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受益一生的职场情商课程

受益一生的职场情商课程

【摘要】:第三章职场办公情商课成功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坚定而远大的人生目标。那些无舵船一辈子航行达到的距离,他们只要两三年就能达到。两个人在做同样的工作,一个有目标,有自己的计划;一个无目标,无计划,这就是造成两人成就不同、命运迥异的根本原因。两人落座以后,方丈素闻苏东坡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于是借这个绝好的机会请他为庙里题字。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

第三章 职场办公情商课

成功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坚定而远大的人生目标。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并因此而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海伦·凯勒专注于学习,因此尽管她又聋又哑,且双目失明,但她还是实现了她的目标;福烈兹专心于生产利润低微的小酵母饼,结果这种酵母饼畅销全球。

有目标,才能取得成功

勤奋工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如果这个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今天干一行明天换一行,那么,即便他再聪明勤奋,最终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目标是人们对于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决心。没有目标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他们只会徘徊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甚至完全迷失自我。

曾有人巧妙地把人比喻为一条船。在人生海洋中,大约有95%的人就像是无舵船。他们总是漫无目的地漂泊,面对风浪海潮的起伏变化,他们束手无策,只有听其摆布,任其漂流,结果他们要么撞岩,要么触礁,最后以沉没而告终。

还有约5%的人,他们有方向、目标,又研究了最佳航线,同时学习了航海技巧。这些船从此岸到彼岸,从此港到彼港,都在有计划地行进着。那些无舵船一辈子航行达到的距离,他们只要两三年就能达到。他们像现实中的船长一样,既熟知下一个停泊或通过的港口,也深知航船的目的地,即使航行的目的地暂不明确(譬如探险航行),但他们也能清楚地知道目标的特性、目的地应有什么和现在航行在什么水域。如果出现狂风巨浪,或者遇到其他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他们也不会慌张,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把应做的和能做的都做到,那么抵达目的地就是确定无疑的事。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他都要去山后很远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而其他小和尚则被派往山前的市镇购物,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但是还没有他回来得早。

有一天,方丈问这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几个小和尚说:“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方丈又问那个小和尚:“山后的市镇那么远,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因为肩上的东西重,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方丈听后哈哈大笑,说:“只有目标才能催人奋进啊!”

这个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玄奘法师。在西去取经的途中,虽艰险重重,但他心中的目标从没有动摇过,直到最后获得成功。

人生需要仔细规划。没有仔细规划的习惯,只能使自己每天过粗糙的生活。成大事者的习惯之一是善于在自己的人生规划图上精打细算!

曾经有两名瓦工,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搭建一堵墙。一名行路人走过,问他们:“你们在于什么?”

“我们在砌砖。”一个人答道。

“我们在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他的同伴回答。

后来,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砌砖的瓦工砌了一生的砖,而他的同伴则成了一位颇具实力的建筑师,承建了许多美丽的剧院。

为什么同是瓦工,他们的成就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其实,我们从他们两人不同的回答中,已经可以看到他们之间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把工作仅仅当成工作而已,后者则把工作当做一种创造,他有着自己的计划;前者只知道把一块块砖砌到墙上去,别的一概不闻不问,后者不仅是在把砖砌到墙上去,而且他的目的很明确——要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

两个人在做同样的工作,一个有目标,有自己的计划;一个无目标,无计划,这就是造成两人成就不同、命运迥异的根本原因。

有一位哲人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种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就是事业目标策划的过程。目标不但使我们的行动有依据,人生有意义,还能激励我们的斗志,开发我们的潜能。

成功的方法就是:站对自己的位置,制定一个远大目标,然后再根据情况制定分期目标,一步步走好每一段路,一步步向远大目标迈进。

成功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坚定而远大的人生目标。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并因此而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海伦·凯勒专注于学习,因此,尽管她又聋又哑,且双目失明,但她还是实现了她的目标;福烈兹专心于生产利润低微的小酵母饼,结果这种酵母饼畅销全球。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又哪来的前进动力呢?又凭什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去取得成功呢?

