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家”称谓正式出现的问题,包括出现的背景,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地域,是学术界的一个老问题,而近年来讨论得尤为热烈。[71]刘丽川在上述曾、刘二位的观点发表之后,对客家称谓出现的背景、地域和时间作了系统的论述。有了这一条史料,我们把前引《永安县志》和《长宁县志》记载中“客家”称谓出现的时间,理解为明末甚至更早,应是没有问题的。......
2025-09-30
道教传入客地的历史甚早。在赣南地区,府志所载曾在当地活动的外地仙人有战国时人涓子、秦末人刘瑶英;又有本地人张丽英,字金华,宁都石鼓山下居人芒之女,“年十五入山,遇老翁遗以二桃,以一奉母化为石;自食其一,核亦化为石,顿忘饥渴”,因而成仙。传说张丽英拒绝了长沙王吴芮的聘娶,在石鼓山“紫云郁起冲举”,即白日飞升成仙。据此则赣南在秦末汉初似已有神仙人物。又传著名道士葛洪曾在平固“结庐其地,凿池洗药”[2],似可证晋代已有神仙道教在赣南活动。但此类传说缥缈难稽,姑置不论。
比较可靠的传说有如下数则:
安道士,不知何许人。刘宋元嘉中,被服巾褐来栖赣赤石山中数十年,忽失所在。后有复见之者,羽扇飘然,竟不可即。
南康有狂人周可大,见鱼必置数十头,食余弃于几上。人谓其绥腐矣。可大以手挥之,皆为石鱼。后年余或访之,见其纸裹石鱼,煨以啖客,新香不异常鱼。
卢穆、卢华,宁都人。兄弟皆好道。得县北百二十里清音山中有石室焉,穆、华修炼羽化于此。石窠足迹,至今犹存,因名之曰“卢穆岩”。
邱真仙,赣文潭山居人。自幼慕道,创观于文山修炼。尝铸五龙以镇五方。乡民遇旱,祷之即应。戏画墨鹊,能飞下啄食。后于文潭山中峰松下,白日上升。有升仙峰,为梁天监事。[3]
这几则故事发生的时间自刘宋至梁天监,说明至迟南朝时,比较正规的道教确已传入赣南。而在闽西、粤东方面,北宋年间才见到道教的活动。南宋开庆《临汀志》已载三仙二佛事,其三仙分别为:
长汀县人王捷,“咸平中贾贩至南康,遇羽衣士自言姓赵,一见如平生欢。约再会茅山,得铅汞黄金之术,且密缄小环神剑遗之”,景德、祥符间,灵异屡见,受到皇帝宠信,赐名中正,“诏置诸圣祖殿”,“遇大典礼、大徭役,率为金以进”,由此得到高官厚禄,死后“谥富国先生,塑像于景灵宫”。
长汀县人梁戴,睡眠中梦见长丈余金人,授以生钱术,为道人,自号梁野人,常佯狂生钱接济母亲、兄长和贫乏,于天圣中辞别兄长,“仍遗下所服敝衣,异香袭人,殆非人间所有。验其去踪,乃拔瓦罅而出”,“自后,杳不知所往矣”。(https://www.chuimin.cn)
长汀县人黄升,“少不禁荤酒,能呼钱之沉没江河沟壑间者”,“又能内求口中,运真气炼之,一昼夜成白金,名曰阴炼”。遇蔡道人自蜀来,“取其书读之。自是能以考召法役鬼神,前知人祸福,治病全活者众,务行方便,不苟取。年八十六,髭发如漆。绍圣戊寅,以符箓授其子,端坐而死。后十年,里人有见其与蔡道人并行江乡市中,追之弗及,岂所谓尸解者耶”?[4]
康熙《程乡县志》所记当地最早的仙道人物是古成之,其人“登宋端拱进士”,先后任绵州魏城县令、汉州绵竹县令,“一日,与客饮酒赋诗,遂掷笔而逝。县方申其仙化,而成之先至,谒汉州太守,人皆谓其尸解矣。后有河源县吏梁弥山遇于罗浮山麓,乃知其为仙也”。[5]
客家基本住区的三个片区,赣南开发最早,闽西次之,粤东最迟。据上述史料,道教传入赣南在南朝,传入闽西和粤东是在六七百年后的北宋,这样的传播次第,与三个片区的开发次第是吻合的。从传授途径来看,闽西、粤东的道教,有的直接传自蜀中,如长汀县人黄升得道成仙的关键是遇蔡道人自蜀来,受到蔡道人的点拨,并“取其书读之”;粤东古成之是在蜀地为官,接触了道教,而学会了尸解登仙之术。这两例可以说明道教从蜀中传入闽西、粤东一途,而长汀县人王捷却是在江西南康遇到羽衣士,受其指点和提携,共入茅山学得铅汞黄金之术,说明闽西的道教亦有传自江西一途。由于闽赣接壤,而赣地(包括赣南)道教历史悠久,故自赣地传入应是闽西、粤东接受道教的主要途径。
上述赣南、闽西和粤东的道士、神仙人物,所行之事,不外是炼丹、行气、奇门遁甲、白日飞升之类,都属于魏晋神仙道教的范畴。[6]但后来客地民间流行的道教,却是打醮、游神、驱邪、逐鬼、祈禳请福之类的民间道教。在客地,神仙道教只在上层社会曾有一定的影响,在民间则完全是民间道教的天下。兹以粤北连州市潭岭镇的信仰情况为例。据学者调查,潭岭镇72座庙宇,竟无一座是奉祀神仙道教人物的,而供奉真武菩萨、白马娘娘、狮子神等民间道教崇奉之神者则所在多有,各主要庙宇及其奉祀情况略如表8-1。当地的道士称为法师,信奉的是民间道教中天尊教之派系娩仔教。[7]客地其他各处的情况亦大同小异,故本章着重分片阐述赣南、闽西、粤东粤北的民间道教情况。
表8-1 粤北连州市潭源洞(潭岭镇)72座庙中主要庙宇一览表
