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敦煌写本功德记辑释-李庭光斯一五二三,上博四〇

敦煌写本功德记辑释-李庭光斯一五二三,上博四〇

【摘要】:□□□〔一義〕大夫使持節沙州刺史□□□□□□□〔二〕李庭光莫高靈岩佛窟之碑并序〔三〕詳夫乾象上升,信廖廓而難惻〔四〕;坤儀下闢,實坱軋而無窮〔五〕。據馬德先生考證,此碑文撰寫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六九九到七四一年之間,上博四十號殘文十八行是《李庭光功德碑》抄本的一部分,兩部分正好可以相接,兩卷合并爲四十三行,行約二十五至三十三字不等,字迹工整。

□□□〔一義〕大夫使持節沙州刺史□□□□□□□〔二〕

李庭光莫高靈岩佛窟之碑并序〔三〕

詳夫乾象上升,信廖廓而難惻〔四〕;坤儀下闢,實坱軋而無窮〔五〕。至若寒暑之期,律吕推而必兆;盈縮之節,灰琯候而可知〔六〕。雖復周孔棲遑,删詩書而定禮樂;松喬變化,遊碧落而翔紫煙。道之爲物恍忽兮〔七〕,易之爲書廣大矣。猶昧於混成之域,未窮於太極之間。豈止夫大覺本無去無來,至真乃不生不滅。潛運慈悲之力,蜜開方便之門〔八〕。標報應之二刑〔九〕,韞權實之雙智。故能苞含萬象,影現四生;名稱昭宣,分沙紀之猶略。廣長等覆,盡畢虚而未該;廓十地之效幾,覃四天之正朔。三千大千之境,祥吐月毫;中葉小葉之林,瑞浮花足。混三歸於一性,演百福於千光。拯庶類於愛河,拔群迷於火宅。惟神也散無明而分大夜,惟妙也觸法雨而躋下土。功成業樹,甄八會之名言。假迹真儀,圖四千之靈塔。雕金鏤玉,化迦維之不朽。分素涂丹〔一〇〕,呈現相於無限,感應之功誠遠,弘濟之力實深。巍巍乎,難可信而言者也。我國家締曾構於軒上〔一一〕,燭遐祥樞電。撫龍圖以臨萬寓,握鳳篆而馭四方。化洽無垠,恩潭有截。澤霑行葦,仁及昆蟲。處域中之一太,崇方外之三寶。不動之教,潛泊六幽。無爲之風,光被八表。豈止四三皇之貞觀,六五帝於至道而已矣。通義大夫使持節沙州諸軍事沙州刺史兼豆廬軍使上柱國隴西李府衙君,帝顓頊之貴胄,凉武昭王之茂族。各繇稽古陳蕃以贊康哉。柱史無爲,説經而論道德。將軍授略,崇勛傳累代之名。我公傑時,餘慶列宗盟之序。公生自□□之室,長於喬梓之門,膺五百以稱賢,符九三而表德。志高雲月,氣列風霜。奉國忠貞,安邊效節。遂得名參列岳,任委專城。爲五等之諸侯,作九班之牧伯。至若致政調人之術,移風易俗之規。征勸并施,德刑兼設。莫不□□有□,□□同宜。示以威恩,濟以寬猛。閭左霑其春露,豪右肅其秋霜。賤絲竹以非娱,貴名教而爲樂。由是奸回斂迹,囹圄空虚。草偃葉而從風,葵傾心而向日。火沉官燭,獨邁於巴祗;水酌貪水,有逾於吴隱。惠化光於五袴,盛德聞於兩岐。灾蝗遠過於郊坰,喧鵲绝聖於里闬〔一二〕。停車决訟,驗朱博之高名;去職桂林,表胡威於清素。尤所謂立功立德,遺直遺愛者矣。加以翹誠慧覺,鶩想净因。思十號之玄宗,識三歸之正路。以榮姿茂實,爲無常之所吞;晟績鴻名,何有侍而〔之〕應住〔一三〕。於是俗家心事,厭囂滓之恒情;物外煙霞,踐伊蘭之勝域。知僞誠朽閣之妙典,體兔角龜毛之大義。渾真俗忘是非,一筌蹄齊得喪。每日每月,造尊像而靡窮;或印或模計俱胝而不極。龍興、大雲之寺,齋堂、梵宇之中,布千佛而咸周,禮六時而莫怠。又以班條務隙,洗沐余閑,戮力於三乘,息心於萬事。率諸僚屬,結駟連鑣,或遊鸚鵡之林,時拜芙蓉之塔。因届於莫高,赴靈岩之伽藍,申虔謁也。公謂諸官曰:萬里勝邑,地帶鳴沙、三峗,遠邊境鄰昌海,爲東井之巨防,作西般之咽喉;然此山峒,功德無量。與公等敬造一窟,垂裕千齡。締良緣於□□□□。□□□於無間之地。匪直見前後采,争(下文缺)

【题解】

本卷編號斯一五二三,僅存碑文的前半部分,無撰寫人署名及撰寫題記,今敦煌莫高窟并没有保存下來相應的碑。據馬德先生考證,此碑文撰寫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六九九到七四一年之間,上博四十號殘文十八行是《李庭光功德碑》抄本的一部分,兩部分正好可以相接,兩卷合并爲四十三行,行約二十五至三十三字不等,字迹工整。

【校記】

〔一〕據前後文義當補『大唐通』。

〔二〕據序文記載李庭光結銜,此處所殘文字應爲『兼豆廬軍使上柱國』。

〔三〕莫高靈岩佛窟,即莫高窟。

〔四〕廖,當作寥;惻,當作測。

〔五〕坱軋,漫無邊際貌。

〔六〕琯,當作管。

〔七〕忽,當作惚。

〔八〕蜜,當作密。

〔九〕刑,當作形。

〔一〇〕素,當作塑。

〔一一〕曾,當作層。

〔一二〕闬,當作閻。

〔一三〕之,當作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