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杜鸣心《长城交响曲》当代中国器乐创作评介

杜鸣心《长城交响曲》当代中国器乐创作评介

【摘要】:独奏小提琴柔美地奏出《长城谣》的曲调。《长城谣》共16小节,是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二部结构,其内部即含有对比因素。(见例3)例3这是《长城谣》悲怆情调的引申,它发展了主题原本蕴含的那缕哀伤的愁思,加重了主题的悲剧色彩。《长城谣》作为第二插部出乎意料地响起,由于速度、节拍调性(G宫)、织体、音色等的变化,一改前一乐章压抑的情绪,变得优美、欢畅。

此曲作于1988年秋。同年10月28日在香港“杜鸣心作品音乐会”上首演,由香港管弦乐团演奏,施明汉指挥。

这部以“长城”为标题的交响曲,分别以“形”“情”“神”“魂”为四个乐章的音乐内涵,从描绘长城“环宇称雄”的英姿着笔,追溯它“万古沧桑”的历史,刻画它“一锁群山”的神貌,热情讴歌它“再振英风”的精神。透过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歌颂,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一开始,徐缓的前奏便把人们带入深沉、凝重的意境中。豁然开阔的主部主题不仅是第一乐章展开的核心,也是整部交响乐最重要的音乐材料:这是一个器乐化的主题,以连续的四、五度和八度大跳音程为主,音调具有展开性,音线的走向呈连续的W字形,棱角分明。这与杜鸣心往昔那种抛物线形的歌唱性主题显然有许多不同。它的内部没有明显的句读划分,而是一气呵成,绵延不断,仿佛是沿着长城蜿蜒的踪迹行进。果断而短促的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在活跃中蕴含着坚实的力量。两个形象不同的主题在展开部交织、变形,以对比展开造成音乐的高潮。气势开阔的主部主题在音乐高潮中再现,它依然那么悠长,那么宽广,使长城的雄姿更显巍峨、壮阔。音乐结束在静穆的气氛中,令人遐想联翩。

第二乐章,以情动人的歌唱性慢板,复三部曲式。具有戏剧性的简短引子将人们带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独奏小提琴柔美地奏出《长城谣》(刘雪庵曲)的曲调。(见例1)

例1

这首产生于1937年的歌曲,曾伴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早已家喻户晓。这悠长哀婉的旋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万里长城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与凝聚力。《长城谣》共16小节,是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二部结构,其内部即含有对比因素。(见例2)

例2作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小对比段,又将这一对比因素做了同主音(E)不同调式(E 宫-E羽)的转换,由大提琴奏出,更拓宽了主题音乐的内涵。

第二部分在#C羽调式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见例3)(www.chuimin.cn)

例3

这是《长城谣》悲怆情调的引申,它发展了主题原本蕴含的那缕哀伤的愁思,加重了主题的悲剧色彩。第三部分完整再现第一主题,弦乐群替代了独奏小提琴,清亮的长笛奏出对比乐句,深化了主题的意境。结尾用逐渐淡化的配器掩去人们对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的追思。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节拍的贯穿,体现了谐谑曲的体裁风格。本乐章用回旋曲式写成。锯齿形大跳的第一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基本形态一脉相承,充满乐观的情趣。(见例4)

例4

第二主题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它插在第一主题之间,起到调剂、对比的作用。

《长城谣》作为第二插部出乎意料地响起,由于速度、节拍调性(G宫)、织体、音色等的变化,一改前一乐章压抑的情绪,变得优美、欢畅。乐队的全奏,使音乐闪现出光辉,令人感到分外亲切。回旋曲主题第三次进入,音乐结束在活泼欢快的气氛中。末乐章浑厚深沉的引子和第一主题的核心音乐材料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音调相一致,首尾呼应。绵延起伏的线条描绘了万里长城在茫茫的空间延伸,虽历经沧桑,却雄姿英发。第二主题同音反复的歌舞音调给音乐带来新的活力,跳动的音符迸发出奋进的力量。乐曲在高潮处加入劳动号子的音调,它们彼此呼应、相互召唤,汇成滚滚热流。中国锣鼓的“单打”亮相,突出了民族文化的乡土色彩,并引来第一主题的再现,在乐队全奏的辉煌音响中,表现出长城的伟大形象和永存于世的不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