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封建制的建立和扩展,周人绝对不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中完成对于那么大一片领域的治理。封建制进而在这个区域中建立了西周将近三百年的安稳,让周文化得以大幅发展。与封建制相关的几个元素,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固定下来成为社会的基础,后来更演变为中国文明中的核心性格。经由封建武装殖民,周人扩散到广大的区域去。靠这种方式,周人能够以小博大、以寡胜多,统治了没有如此坚实组织的其他地方和其他部族。......
2023-08-28
后世对于封建制最大的误会,在于假定在封建之初,周人已经稳固地占有了所分封的地域。这是从后世情况回推产生的误解,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的误解。
例如后来汉朝成立,要分封子弟功臣,一定是分给他们好不容易靠军事行动打下来的领土。把韩信封在齐,当然就意味着汉军已经攻占了齐地。然而周初最早有封建时,情况并不是这样。不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东征,周人都没有条件有效占领原本对商人效忠,认商人为共主的所有领土。应该倒过来看,正因为周人这时无法有效占领这么大的领土,才有了封建的需要。
周初的封建是指派任务,不是分配福利。康叔得到的,不是一个已经安定据有的地方叫作卫,所以他可以带着人到卫去运用权力,享受当地的生产税收。不!策命礼庄严甚至带点儿肃杀意味地派令康叔带着这些人,去将这个指定的地方占领下来,在这里建立一个新的周人据点,将之重新命名为卫,使卫成为效忠周人的地方。
康叔带去的人,原先各属于不同的姓族,各有不同的来源。现在他们必须齐心协力,才有办法在新的地方落地安居,开创新天新地。所以在原有用来辨识我群的姓之外,又给他们一个层级更高的氏。从此之后,这六族人都属卫氏,先要认同卫这个大团体,然后再确定在卫氏当中,他们各属于哪个姓族。
清朝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提到了一个历史现象——在春秋诸国中,他发现有二十个国名曾经迁移过。也就是说,同一个国名,在不同时间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地方。之后,陈盘先生进行了更全面、更彻底的普查,发现可以明确视为迁移过的,不只有顾栋高说的二十个,而是高达七十一个。[1]
陈盘不只罗列出这七十一个国名,还仔细地将这些国的迁移记录画在地图上。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春秋诸国的迁移,是有一定方向的。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从比较接近宗周或成周的核心地区,逐步往外移。
举几个有名的例子。鲁国,后世共识认定在今天的山东,但鲁最早的封地,离山东很远,在今天的河南。河南留有鲁山的地名,那就是鲁的原封地。又例如燕国,后世认定在河北,接近中原北界的地方,但那也不是原来的燕地。原来的燕在今天的河南郾城,郾和燕是相通的。
至于郑国,最早的封地在今天的陕西,比后来认定的地方要偏西得多。旧封地很靠近宗周,护卫宗周。大概到周穆王的时期,郑才改迁到河南,至今那个地方留下了地名的痕迹,就是河南新郑。新郑,与旧郑相对应。
这里显现了胙土的实质意义。不是把一块现成的土地交给你,不是派你去当市长,而是要你带着分派给你的人,去那里,负责将那个地方占领下来。
赐姓的这些族人,为什么必须团结在新的氏族中?因为他们要承担的任务是有危险的,要去新的地方,很可能受到那里原有居民的反抗,也有可能无法在那里成功地建立能够存活的生产与自卫环境。
【注释】
[1]此处内容见陈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52,1969年;《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考稿》,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59,1970年。
有关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的文章
没有封建制的建立和扩展,周人绝对不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中完成对于那么大一片领域的治理。封建制进而在这个区域中建立了西周将近三百年的安稳,让周文化得以大幅发展。与封建制相关的几个元素,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固定下来成为社会的基础,后来更演变为中国文明中的核心性格。经由封建武装殖民,周人扩散到广大的区域去。靠这种方式,周人能够以小博大、以寡胜多,统治了没有如此坚实组织的其他地方和其他部族。......
2023-08-28
与《古史辨》大约同一时期,历史学界还有另外一波热闹讨论,那就是“社会史论战”。社会史论战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重读中国历史,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不过,它有更明确的认识基础和目标,那就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方法,重新给中国历史分期。社会史论战和《古史辨》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如果没有可信的史料,无法辩论社会史分期。......
2023-08-28
先暂时放下经历过种种争议的文字和文献资料,以考古发现开始,检验目前找到的最古老的考古遗迹与出土对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从八千年前开始,有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我的老师张光直先生在过世前一直努力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进行黄河下游的考古发掘。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要尽量不受后来的看法和偏见干扰,才看得出真正的含义。......
2023-08-28
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区域在不同时代,陆续打破了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代之以不连续的世界观。在这两个传统的笼罩下,不连续的世界观明显占了上风,以至于让人们遗忘了。商人抱持的也是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不连续的世界观”把人和非人清清楚楚划分开来,认定人的领域和非人的领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2023-08-28
考古人类学系被戏称为“挖死人骨头”,说老实话,考古学家还真的很在意死人骨头。为什么要这样麻烦地进行二次葬?为什么选择这些东西陪葬?为什么放在这里?考古学很大一部分靠概率,靠运气。但考古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且不管怎么努力,甚至运气也够好,考古能发掘出来的东西,毕竟还是像一幅总共由3600片拼图碎片构成的大拼图,却只是东一个,西一个,给了360片,要我们去解答:这拼图上到底画了什么?......
2023-08-28
构成强烈对比的是留在中国大陆的一群学者。还好他活得够久,经历了“文革”,后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的考古人员不够,后来各省就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文物队和考古队。丰富的考古新发现,让这样的解释架构越来越难应对。更麻烦的还有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还有,在各地考古遗址发现大量的城墙遗址,绝大部分是夯土墙基。这些考古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
2023-08-28
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大家可能拥有的丰富底子,反而希望大家暂时忘记曾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学校学的中国历史背后有个假设,我们今天必须认真予以检讨。这个假设就是——将中国历史当作一个具备高度同构性[1]的民族文化历程。我们过去读的中国历史建立在“同构性假设”[2]的基础之上。唐太宗长什么样子?从皇帝制度的产生这个角度去看中国历史,我们才能真切明白秦始皇的重要性,以及秦汉作为历史转折点的意义。......
2023-08-28
古史学家徐旭生详细考查了古代的文献资料,对比所有古代地理学上与夏朝有关的资料,判断夏朝遗迹最有可能存在于河南西部。据传统文献记载,商汤灭了夏之后,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亳。夏文明依照原有的形式继续在发展,夏民族及其文化并没有灭亡。商人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叫作亳,以亳为中心行使共主权力。然而夏人并没有因商人获得共主地位而被消灭,他们在原来的地方继续其生活与文明。......
2023-0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