不要小看任何人

每个人都是一条蛰伏的龙,需要的只是等待属于他的时机。不要小看任何人,也许某天你眼中落魄潦倒的人,摇身一变便会青云直上。所以,以平等的心待人才是硬道理。

我们来看下面一则小故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平生喜欢访僧问禅,有一次他脱掉官服,换上便衣到某座寺庙中去游玩拜会。

方丈看到来人貌不出众,穿戴寻常,于是坐在自己位子上没有动,只是懒洋洋地抬手让小和尚给苏东坡看座,淡淡地打了个招呼“坐,荼。”

苏东坡看到方丈如此怠慢自己,就有些不高兴,便想戏弄一下这个以衣冠取人的僧人,于是吩咐站在一边的小和尚:“取善簿来。”意思是要布施一些香火钱。

善簿取来以后,苏东坡当着方丈的面提笔写道:香火钱100两。方丈在旁边伸着脖子看到,心中一喜,热情地站了起来:“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

苏东坡一笑,又在善簿上落款:东坡居士苏轼。那方丈一看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寻常的人居然是名闻天下的大学士苏轼,急忙向他深施一礼,满脸堆笑着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快快,上好荼。”

两人落座以后,方丈素闻苏东坡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于是借这个绝好的机会请他为庙里题字。苏东坡爽快地答应了,信笔在备好的纸上写下了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荼,上荼,上好荼。

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大家都会感叹苏轼的智慧,取笑老方丈的势利,觉得老方丈势利眼,没眼光,以貌取人,最终被苏东坡戏弄一番也是应得的。

与之相反的则是以诚待人,从不以对方地位高低来区别对待他人。三国时的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为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前来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点粮。于是周瑜带人去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来直去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根本不在意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他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鲁肃亲自带周瑜去察看粮仓,这时鲁肃家存有两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也不用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给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

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没忘记鲁肃的恩德,便将鲁肃推荐给孙权,使鲁肃也得到了干大事业的机会。在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大都督一职,掌管东吴军政大权。

假如鲁肃也像老方丈一样势利看人,看不起周瑜,不借给周瑜粮食,结果会怎样?肯定是继续做他的豪强地主,纵然一个小小的县令无法对他这种豪强地主有任何不利,尤其是在闹饥荒的时候,但是,假如他真的这样做了,也许他一辈子也就只能窝在那个小县城当个土地主了。

诚然,人生在世,交流众多,不可能所有人都一律对待,就是朋友也会分个三六九等,何况又是不认识的人呢!但是人生是多变的,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怎么知道对方不会飞上枝头成风凰呢?所以,讲实际没有错,但是待人不要势利。要想多交朋友,做事更容易成功,用平常心待人才是真理。

别让面子挤了路子

人人都爱面子,尤其是中国人。很多时候,我们碍于情面,不得不去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面子很重要吗?面子很重要!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还是您有面子啊,一到事就成了。”

“您太给面子了!”……有了面子,办事也就简单得多了。

面子也不是万能的,当我们遇到一些必须放下面子、放下身段的事情时,是应放弃还是该继续?

韩信忍胯下之辱,就是放下一时面子的典型事例。假如当时他不能放下脸面而拔剑杀了那个流氓,那他最终的后果必然是亡命天涯,东躲西藏,从而对他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他是成就了一番事业,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卖凉皮卖出了成就,成了闻名一时的成功人士。

原来,他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感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凉皮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理解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凉皮,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同学不知多了多少倍。

放下身段,路会越走越宽。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凉皮或许也会成就大事,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段,还是很令人佩服的。你不必学他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确实也应有像他那样的勇气。放下身段,就是要在特定的情况下以屈求伸,这是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具备的精神。

人的面子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便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仆人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失他们的身份。

其实这种面子只会让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要面子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就不能成大事,而是说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面子,那就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了。如果能放下身段,那么路将会越走越宽。

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从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成大事的本钱。

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当然也就能比别人具有更多的成大事的资本。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千金小姐跟着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却说:“我是小姐。”不愿意去乞讨。

结果呢?小姐只能饿死。

所以说,你如果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成为真正的成功人士,那么就要敢于放下身段,即要放下你的学历、你的家庭背景、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从实际出发,才是你成功的基础。

选择一个方向去努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梦想通常还不止一个。面对自己的多个梦想,你该怎么取舍呢?是都去努力,还是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作为重点,认真去实现它呢?

