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资本循环理论

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资本循环理论

【摘要】:哈维将资本的积累和增值过程分解为相对独立但彼此联系的三个循环[271]。图3.2 大卫·哈维的资本循环模型第一循环中产生的过度积累将导致资本向第二循环转移。在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研究中,资本循环理论的运用比较具体,集中在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下资本循环的分析部分。具体分析将以哈维的资本循环为指导思路,面向中国城市资本运行的实际特点,提炼出中国城市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本循环的构成与特点。

资本循环是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哈维理解资本主义体系下城市过程的一个重要框架。在该框架中纳入了城市空间,从而成为理解城市空间生产与资本运动关系的手段。在此框架中,城市过程是资本积累的空间表现[270]。哈维将资本的积累和增值过程分解为相对独立但彼此联系的三个循环(circuit)[271](图3.2)。第一循环是资本与商品在生产领域(制造业)中的流通,包括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以及工人为之提供劳动力并从中获得报酬的过程。由于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以及单个资本之间的竞争,在第一循环领域会产生资本的过度积累,即产生了相对于可利用机会而言过多的资本。这方面的过度积累表现在商品的过度生产、利润率的下降、闲置资本的存在以及剩余劳动或者说劳动剥削率的提高等几个方面。

图3.2 大卫·哈维的资本循环模型

第一循环中产生的过度积累将导致资本向第二循环转移。这一循环包括固定资本和消费基金。固定资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本和服务于生产的物质环境(physical framework)的固定资本。哈维主要讨论的是后者,又称之为服务于生产的建成环境。消费基金与此类似,可以分为直接参与消费过程的物品(如耐用品)和服务于消费的物质环境,如住房和道路,一般将后者称为服务于消费的建成环境。当然,两种建成环境是相互交织的,并形成了一个总体的物质景观(physical landscape),用于生产、流动、交换和消费。第二循环中的建成环境具有长期性和大规模等特点,单个资本难以应对。因此,资本市场和国家调节成为向其转换的重要条件。

第三循环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支出两个方面的投资。哈维主要关注的是后者,并进一步将其分为直接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教育医疗等投资和用于合作、整合或压制劳动力的意识形态和军队等领域的投资。这一领域的投资同样不是单个资本能够胜任的,因此资产阶级便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国家结构来运作,从而实现向第三循环的资本转移。

投向第二和第三循环的资本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利于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产生的是一种潜在的生产性。但资本的转移只是做到了一定的修复,即通过长期项目的投资推迟资本重新进入流通领域的时间,并不能消除过度积累,而且还会在第二循环和第三循环中以资产贬值的形式体现出这些领域中的过度积累。这进而又会导致一系列危机的发生,包括局部的和全球范围的。

在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研究中,资本循环理论的运用比较具体,集中在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下资本循环的分析部分。具体分析将以哈维的资本循环为指导思路,面向中国城市资本运行的实际特点,提炼出中国城市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本循环的构成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