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区域在不同时代,陆续打破了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代之以不连续的世界观。在这两个传统的笼罩下,不连续的世界观明显占了上风,以至于让人们遗忘了。商人抱持的也是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不连续的世界观”把人和非人清清楚楚划分开来,认定人的领域和非人的领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2023-08-28
再举一个例子。从甲骨文和古文献学资料中,我们看到有“劦田”[1]的名称,那应该是动用大批人力的集体农耕制度。在考古发掘上,安阳出土了一个工具坑,坑里挖出了440把石镰,即石制的镰刀。几乎每一把镰刀上面都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因而这显然不是一个镰刀工厂的遗址。
这显然也不是石镰废弃坑。因为在坑中和大批石镰一起出土的,还有青铜器和玉器等贵重物品。将所有条件考虑进去,这应该是商朝集体农作最清楚的证据。这里有一个贵族,他是“王大令众人劦田”的劦田领导者,他控有劦田的农具,发给众人去耕作。
那众人是谁呢?有不同的主张。早期大陆学者一贯认定众人就是奴隶,但依照现在的理解,似乎可以有更细致些的分辨,我们后面再仔细讨论。这里先假定众人就是商朝的一般人民,由贵族管理、领导他们合作劦田。
古文献告诉我们,周朝农作的主要方式有三田制,就是三块土地轮种。在农业初起时,人们凭经验发现,在一块田地上持续种植同样的作物,其产量会递减。必须停止种植,让土地休息。后来积累了更多经验,才发现可以用轮流种不同作物的方式,使得土地不用休耕。今年种麦子,明年可以种豆子,后年可以种蔬菜,种完蔬菜就又可以种麦子。这样三块田作为一组,可以一直有稳定的产出。
周朝的三田仍然停留在种一休二的较原始状态。一块土地长了一年麦子,就休耕两年,每三年才种一年,因此需要三块土地来轮流,才能确保所需的农业收成。这样的耕种方式较为粗犷原始,而且需要有较多的土地可供利用。
我们可以由三田制回推劦田的做法。一块土地休耕了两年之后,要重回农业生产,得费一番整理功夫。所以要找来众人一起砍割两年来长起的杂草。两年,有的都不只是草,可以生成杂树了。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四百多把镰刀放在一起。这些镰刀不是用在收成上的,而是拿来提供给众人,让他们协助进行“田”,让土地变成可耕种的田的工作,这叫作“劦田”。
劦田过程中,光靠人力、镰刀或许还不够,或许也用上了火,将砍下来的杂草杂树焚烧,让灰沉淀进土里成为养料。这些工作都不是以个别农家为单位进行的,在商朝已经有了高度组织化的做法。他们已经习惯并娴熟于运用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人参与的集体动员形式了。
【注释】
[1]劦田亦作“协田”“勰田”,出自《殷墟书契续编》卷二第二十八叶第五片:“王大令众人曰:勰田,其受年。”“勰田”指的是协力耕作。
有关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的文章
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区域在不同时代,陆续打破了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代之以不连续的世界观。在这两个传统的笼罩下,不连续的世界观明显占了上风,以至于让人们遗忘了。商人抱持的也是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不连续的世界观”把人和非人清清楚楚划分开来,认定人的领域和非人的领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2023-08-28
先暂时放下经历过种种争议的文字和文献资料,以考古发现开始,检验目前找到的最古老的考古遗迹与出土对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从八千年前开始,有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我的老师张光直先生在过世前一直努力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进行黄河下游的考古发掘。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要尽量不受后来的看法和偏见干扰,才看得出真正的含义。......
2023-08-28
构成强烈对比的是留在中国大陆的一群学者。还好他活得够久,经历了“文革”,后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的考古人员不够,后来各省就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文物队和考古队。丰富的考古新发现,让这样的解释架构越来越难应对。更麻烦的还有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还有,在各地考古遗址发现大量的城墙遗址,绝大部分是夯土墙基。这些考古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
2023-08-28
与《古史辨》大约同一时期,历史学界还有另外一波热闹讨论,那就是“社会史论战”。社会史论战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重读中国历史,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不过,它有更明确的认识基础和目标,那就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方法,重新给中国历史分期。社会史论战和《古史辨》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如果没有可信的史料,无法辩论社会史分期。......
2023-08-28
考古人类学系被戏称为“挖死人骨头”,说老实话,考古学家还真的很在意死人骨头。为什么要这样麻烦地进行二次葬?为什么选择这些东西陪葬?为什么放在这里?考古学很大一部分靠概率,靠运气。但考古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且不管怎么努力,甚至运气也够好,考古能发掘出来的东西,毕竟还是像一幅总共由3600片拼图碎片构成的大拼图,却只是东一个,西一个,给了360片,要我们去解答:这拼图上到底画了什么?......
2023-08-28
换句话说,在《春秋》之前,在东周之前,历史都是依照“古史层累构成说”造出来的。“古史层累构成说”一度风靡全国,感染并说服了许多人。本书统一称之为“古史层累构成说”。......
2023-08-28
让我们回溯到明朝中期,从15世纪的一场争论开始讲起。当时士人圈中,最激烈、最关键的一个争议,是理学上的“程朱、陆王之争”。理学是宋朝以降中国士人学问的核心。简单来说,“程朱”认为建立从宇宙到人生的整套学问,关键程序是“格物致知”;而“陆王”却主张,有意义的知识,其核心价值应该是“明心见性”。......
2023-08-28
19世纪考古学崛起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是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谢里曼拥有惊人的语言天分,会讲18种语言。谢里曼还真走了不少地方。在谢里曼的坚持下,如此疯狂的想法竟然实现了,写下19世纪考古学最浪漫、最惊人的一页。谢里曼改写了考古学史,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带有浪漫幻想的优秀人才陆续投身考古学的行列。......
2023-0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