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无人机军事历史:军史风云的起源

无人机军事历史:军史风云的起源

【摘要】:较为先进的是,这款无人机为无线电控制发射,可在自动驾驶仪的控制下按照预定路线和高度飞行,可携带114千克炸药,航程超过480千米。“喉”式无人机的问世在当时曾引起极大轰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军事上对无人靶机的需求激增。紧接着,与无人机配合作战的有人驾驶飞机负责接管无人机的控制权。该事件让美国决定另辟蹊径,加速无人侦察机的研制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机都未能延续之前的风光。

无人机的形象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逐渐明晰,又在炮火的环境下发展壮大。这些鲜血构筑的战争史,迫使无人机走向现代军事武器,甚至可能会深刻影响未来战争。

前面提到,风筝诞生初期也具备一定的军事属性,后来被娱乐化成了大众手中的玩具。有趣的是,曾经东方的这种空中谋略,千年之后被西方再次应用。1887年,英国人道格拉斯·阿奇博尔德(Douglas Archibald)把相机放在风筝上,形成了无人侦察机的雏形。美西战争期间,又有人借助风筝平台拍摄了大量照片,为无人机在战争中的应用做了先一步试水。

无人机的开端

技术的发展总是一个由简入繁的一个过程。风筝加相机的组合,更像是无人机的概念阶段。随后几年,关键部件和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研发,使概念变得具象化,才真正促使了无人机的诞生。

1909年,美国发明家埃尔默·安布罗斯·斯佩里(Elmer Ambrose Sperry)成功研发出了用于保持飞行稳定的陀螺仪。另一方面,以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对于无线电技术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准备工作已就绪,无人机距离腾飞的那一天也就不再遥远。

令人惊讶的是,早在1898年的一份专利文件上,天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就曾预言,无人驾驶技术会对战争产生重要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似乎让这个预言的准确性得到了初步验证。1914~1918年,无人机技术虽不算成熟,却足以勾勒出未来百年甚至更远的发展之路。

1917年美国海军的“空中鱼雷”,1918年美国陆军的“凯特琳虫”,以及后来英国的“喉”式单翼无人机都可以说是现代无人机思想的源泉,也是巡航导弹的先驱。

“空中鱼雷”可承载炸药136千克,“凯特琳虫”可承载82千克。它们飞向目标的方式都很原始,预先计算出飞抵目标时发动机所需要的转数,飞行过程中发动机达到预定转数即停止运行,然后机身再连同炸弹一起坠向目标。

凯特琳虫

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遥远的英国,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洛(Archibald Montgomery Low)参与研制的“喉”式单翼无人机成功试飞。较为先进的是,这款无人机为无线电控制发射,可在自动驾驶仪的控制下按照预定路线和高度飞行,可携带114千克炸药,航程超过480千米。“喉”式无人机的问世在当时曾引起极大轰动。

作为百年无人机发展史的开端,这些技术其实并未真正征战沙场,更没有建功立业,但对后来的影响是不可被磨灭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个时期无人机主要有两个作用:轰炸和作为标靶服务炮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军事上对无人靶机的需求激增。地处好莱坞附近,由电影明星雷金纳德·丹尼(Reginald Denny)等人创建的无线电飞机公司(后来成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一部分)是当时风头最劲的无人靶机生产商,制造了数以千计的靶机供美军使用。

“穿着麻袋也性感”的玛丽莲·梦露在家喻户晓之前曾是这家公司的女工,她与无人机的合照后来广为流传。

玛丽莲·梦露和无人机

除了靶机之外,美军还有一种混合武器。1944年6月在欧洲盟军反攻的压力下,纳粹德国向英国发射了数百枚巡航导弹。由于精确制导的缺陷,德军导弹的命中率并不高,但其造成的恐吓威力却不小。面对德军的重重压力,针对这类具有坚固工事的攻击方,美军决定采用无人轰炸机予以反抗。

之所以被称为混合武器,在于当时的遥控系统还不足以让一架大型无人机起飞,飞行员必须先行操控该武器,使其达到一定高度,航向大致瞄定,再启动遥控装置和设定炸药引信,跳伞离开。紧接着,与无人机配合作战的有人驾驶飞机负责接管无人机的控制权。美国海军实行“铁砧计划”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案,却也正是在“铁砧计划”中,肯尼迪家族的长子小约瑟夫·肯尼迪命丧黄泉。

小约瑟夫·肯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被家族寄予了竞选美国总统的厚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积极投入到打击德国的行动中。1944年8月,小约瑟夫·肯尼迪奉命驾驶混合武器BQ-8,目标是炸毁德军V-3武器点。BQ-8从佛斯菲尔德机场起飞,与有人驾驶飞机编队飞行,但在飞行几十分钟后,小约瑟夫·肯尼迪和副驾驶还未跳伞时,BQ-8突然发生爆炸事故,化成一团火球。小约瑟夫·肯尼迪出师未捷身先死。

经分析排除了电器短路、炸药不稳定和燃料泄漏等因素后,专家推断,可能是当时其他部队的无线电信号对无人机造成了干扰,使引爆装置被意外触发。这次惨烈的事故,被认为是肯尼迪家族厄运的第一桩。

冷战和越南战争

1960年,美国中情局一架U-2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机组人员被俘。该事件让美国决定另辟蹊径,加速无人侦察机的研制工作。

而后1962年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的武装部署,让处于冷战时期的美国绷紧了神经,监视苏联的需求愈发紧迫。这个时期,美国特里达因·瑞安飞机公司的“火蜂”无人机被美军所看好,双方还签署了“火蜂”衍生型无人侦察机的订购协议。美苏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然而危机发生仅数日,形势就突然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苏联撤出导弹,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双方外交谈判成功,古巴导弹危机解除,无人机在此期间并没有机会发挥价值。

但是前面的准备工作,为无人机在越南战争中的应用铺好了路。1964~1975年,瑞安无人机家族被美军投入到东南亚地区,主要执行侦察任务。累计飞行超过3400架次。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还不足以体现无人机在战场上的实用性,那么冷战启幕,伴随着古巴导弹危机和越南战争,无人机在侦察方面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

只是越南战争结束以后,军事上对于无人机的关注度有所减少,且在发展更加成熟的有人驾驶飞机面前,无人机确实有些脆弱无力。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机都未能延续之前的风光。

反恐斗争

20世纪80年代,军事大国以色列重新燃起无人机的火炬,让无人机再次登上战争舞台。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英国大使在伦敦遇刺,主谋是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阿布·尼达尔,次日以军发起“加利利和平行动”出兵黎巴嫩。正是这次行动让世界意识到了以色列在无人机方面的成就。以色列在入侵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时,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无人机执行侦查、干扰和诱饵欺骗任务,在和其他空中武器装备的配合下,很快就夺得了制空权。

反恐是目前无人机在军事上最常见的应用之一。无论美国还是以色列在制裁恐怖主义方面都不遗余力。也正是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为两国无人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以“捕食者”为代表的无人机在打击恐怖分子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前面也提到,误伤和误杀无辜平民事件的发生,让美国连同它的无人机,为国际社会所争议甚至批判。

经历了动荡年代的起起伏伏,军用无人机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迈过百年长河之后,会继续朝着隐形化、微型化、集群作战、与有人机协同作战等不同的方向发展。掌握无人机技术,将成为应对未来战争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