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敦煌写本法律释义及功德记辑

敦煌写本法律释义及功德记辑

【摘要】:惟忠孝而兩全,兼文武而雙美者,其唯鉅鹿法律和尚歟。和尚俗姓索,香號義辯。亡兄,前任沙州防城使,諱清寧。原卷編號爲伯二〇二一,經卷正面爲粟特文一篇,本篇功德記抄寫於經卷背面。此文爲索法律功德記的殘文,與斯五三〇《大唐沙洲釋門索法律義辯和尚修功德記碑》及伯四六四〇《索法律窟銘》爲同篇碑文的不同抄本。〔八〕據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皋』前脱一字,應補『東』。〔一四〕懷柔,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皆作懷橘。

(前缺)誘迪,降法能寂之應西旋,騰蘭之風東扇。故使(邪)山□□〔一〕,□□□光〔二〕。人天莫不歸依,率土皆知戒定。則玉塞敦煌,鎮神沙而白净。三危黑秀,刺石壁而泉飛。一帶長河,沉驚波而派潤。(渥)窪小海〔三〕,獻天驥之龍媒。瑞草秀七净之蓮臺,慶云呈五色之佳氣。人馴儉約,風俗儒流;性惡工商,好生去煞;耽修十善,篤信三乘〔四〕。惟忠孝而兩全,兼文武而雙美者,其唯鉅鹿法律和尚歟。和尚俗姓索,香號義辯。其先商王帝甲之後,封子丹於(京)索間〔五〕,因而氏焉。遠祖前漢太中大夫撫,直諫飛龍,既犯逆鱗之勢,趙周下獄,撫恐被誅,以元鼎六年,自鉅鹿南和徙居於流沙,子孫因家焉,遂爲敦煌人也。皇祖,右金吾衛會州黄石府折冲都尉,諱奉珍。屬天寶之末,逆胡内侵,吐蕃乘危,敢犯邊境。旋洎大曆,以漸猖狂;積日相持,連營不散。公誓雄心而御捍,鐵石之志不移。全孤壘於三危,解重圍於百戰。策功茂實,賜信牒而光榮;好爵自靡〔六〕,上帝聞其雅譽。皇考頓悟大乘賢者諱定國,英旄隽彦〔七〕,早慕幽貞。悟世榮之非堅,了浮生而走電。耕田鑿井,業南畝而投簪。鼓腹逍遥,力(東)皋而守分〔八〕。詎謂白駒落西山之隙,青龍浩東注之波。懸蛇之疾俄侵,風樹之悲窀及〔九〕。山莊林野,無復經行之踪。淡水親交,永阻平生之會。春秋五十有六,以元和七年歲次甲辰三月十八日終於釋教坊之私第〔一〇〕,以其月廿五日葬(於)洪潤鄉圓佛圖渠東老師烽南原之禮也〔一一〕。亡兄,前任沙州防城使,諱清寧。高貞直節〔一二〕,毓著功名。權職蕃時,升榮曩日。克勤忠列〔一三〕,管轄有方。警候風煙,嚴更威宿。故得邊方晏晏,郛郭懨懨;玉塞旁連,人稱緩帶。何圖哺西萱草,巨豁淪悲;異畝嘉禾,傷岐碎穗;美角先折,今夜即亡,春秋六十有三矣。故弟清政,禮樂名家,温恭素質;一城領袖,六郡提綱。鏘鏘契君子之儀,濟濟有江泉之譽。共被之慈播美,同餐之惠馳芳。在原之德未申,陟崗之望俄軫。對其桃李,悲手足之長辭。念懷柔之年〔一四〕,(後缺)。

【题解】

原卷編號爲伯二〇二一,經卷正面爲粟特文一篇,本篇功德記抄寫於經卷背面。此文爲索法律功德記的殘文,與斯五三〇《大唐沙洲釋門索法律義辯和尚修功德記碑》及伯四六四〇《索法律窟銘》爲同篇碑文的不同抄本。此篇功德記殘文約八百字左右,共三十一行,每行約十三至三十三字不等,部分字迹模糊難辨。

【校記】

〔一〕據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山』前脱一字,當補爲『邪』;『山』後兩字爲『匿曜』。

〔二〕所殘文據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應作『佛日舒』。

〔三〕據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窪』前脱一字,當補『渥』。渥窪,水名。在今甘肅省敦煌市陽關鎮,傳説産神馬之處。

〔四〕三乘,佛教用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及大乘(菩薩乘);亦泛指佛法

〔五〕據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索』字前脱一字,應補一個『京』字。

〔六〕靡,當作縻。

〔七〕隽,當作鎸。

〔八〕據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皋』前脱一字,應補『東』。

〔九〕窀及,當作窀夕,逝世的意思。宋王安石《皇兄承簡追封安定郡王制》:『不幸至於窀夕,用震悼於朕心。』

〔一〇〕按元和七年歲次壬辰,甲辰乃壬辰之誤。

〔一一〕據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洪』前脱一字,應補『於』字。

〔一二〕高貞直節,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皆作高情直節。

〔一三〕列,當作烈。

〔一四〕懷柔,斯五三〇和伯四六四〇皆作懷橘。懷橘,典故名,典出《三國志·吴志·陸績傳》,後以懷橘表示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