(续上表)
注:本表转引自黄兆星、雷绍香《潭源洞的宗教活动和传说》,载谭伟伦、曾汉祥主编:《连州的传统经济、宗教与民俗》(上)。
相关文章
关于“客家”称谓正式出现的问题,包括出现的背景,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地域,是学术界的一个老问题,而近年来讨论得尤为热烈。[71]刘丽川在上述曾、刘二位的观点发表之后,对客家称谓出现的背景、地域和时间作了系统的论述。有了这一条史料,我们把前引《永安县志》和《长宁县志》记载中“客家”称谓出现的时间,理解为明末甚至更早,应是没有问题的。......
2025-09-30
元代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的发展壮大,还得益于“汉人”或“汉民”的大量南迁,以及调戍闽粤赣边的淮军就地复员入籍。这两部分人的融入,对于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帮助最大,福佬民系次之。如前所述,这里所谓“汉人”“汉民”是旧金国境内的民众。宋元之际兵燹造成的人民死亡和流离,是空前的。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也自称为客人。......
2025-09-30
客家人从基本住区向赣西北的迁徙,其背景与向四川迁徙大体是一致的。接受移民的县份,以修水和铜鼓两县为主。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知州班衣锦奉旨向闽、广及赣南发出招帖,以减轻租税、垫给牛种等优惠条件,吸引各地乡民前来垦荒。......
2025-09-30
客家移民入垦台湾的地区,初期高屏溪东岸近山的平原和丘陵是最大的据点,此外南部的高雄、台南、嘉义等地,中部的彰化、云林、台中一带,北部的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地区,都遍满客家移民的足迹。乾隆之后,由于拓垦的延伸和在岛内二次移民等原因,台湾客家人的分布格局又有变化。至此,整个桃、竹、苗地区成为台湾客家人的最大居住地。族群包括闽南人、客家人、外省籍、原住民,而以闽、客人口最多且比例相当。......
2025-09-30
特别是关于客家文化的渊源,有的强调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有的认为客家文化中有很多南方民族文化因素。这些歧见,部分是因各人学养不同所致,有的却起因于各自所关注的是客家文化的不同层面。这就牵涉到客家文化的结构问题,也牵涉到重视客家文化的分层现象,从不同层面观察和认识客家文化的问题。以此而论,客家文化的整体性质也是不断进步的。思想与价值又称心态文化层,具体可再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两个子层次。......
2025-09-30
以前不少人印象中台湾的漳州籍移民都是福佬人,那是因为不了解漳州属下南靖、平和、云霄、诏安诸县西部山区乡镇多为客家人聚居区,而这些乡镇向台湾移民的人数在台湾的漳籍移民中占了很高的比例。总之,因为找不到一个与所谓“庵仔岭庵坑”完全相同的地方,张华日家族的族群属性很难贸然断定。尹章义书第八节“五股的客家家族”所列另两个家族是南靖许氏和漳浦林氏。许氏祖籍漳州府南靖县马坪。......
2025-09-30
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远古土著居民状况,对于日后客家民系的酝酿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特辟专节作一简要的阐述。各地内部的水系、山脉、盆地情况也有所不同,故三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又各有特色。可知闽西南和粤东北,春秋及其以前的土著居民是闽族。......
2025-09-30
在客家地区,农用土地分为“田”与“地”两大部分,“田”一般种植粮食作物,“地”是园地,种植蔬菜和某些经济作物。在园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和山地经营的经济林木中,则以苎、葛、蕉、麻以及木材、竹、茶、油茶、蓝、漆、棕、烟草、药材等为要,分述如下:苎有种于山与种于园地两种。蓝是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一种极重要的经济作物,分大蓝、小蓝两种。......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