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杜光庭的心寂境忘修道方法

杜光庭的心寂境忘修道方法

【摘要】:杜光庭平生著述甚丰,其中大部分是在青城山完成的。杜光庭对“道”的理解,有“理” 、 “导” 、 “通”三层含义。他常以重玄学来强调心寂境忘,从而逐步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传统道教仙学的思想与修道实践。“心寂境忘”既是修道求道的途径与方法,也是修道的根本之要求。

9.杜光庭提出“心寂境忘”的修道方法

道德真经广圣义》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门领袖” ,字圣宾(一说宾圣) ,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说长安人) 。生于唐大中四年(850年) ,卒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 。咸通年间,因没有考取进士,上天台山修道,成为陶弘景的七传弟子。乾符年间,僖宗召见他,封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后随唐僖宗避难入蜀,奉诏到青城山致祭,在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他预感到大唐王朝末日将临,又看到道教日益衰微,便决定以青城山为中心重振道教。他辞去官职,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潜心研究道学。

杜光庭一生勤奋,学识渊博,居青城山长达四十八年,对各派道法及道教哲学理论、神仙信仰、思想源流、教史教规、教义经典、修道方法、斋醮法术等做过系统、全面的总结和研究,还对道教科仪及其音乐进行了规范整理,圆融各派成为一代宗师、唐末五代道教学术的集大成者。杜光庭平生著述甚丰,其中大部分是在青城山完成的。现在《道藏》中还保留了他的二十多种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依据唐玄宗注疏《道德经》的“圣义”而发挥自己见解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在这部书中,他对心与境关系的辩证诠释,为道教倡导修道即为修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光庭对“道”的理解,有“理” 、 “导” 、 “通”三层含义。 《道德真经广圣义》指出: “理者,理实虚无,以明善恶;导者,导执令忘,引凡入圣;通者,通生万物,变通无壅。 ”他用“二元论”的观点,来阐述“道”与“物”的关系。既指出“万物,道存则生,道去则死” ;又认为“万物自古而固存,岂待为之而后存哉?物自得其生育动作也” 。这就是说, “物”与“道”从来就处于并存的地位。(www.chuimin.cn)

杜光庭认为修道就是修心,道在人心之中,只有做到自然无欲,才能自然体道。他常以重玄学来强调心寂境忘,从而逐步建立起一种不同于传统道教仙学的思想与修道实践。在他的理论体系中,重玄学是一种心境体道、悟道的方法。心境的关系在往往取决于修心的功夫,“心随境散”证明了“境”对“心”有牵累的作用。心会随境而转,境邪则心邪,境正则心正。他对心与境关系的探讨,主要是在缜密精妙的重玄学的逻辑思辨中,关注现实中人们怎样通过“心寂境忘”——“寂”就是寂静, “忘”就是摒弃、忘却——来泯灭是非,齐一物我,超越生命的局限,以达到“玄道自至”——遣除了内在之心与外在之境种种束缚之后所达到的境界。

“心寂境忘”既是修道求道的途径与方法,也是修道的根本之要求。杜光庭用“遗其色声,忘其境智”来诠释“心斋” ;用“忘身” 、 “忘心”和“外忘万境,内息一心”来诠释“坐忘” ,将庄子的“坐忘”阐释为人应当既不为外境刺激所动,也不为内心物欲所牵,主张要“灭心忘外” ,保持淡泊虚无的心境;甚至以“心无其心”来发挥庄子的“无心”思想。这种“心无其心”主要是通过否定性思维方式“双遣”来实现的。

杜光庭修道理论的核心,是“摄有用之迹,归无为之本” 。他引导人们弃有归无,超凡入仙,可谓用心良苦。他还对《道德经》中“道”与“德”这对基本范畴,从七个方面作了详细辨析:一为本迹,二为理教,三为境智,四为人法,五为生成,六为有无,七为因果。上述七个方面,均有关道教教义,不仅系统地援引了道家学说,而且全面地发展了道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