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养性的重要性:修心与孔子的养性方法

养性的重要性:修心与孔子的养性方法

【摘要】:修养的第二个内容是养性。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确性为何物。所以朱熹,还有程颢程颐,认为心就是性,二者是一个东西。明确了这一点,如何养性就清楚了,那就是强化仁义礼智等理性准则,因为良心是由这一系列准则构成的,这些准则同时又被视为天理,所谓天理良心。既然本性与良心同一,那么修心的诀窍对养性也同样适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做法也是一种养性,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修养的第二个内容是养性。

孟子曾以临淄城外的牛山为例讲人的本性是需要养护的。牛山本是绿山,人们不爱护它,乱砍滥伐,还在上面放牧牛羊,结果绿山变成秃山。人也一样,原本不错的人,却随意对待自己的心思,任其乱跑,结果好青年变成了坏小子。“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告子上》)这说明,只要给予养护,没有什么东西长不好;一旦疏于养护,没有什么东西不衰亡。

那么如何养性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确性为何物。

在孟子那里,对本性的认识是由对心的求索带出来的,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追究心到了头,就见着了性了。心的尽头是什么呢?是良心。所以朱熹,还有程颢程颐,认为心就是性,二者是一个东西。说得具体一些,这个东西从动态角度看,是心;从静态角度看,是性。上面说过,心分为良心与心思两个部分,良心是心的根本,与生俱来,属于天命,岿然不动,是心中不变之物。这样看,性也就是良心。所以儒家学者常常把心与性并提,统称心性。

明确了这一点,如何养性就清楚了,那就是强化仁义礼智等理性准则,因为良心是由这一系列准则构成的,这些准则同时又被视为天理,所谓天理良心。

既然本性与良心同一,那么修心的诀窍对养性也同样适用。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所以相同中又有不同。最大的区别表现为,修心重在扩张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是非心这 “四端”,养性则重在对四端所发展出来的仁、义、礼、智进行不懈的坚守。(www.chuimin.cn)

东晋安帝时,尚书殷仲文因为朝廷音乐设施不够完备,报告执掌朝政的侍中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建议置办全套音乐设施。刘裕的答复是:现在没有时间做这件事,况且我也不了解它。殷仲文说:如果你喜欢它,那就自然了解了。刘裕说:正因为了解了就会喜爱它,所以我才不去学习它。(《资治通鉴》卷114)刘裕苦出身,对感官享受一直怀抱警惕,始终以简朴为荣,即便后来做了皇帝,也时常忆苦,并以此教育后代。他知道欲望的利害,覆水难收,所以索性关牢闸门,不放它出来。刘裕的态度就是坚守的一种方式。

说得通俗些,坚守仁义礼智其实就是守规矩,时时处处以规矩来要求自己,是养性的正途。

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瞄准靶心,这个道理对学人也一样,也要设定目标。大工匠教人手艺一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人亦如此,也必须遵守规矩。孟子告诉人们:“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离娄下》)只要你这样走下去,就会明白道理,明白了道理就知道坚守的重要性,而对道理的坚守又会使你进一步理解它,深入掌握了道理就可以做到左右逢源。朱熹注释道:“原,本也,水之来处也。”(《孟子集注》卷八)左右逢源就是立于良知这个根本,以不变应万变。这样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你的本性都可以保持不变。

万章与老师讨论问题,孟子告诉他一件事,说:鲁国有一项习俗,就是祭祀要用奇珍异兽,结果造成了对稀缺猎物的争抢,孔子当时正做着官,也参加了进去。万章不解,问:孔子出来做官不是为了推行仁义吗,怎么也跑去干这种不仁不义之事呢?孟子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他是从制度入手,运用政令改革祭祀,这样人们就不必以牺牲猎物为祭品了。万章还是觉得不彻底,问:面对如此恶劣世情,孔子干吗不辞官而去,以表示自己的态度?孟子答:总要试一试嘛。通过试探,孔子发现自己的主张可行,然而君主或者执政大夫却不支持,这时候孔子才离去。(《万章下》)孔子的做法是左右逢源的注脚,这里有灵活,但目的是为道义服务,坚持道义才是第一位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做法也是一种养性,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