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在《春秋》之前,在东周之前,历史都是依照“古史层累构成说”造出来的。“古史层累构成说”一度风靡全国,感染并说服了许多人。本书统一称之为“古史层累构成说”。......
2025-09-30
这样一种“连续性的世界观”,在先民文化中应该极为普遍。那是一种原始和自然的想象延伸。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区域在不同时代,陆续打破了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代之以不连续的世界观。[1]在西方,一神教的兴起,是最关键的变化。
从中东地区发源的一神教相信,只有一个神。他们主张只能有一个上帝,同时主张这个绝对一神的绝对性也反映在他和人的距离上。人及万物都由这个上帝创造,面对上帝,人、万物和上帝之间,都存在着被造物与创造者之间的鸿沟。创造者是主动的,拥有创造及毁灭的一切权力,而被造物连自己的生命都来自上帝的赐予,纯粹是被动的,没有任何主动权。
此外,在爱琴海沿岸,古希腊人产生了另一种想象。他们想象诸神住在奥林匹斯山上,俯视人间,随时可以干预人的生活。在古希腊神话中,人很无力,也很无奈,无从参与神的世界,神却常常以人为作弄对象。诸神之间的纠纷,往往也莫名其妙地祸延人世,人也无从抵抗,更无法改变。
除了神的作弄、干预外,还有更没得商量的命运。命运比神还要强大,还要绝对,就连神都受到命运的拘束和管辖。人顶多只能通过神谕来知晓命运,但命运之所以为命运,就在于即使人事先知晓命运的安排,不管多聪明、多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命运,不可能摆脱命运的结局。
犹太教及其衍生的基督教,以及古希腊神话,给人的都是不连续的世界图景。人和更巨大、可以操控人的非现实力量,中间是断裂的。人只能观察、祈祷,却没有任何通道能够影响和改变。(https://www.chuimin.cn)
但这两个传统,后来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又借西方文化的扩张,成了世界上的主流。在这两个传统的笼罩下,不连续的世界观明显占了上风,以至于让人们遗忘了。若从历史的观点回溯,有很长一段时间,连续性的世界观其实才是人类信仰与想象中的多数。
商人抱持的也是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商的统治者宣称,而且显然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和死灵世界沟通,有特权可以在不同世界间穿梭来往。关于那看不见的世界,存在着看不见但可以伤害人们的力量,即使到今天,人们还是充满好奇和惧怕。我们其实仍然活在残存着暧昧疑惑的情境中。没事的时候,你不会相信算命,算命的跟你说冲煞,你可能嗤之以鼻。但三年后,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中诸事不顺,儿子顶撞、老公天天晚回、妈妈生病、爸爸离家出走……这时算命的说着和三年前一样的话,你的态度就不一样了,就开始倾向于接受了。
【注释】
[1]该说法来自张光直先生。根据杨照先生《经典里的中国》对庄子的解读,可以如此理解“连续性的世界观”和“不连续的世界观”:“连续性的世界观”意味着人和外在环境之间,没有一道明确的断裂区隔。世界万物跟我没有绝对的差别,这个可以变成那个,那个也可能变成这个。死亡不过是连续现象当中的一个变化阶段,因而当然没有理由假设活人和死人被隔绝开来。“不连续的世界观”把人和非人清清楚楚划分开来,认定人的领域和非人的领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人不会变成非人,非人也不可能变成人。人只能掌握,也就只应该关切人的领域,对于在此之外的非人领域,敬而远之,存而不论。抱持“不连续的世界观”的人,不相信鬼神会介入人事,不相信有渠道可以贯通交流人与鬼神,就算鬼神存在,也只存在于他们自己的那个领域中,那个领域和人的领域中间,有着不透明、不能穿越的坚实壁垒。
相关文章
换句话说,在《春秋》之前,在东周之前,历史都是依照“古史层累构成说”造出来的。“古史层累构成说”一度风靡全国,感染并说服了许多人。本书统一称之为“古史层累构成说”。......
2025-09-30
19世纪考古学崛起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是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谢里曼拥有惊人的语言天分,会讲18种语言。谢里曼还真走了不少地方。在谢里曼的坚持下,如此疯狂的想法竟然实现了,写下19世纪考古学最浪漫、最惊人的一页。谢里曼改写了考古学史,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带有浪漫幻想的优秀人才陆续投身考古学的行列。......
2025-09-30
构成强烈对比的是留在中国大陆的一群学者。还好他活得够久,经历了“文革”,后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的考古人员不够,后来各省就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文物队和考古队。丰富的考古新发现,让这样的解释架构越来越难应对。更麻烦的还有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还有,在各地考古遗址发现大量的城墙遗址,绝大部分是夯土墙基。这些考古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
2025-09-30
考古人类学系被戏称为“挖死人骨头”,说老实话,考古学家还真的很在意死人骨头。为什么要这样麻烦地进行二次葬?为什么选择这些东西陪葬?为什么放在这里?考古学很大一部分靠概率,靠运气。但考古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且不管怎么努力,甚至运气也够好,考古能发掘出来的东西,毕竟还是像一幅总共由3600片拼图碎片构成的大拼图,却只是东一个,西一个,给了360片,要我们去解答:这拼图上到底画了什么?......
2025-09-30
从甲骨文和古文献学资料中,我们看到有“劦田”[1]的名称,那应该是动用大批人力的集体农耕制度。这里有一个贵族,他是“王大令众人劦田”的劦田领导者,他控有劦田的农具,发给众人去耕作。这里先假定众人就是商朝的一般人民,由贵族管理、领导他们合作劦田。这些镰刀不是用在收成上的,而是拿来提供给众人,让他们协助进行“田”,让土地变成可耕种的田的工作,这叫作“劦田”。“勰田”指的是协力耕作。......
2025-09-30
让我们回溯到明朝中期,从15世纪的一场争论开始讲起。当时士人圈中,最激烈、最关键的一个争议,是理学上的“程朱、陆王之争”。理学是宋朝以降中国士人学问的核心。简单来说,“程朱”认为建立从宇宙到人生的整套学问,关键程序是“格物致知”;而“陆王”却主张,有意义的知识,其核心价值应该是“明心见性”。......
2025-09-30
先暂时放下经历过种种争议的文字和文献资料,以考古发现开始,检验目前找到的最古老的考古遗迹与出土对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从八千年前开始,有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我的老师张光直先生在过世前一直努力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进行黄河下游的考古发掘。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要尽量不受后来的看法和偏见干扰,才看得出真正的含义。......
2025-09-30
小屯殷墟发掘结果显示,商朝的国家组织已经很发达。正因为中国的传统没有一个到现在还能有说服力的说法,所以我们会从比较文明的角度,参考其他文明的例证来寻找答案。中国没有这样发达的商业行为和商业需求,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文明起源来解释中国,行不通。......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