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将终身学习到的知识等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它注重情境教学和学习者获取新知的主动性,为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他认为微型学习是一种利用短时间处理小知识的学习活动。微课选题内容的好坏是衡量微课质量的标准之一。联通主义强调知识间的交互性,对指导微课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025-09-29
(一)混合式学习理论
对于混合式学习,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这两种学习模式整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式。”
Driscoll则认为:“混合式学习的学习过程是与Web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应是多种教学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混合,目的是让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得以实现;是其他教学技术与面对面教学的相混合;也是网络教学手段与具体的教学任务相结合,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
何克抗则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数字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混合式学习理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混合。首先是学习理论方面的混合。混合式学习主要融合了三大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其次,还包含有学习资源方面的混合。学生学习的资源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参考资料、光盘、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方面的学习资源。接下来是学习环境方面的混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从单一的真实教室逐渐演变到真实教室与学习社区、BBS学习论坛等虚拟教师相混合。最后,还有学习方式方面的混合。学习过程中,不仅有以往的课堂讲解学习,还包含了在线学习、交流互动、实验动手、在线测试等各类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了一切可以学习的条件与资源。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融入了混合式学习的模式,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由传统教学中的单一转变成了混合,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优势。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交流两种模式充分结合,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同时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微型学习理论
“微学习”最初是由奥地利专家马丁林德纳提出来的。他将其表述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
PeterA Bruck把微型学习阐释为:“将知识分解成小的松散的但却互相有联系的学习单元,并且是通过人们平时的交流与工作就能随时进行的学习活动。”
Theo Hug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
在我国,较早提出并对微课程进行实践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将大家对微课的概念认识分成三个阶段:“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总的来说,微型学习有下列几个特点。
1.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固定
基于微学习的特点,学生可以利用非常便携的移动设备随意地在任何地点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
2.学生学习的内容较为精简并相互关联(https://www.chuimin.cn)
学生所拿到手的学习资料是经过微视频制作者精简和分解的,但每一个知识点之间又是相互关联、密切联系的。
3.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可以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也可以与其他学习同伴进行交流和协作。
4.学生的学习载体更加数字化
现如今的网络技术和各种移动硬件的开发使用为微型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技术载体,这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更为即时高效的学习。
(三)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约翰克罗尔提出的,后来由布鲁姆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最终提出了“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的新型学习教育理念。而这种掌握学习理论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之中的“学生观”和新的教育评价标准都有着相同的观点。
“掌握学习”就是指在“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辅助于及时的反馈,并为学生提供个人所需要的个性化辅导和额外的学习时间,从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完成教学任务。
在现行班级授课制里,教师虽然企图对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关注和指导,但由于各类条件的限制,在实际过程中却只能对某一部分学生进行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掌握学习理论的提出与应用能有效解决班级授课制中所存在的这种弊端。由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念可知,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知识,但不可否认个体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都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必须接受这些差异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实现学习的高效性。
翻转课堂应用中,受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特点、自己的方法和节奏来学习课程。比如,学生放学回家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按照正常的顺序来学习视频,也可以快进或多次暂停来帮助自己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特点、课前的自主学习情况,以及其他的自身因素来设计一些有效的个性化教学辅导,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又可称为“发现法”,是当代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教育理论。发现学习与传统的学生学习是相对的,它指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来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并培养自己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法。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归纳出各种事实例子的结论,并用于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是发现学习的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任务不是对现成的公式、概念等进行死记硬背,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再发现,此时教师的任务由一味地传授变为了鼓励指导和帮助。
由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可知,实施“发现学习”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教育者创设出问题情境,并在此环节中提供给学生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结论,为学生提供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平台;第二,鼓励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设法进行验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对多种结论进行比较综合,确定假设,并通过接下来的交流合作探究,确定相应的方案,对假设进行验证;第三,引导学生将新习得的知识纳入自己的已知领域,并试图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发现学习的学习效果,教师通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缩短发现学习的时间,进而提高效率。这些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点:第一,课堂上不再要求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发现过程进行再现,只需要对其进行剪辑与缩减;第二,通过一些措施适当地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知识目标。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锚”,让学生以此为根基,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和运用。
相关文章
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将终身学习到的知识等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它注重情境教学和学习者获取新知的主动性,为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他认为微型学习是一种利用短时间处理小知识的学习活动。微课选题内容的好坏是衡量微课质量的标准之一。联通主义强调知识间的交互性,对指导微课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025-09-29
在“翻转”后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一味讲授的时间减少,教师和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互动,从而在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翻转课堂在课前完成了知识的传授阶段,课上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组织教学活动、课堂实践,而且在课后环节强调了“实践应用”。......
2025-09-29
针对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与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方面的不一致,对诸多的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随波逐流、缺乏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创新的进取精神等问题,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水平,需要从转变和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态度入手。而专业自主意味着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
2025-09-29
(一)鼓励参与性原则案例教学法的展开要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讨论、交换意见等做出肯定的鼓励。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把握问题的适度性。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类型可以选择,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任务而定。案例教学法还可以和许多学科相结合,相互渗透,构成知识网络。......
2025-09-29
以初中思想政治为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紧随其后开展起来。那么,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导入科学化、艺术化就成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
2025-09-29
思想政治课堂导入要针对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去设计。所以,课堂导入应该遵循新奇性原则,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学活动不由自主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和探索热情。所以,课堂导入应该遵循简洁性原则,通过短而精的导入语的设计来给学生以震撼。所以,课堂导入应该遵循形象直观性原则,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耳听、眼观、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中。......
2025-09-29
认知学习理论始于德国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学派主张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学习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完形,是对一个完形的改变到形成另一个完形的过程,这个过程即顿悟。重视创造性和理解,是最初的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构建主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经验的重组、认知结构的获得和构建的过程。......
2025-09-29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材中都插入了很多事例、图片等,为思想政治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学生反思学生可以在课后对自己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讨论中是否积极地发表观点,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能否在小组合作中得到解决,并形成自己的见解等方面进行及时的反思。......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