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在创作时本无标题,也无“第一”的序数词,就称“钢琴协奏曲”,在音乐会筹办过程中,主办人为便于听众欣赏这部作品,建议作曲家加一标题,作者根据音乐情绪而取名《春之采》。这部作品体现了杜鸣心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着力于不同性格、不同曲式功能的音乐主题的塑造。......
2023-11-03
此曲作于1988年秋。同年10月28日在香港“杜鸣心作品音乐会”上首演,由香港管弦乐团演奏,施明汉指挥。
这部以“长城”为标题的交响曲,分别以“形”“情”“神”“魂”为四个乐章的音乐内涵,从描绘长城“环宇称雄”的英姿着笔,追溯它“万古沧桑”的历史,刻画它“一锁群山”的神貌,热情讴歌它“再振英风”的精神。透过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歌颂,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一开始,徐缓的前奏便把人们带入深沉、凝重的意境中。豁然开阔的主部主题不仅是第一乐章展开的核心,也是整部交响乐最重要的音乐材料:这是一个器乐化的主题,以连续的四、五度和八度大跳音程为主,音调具有展开性,音线的走向呈连续的W字形,棱角分明。这与杜鸣心往昔那种抛物线形的歌唱性主题显然有许多不同。它的内部没有明显的句读划分,而是一气呵成,绵延不断,仿佛是沿着长城蜿蜒的踪迹行进。果断而短促的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在活跃中蕴含着坚实的力量。两个形象不同的主题在展开部交织、变形,以对比展开造成音乐的高潮。气势开阔的主部主题在音乐高潮中再现,它依然那么悠长,那么宽广,使长城的雄姿更显巍峨、壮阔。音乐结束在静穆的气氛中,令人遐想联翩。
第二乐章,以情动人的歌唱性慢板,复三部曲式。具有戏剧性的简短引子将人们带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独奏小提琴柔美地奏出《长城谣》(刘雪庵曲)的曲调。(见例1)
例1
这首产生于1937年的歌曲,曾伴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早已家喻户晓。这悠长哀婉的旋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万里长城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与凝聚力。《长城谣》共16小节,是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二部结构,其内部即含有对比因素。(见例2)
例2作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小对比段,又将这一对比因素做了同主音(♭E)不同调式(♭E 宫-♭E羽)的转换,由大提琴奏出,更拓宽了主题音乐的内涵。
第二部分在#C羽调式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见例3)(www.chuimin.cn)
例3
这是《长城谣》悲怆情调的引申,它发展了主题原本蕴含的那缕哀伤的愁思,加重了主题的悲剧色彩。第三部分完整再现第一主题,弦乐群替代了独奏小提琴,清亮的长笛奏出对比乐句,深化了主题的意境。结尾用逐渐淡化的配器掩去人们对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的追思。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节拍的贯穿,体现了谐谑曲的体裁风格。本乐章用回旋曲式写成。锯齿形大跳的第一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基本形态一脉相承,充满乐观的情趣。(见例4)
例4
第二主题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它插在第一主题之间,起到调剂、对比的作用。
《长城谣》作为第二插部出乎意料地响起,由于速度、节拍调性(G宫)、织体、音色等的变化,一改前一乐章压抑的情绪,变得优美、欢畅。乐队的全奏,使音乐闪现出光辉,令人感到分外亲切。回旋曲主题第三次进入,音乐结束在活泼欢快的气氛中。末乐章浑厚深沉的引子和第一主题的核心音乐材料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音调相一致,首尾呼应。绵延起伏的线条描绘了万里长城在茫茫的空间延伸,虽历经沧桑,却雄姿英发。第二主题同音反复的歌舞音调给音乐带来新的活力,跳动的音符迸发出奋进的力量。乐曲在高潮处加入劳动号子的音调,它们彼此呼应、相互召唤,汇成滚滚热流。中国锣鼓的“单打”亮相,突出了民族文化的乡土色彩,并引来第一主题的再现,在乐队全奏的辉煌音响中,表现出长城的伟大形象和永存于世的不朽精神。
有关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卷)作品评介汇编的文章
此曲在创作时本无标题,也无“第一”的序数词,就称“钢琴协奏曲”,在音乐会筹办过程中,主办人为便于听众欣赏这部作品,建议作曲家加一标题,作者根据音乐情绪而取名《春之采》。这部作品体现了杜鸣心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着力于不同性格、不同曲式功能的音乐主题的塑造。......
2023-11-03
《飘红玉》是杜鸣心为四件民乐器——二胡、扬琴、琵琶和古筝写的一首室内乐。作曲家有感于一首元曲《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薛昂夫),曲中有词曰:“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乐曲宏观上有中国板式的框架,慢板—稍快—快板,总体是一个由慢到快的布局,乐曲的快板也是乐曲的高潮所在。首演的演奏家是于红梅、刘月宁、杨静和薛玮卿,并收入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名为《卿梅静月》的CD中。......
2023-11-03
《染》是2001年为笛(箫)、二胡、琵琶、人声而作,应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委约,于2002年2月5日在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染》上演日记:2002年2月5日法国巴黎梅西安音乐厅(首演)2002年12月25日首届“风华雅韵”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新作品年度音乐会2003年12月27日“TMSK刘天华奖2003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颁奖晚会2005年5月24日北京现代音乐节2005新锐作品音乐会(李 睿)......
2023-11-03
《B 大调钢琴协奏曲》,由丁善德创作于1984年,作品编号为第23号。丁善德于1984年6月着手写《钢协》钢琴部分,次年2月起,为《钢协》配器,3月完成,5月18日,在第十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李名强担任钢琴独奏,上海交响乐团协奏,陈燮阳指挥。《钢协》配器简明而富有效果。作为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之于《钢协》的个性化配器,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因此,《钢协》可谓是钢琴技术展示库。......
2023-11-03
全曲长约19分钟,分为四个段落,标题分别是:《寂》、《情》《激》、《泣》。在第四部分《泣》中,马林巴小心地演奏由“哭泣的主题”演变而来的半音下行式的“背景”,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性较强的主题,作曲家称这一段为“无声的、内心的哭泣”。......
2023-11-03
王西麟于1999年4月完成了《第四交响曲》,在2000年和2001年又经过两次修改。第四部分就像一部交响曲的最终乐章,以前的各种主题在铜管独奏的音响中重现。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解答了一个非欧洲血统,但用西方音乐语言创作的作曲家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利用一种借来的音乐语言结构创作音乐的同时又不失种族和文化的个性。......
2023-11-03
程大兆《第二交响曲》创作于1989年,是作曲家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作品。《第二交响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三乐章则是第一、第二乐章主题的重现和新结合。在整部作品中,作者运用自由无调性以及音程集合的手法将第一、第二主题在不同的乐章做了不同的变奏和发展。弦乐队低音的齐奏把音乐引入第二部分,同时,低音的线型主题与铜管的节奏式的和弦相结合,使得动静相得益彰,并将音乐推向高点。......
2023-11-03
《两乐章交响曲》创作于1986年,该作品具有20世纪先锋派的现代作曲技法风格,受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影响,其和声结构、配器织体、构思理念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哲理性和开放性,是一部高度抽象的先锋主义和泛调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的作品。《两乐章交响曲》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乐章,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三个乐章的结构。......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