庙纪念她。[128]也就是说,谢二这位客家女子是因抗御外敌,保护村寨安全,有功于民而被崇拜为神的。“谢圣仙娘”是其神迹神功传播之后地方人士对她的尊称。
类似于“谢圣仙娘”的人物,在客家地区还有不少。例如南宋年间宁化的晏氏,在绍定年间宁化遭到寇乱侵凌时,县令僚佐望风而逃,各乡村都有被掳掠蹂躏之虞,当此危急关头,晏氏一面以兵粮资助邻县土豪结寨拒贼,又自筑黄牛山寨,与邻县诸寨互为犄角。匪盗打到寨门口,派人勒索妇女金帛。晏氏召集各佃户丁壮,散发全部家财给他们,又用大义激发士气,并选百人为前锋,亲自擂鼓督战,一举击溃贼众。后来晏氏又把山寨扩展为五个,互相应援,有效地抵御了贼寇的进攻,保全了数以万计的百姓。寇患平定之后,朝廷封她为“恭人”,赐名她的寨子为“万安寨”。[129]又如宋末元初汀州客家的传奇人物许夫人,率领闽西北和浙江括苍的畲汉义兵响应文天祥抗元,有力打击了进犯浙闽的元兵。后来她又联络漳州陈吊眼的畲军,转战于闽西南和粤东北,与元军周旋多年,对元朝在闽粤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她死后,汀州、潮州等地老百姓把她奉为神明,建庙崇祀。[130]
谢二、晏氏、许夫人等都是客家巾帼英雄,她们的杰出表现,是客家妇女在家族和社会上起着重要作用并有较高地位的反映,同时也是历史上客地社会动乱不断的反映。作为神祇的谢圣仙娘、许夫人,都是由英雄而成神的典型。谢圣仙娘崇拜、许夫人崇拜折射出人们盼望杰出人物出来平乱佑民的社会心理。
相关文章
粤东、粤北的民间道教,基本情况与赣南、闽西相似,乡民信仰道教者占很大的比例,“祖先前往茅山学法驱魔的故事俯拾即是”。二是粤东、粤北的族群关系比较复杂,客家人与土著、瑶族、畲族杂居,文化互动的痕迹明显,道教也打上了瑶、畲民间信仰的鲜明烙印。粤北也有类似于赣南、闽西的游神活动,即一年一度的六月六,村民轮流将神像扛回村中奉祀,当地人称为“扛阿公”。......
2025-09-30
至此,笔者的客家源流融合说趋于成熟,这样的观点,将作为本书论述客家源流的主导思想。关于客家来源的理论问题既明,现在可以讨论客家民系的界定了。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995年我在《客家源流新探》一书中给出的客家界定:“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另外,从逻辑上说,首先必须明确“民系”的含义,然后才谈得上“客家民系”的界定。......
2025-09-30
关于“客家”称谓正式出现的问题,包括出现的背景,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地域,是学术界的一个老问题,而近年来讨论得尤为热烈。[71]刘丽川在上述曾、刘二位的观点发表之后,对客家称谓出现的背景、地域和时间作了系统的论述。有了这一条史料,我们把前引《永安县志》和《长宁县志》记载中“客家”称谓出现的时间,理解为明末甚至更早,应是没有问题的。......
2025-09-30
特别是关于客家文化的渊源,有的强调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有的认为客家文化中有很多南方民族文化因素。这些歧见,部分是因各人学养不同所致,有的却起因于各自所关注的是客家文化的不同层面。这就牵涉到客家文化的结构问题,也牵涉到重视客家文化的分层现象,从不同层面观察和认识客家文化的问题。以此而论,客家文化的整体性质也是不断进步的。思想与价值又称心态文化层,具体可再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两个子层次。......
2025-09-30
在客家地区,农用土地分为“田”与“地”两大部分,“田”一般种植粮食作物,“地”是园地,种植蔬菜和某些经济作物。在园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和山地经营的经济林木中,则以苎、葛、蕉、麻以及木材、竹、茶、油茶、蓝、漆、棕、烟草、药材等为要,分述如下:苎有种于山与种于园地两种。蓝是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一种极重要的经济作物,分大蓝、小蓝两种。......
2025-09-30
一次就有万人以上江淮汉人入闽,王氏以之为基础建立政权,自居节度使,后为闽王,各级文武官员也多江淮之人[103],是这批南迁汉人人数既多,又掌握了军政大权,居于统治地位,其对福建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想而知。北人与闽人的大量通婚,对于移民与土著的融合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2025-09-30
随着移民大量涌入赣南、闽西,这两个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的表现是一个被诬为“汀赣贼”的群体开始活跃在宋代赣南、闽西的历史舞台上。刘克庄《漳州谕畲》提到了三种人:省民、溪峒种类、汀赣贼。他们主要来自汀赣两州,并活动在这两州,所以被冠以“汀赣贼”的恶名,反映出官府和士绅对他们的切齿痛恨。封建官府的苛政是逼使汀、赣百姓为“贼”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诱因则是榷盐弊政。......
2025-09-30
秦汉以来,特别是晋永嘉之乱以来,陆续有北方人民南迁至包括赣闽粤在内的华南地区,但直到隋唐以前,本区的居民仍以蛮夷居多,其社会则是蛮夷豪酋称雄的溪峒社会。就赣闽粤结合区而言,如南朝时福建的陈宝应,江西的熊昙朗、周迪,都以溪峒首领、一方豪帅的身份,被任命为刺史、郡守,就是明证。我们说南朝隋唐赣闽粤边区基本上还是一个溪峒社会,前提是其时赣闽粤边区蛮夷的比例很高,大大超过了汉人的数量。......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