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封建始于周初,中国历史的起源

封建始于周初,中国历史的起源

【摘要】:后世对于封建制最大的误会,在于假定在封建之初,周人已经稳固地占有了所分封的地域。然而周初最早有封建时,情况并不是这样。不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东征,周人都没有条件有效占领原本对商人效忠,认商人为共主的所有领土。应该倒过来看,正因为周人这时无法有效占领这么大的领土,才有了封建的需要。周初的封建是指派任务,不是分配福利。鲁国,后世共识认定在今天的山东,但鲁最早的封地,离山东很远,在今天的河南。

后世对于封建制最大的误会,在于假定在封建之初,周人已经稳固地占有了所分封的地域。这是从后世情况回推产生的误解,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的误解。

例如后来汉朝成立,要分封子弟功臣,一定是分给他们好不容易靠军事行动打下来的领土。把韩信封在齐,当然就意味着汉军已经攻占了齐地。然而周初最早有封建时,情况并不是这样。不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东征,周人都没有条件有效占领原本对商人效忠,认商人为共主的所有领土。应该倒过来看,正因为周人这时无法有效占领这么大的领土,才有了封建的需要。

周初的封建是指派任务,不是分配福利。康叔得到的,不是一个已经安定据有的地方叫作卫,所以他可以带着人到卫去运用权力,享受当地的生产税收。不!策命礼庄严甚至带点儿肃杀意味地派令康叔带着这些人,去将这个指定的地方占领下来,在这里建立一个新的周人据点,将之重新命名为卫,使卫成为效忠周人的地方。

康叔带去的人,原先各属于不同的姓族,各有不同的来源。现在他们必须齐心协力,才有办法在新的地方落地安居,开创新天新地。所以在原有用来辨识我群的姓之外,又给他们一个层级更高的氏。从此之后,这六族人都属卫氏,先要认同卫这个大团体,然后再确定在卫氏当中,他们各属于哪个姓族。

清朝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提到了一个历史现象——在春秋诸国中,他发现有二十个国名曾经迁移过。也就是说,同一个国名,在不同时间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地方。之后,陈盘先生进行了更全面、更彻底的普查,发现可以明确视为迁移过的,不只有顾栋高说的二十个,而是高达七十一个。[1]

陈盘不只罗列出这七十一个国名,还仔细地将这些国的迁移记录画在地图上。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春秋诸国的迁移,是有一定方向的。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从比较接近宗周或成周的核心地区,逐步往外移。

举几个有名的例子。鲁国,后世共识认定在今天的山东,但鲁最早的封地,离山东很远,在今天的河南。河南留有鲁山的地名,那就是鲁的原封地。又例如燕国,后世认定在河北,接近中原北界的地方,但那也不是原来的燕地。原来的燕在今天的河南郾城,郾和燕是相通的。

至于郑国,最早的封地在今天的陕西,比后来认定的地方要偏西得多。旧封地很靠近宗周,护卫宗周。大概到周穆王的时期,郑才改迁到河南,至今那个地方留下了地名的痕迹,就是河南新郑。新郑,与旧郑相对应。

这里显现了胙土的实质意义。不是把一块现成的土地交给你,不是派你去当市长,而是要你带着分派给你的人,去那里,负责将那个地方占领下来。

赐姓的这些族人,为什么必须团结在新的氏族中?因为他们要承担的任务是有危险的,要去新的地方,很可能受到那里原有居民的反抗,也有可能无法在那里成功地建立能够存活的生产与自卫环境

【注释】

[1]此处内容见陈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52,1969年;《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考稿》,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59,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