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命题分析

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命题分析

【摘要】: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度主导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运行。因此,以单位为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以及未来趋势便构成了中国城市研究新需求的时代命题[90]。其相对于很多已有的关注中国城市转型的研究而言,具有长周期的特点。这样方能对这一阶段中国城市形成一个总体性的认知和理解。

西方城市为了应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城市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87],进而提出了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紧凑城市等理论[88-89]。对中国城市来说,不仅需要合理借鉴西方城市的理论成果,更需要从城市发展历史中汲取营养。因此,对中国城市研究的一个新需求就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再审视与反思。目的包括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做法与失败的教训,然后将其置于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化转型的语境中进行评价与考虑,明辨其中的有益因素,并探讨其相应的实践方式。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度主导了中国城市的发展运行。在转型期,单位制度逐渐解体,其影响总体上逐渐式微。但单位制度的影响及相应的现象一直延续存在,并表现出新的方式和形态。因此,以单位为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以及未来趋势便构成了中国城市研究新需求的时代命题[90]

整体而言,单位视角的中国城市研究具有“长周期”“跨学科”和“多维度”三个基本特点。长周期指研究的视野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下一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跨越计划经济时期、市场化转型期以及下一阶段展望的历史时段。其相对于很多已有的关注中国城市转型的研究而言,具有长周期的特点。跨学科指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起落与模式的转变进行多角度的考虑,具体内容包括制度体系、空间模式、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析以及居民心理响应等多个方面,涉及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等不同学科。这样方能对这一阶段中国城市形成一个总体性的认知和理解。多维度指对城市发展过程进行客观、多维度的评价与反思,是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延续和深化。多维度的评价包括经济成效、空间模式、社会发展、心理感知和环境效应等几个方面,以形成对发展过程客观、全面的评价,避免“一刀切”式的简单化处理和线性思维,从中更好地发掘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有益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