春秋时期,楚王是射猎高手,几乎百发百中。有一天,楚王出去打猎,他先是准备射猎野鸭子,可从他的左边跳出一只山羊。楚王心想,一箭射死山羊可比射中一只野鸭子划算多了,于是把箭头对准了山羊。正在此时,右边突然又跳出一只梅花鹿。楚王又想,若是射中罕见的梅花鹿,那才爽快,于是又把箭头对准了梅花鹿。这时候,从树梢上又飞出了一只苍鹰,楚王又改变主意了,射下天上飞的东西要比射中陆地的动物显得有本事。

可是当他正要瞄准苍鹰时,苍鹰已迅速地飞走了;楚王只好回头来射梅花鹿,梅花鹿也逃走了;再回头去找山羊,可是山羊也早溜了;最后连那一群鸭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身边有不少像楚王这样的人,有能力、有水平、有条件、有经验,可就是做不成任何事。原因就在于:他们今天想做做这个,明天又想干干那个,结果是一事无成;或者,他们在做事情时,试试这种方法,又试试那种方法,变来变去,结果是半途而废;还有,在做事情的时候,一会儿想到晚上张三请自己吃饭,一会儿想到李四欠我的钱怎么还不还,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结果还是做不好任何事情。

聪明能干的人做不好事情,真是怪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做事不专心、不专注,不知道把心思集中在一点上。

一位奥地利作家曾经讲述了对著名雕刻大师罗丹工作的如下见闻和感受:

在罗丹的工作室,那间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里,有完成的雕像,还有许许多多小塑样: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节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这间屋子是他一生不断地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

“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了一句:“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一种认真而执着的光芒。“还有这里……还有这里……”他又修改了一下,走回去把台架转了转,含糊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黏在雕像身上,然后又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跟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创世之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喟叹,他扔下刮刀,像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样,温存关怀般地用湿布蒙上女正身像,然后,他转身要走。在他快走出门口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我,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集中全力去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情,把易于分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人们做事情也是这个道理,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是不是全力以赴,是不是专心致志。人们常说“做事难,干事业更难”,但做成一件事其实并不难,如果穷尽我们毕生的精力做一项事业也不会太难。如果说有困难,那也是难在我们不够专注。如果认准了就去做,咬定青山不放松,总能做成一件事情。

无论做任何事情,(www.chuimin.cn)

“三心二意”都是最大的障碍,不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你要做的事情上,而去想其他无关的东西,心猿意马,就难免会分散精力。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上,那么这项事业肯定是要失败的。

人生就像爬阶梯一样,必须一步一个台阶。做什么事情,即使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也要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件成一件,哪怕最终我们只做成了一件事,也总比样样都想做却样样都做不成好得多。

场面话是人脉财富

场面话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高明的场面话,说的人舒服,听的人也舒服,使双方可以更快地互相认同。所以,一个人会不会说场面话,直接影响他的人脉财富。

场面话是打开交际大门、促进沟通和了解的金钥匙。两个初次见面的人,在交谈中多说一些场面话,能与不太熟悉的人马上攀谈起来,更快地熟悉彼此。即使是旧相识,如果很久没有见面了,也会先用场面话客套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

在《红楼梦》中,就有很多经典的场面话。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节,当刘姥姥找到周瑞的娘子时,就为我们演示了一场旧相识以场面话打开话题的好戏。

周瑞家的在内听说,忙迎了出来,问:“是哪位?”

刘姥姥忙迎上来问道:“好呀,周嫂子!”

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请家里来坐吧。

刘姥姥一边走,一边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哪里还记得我们呢。”

说着,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命雇的小丫头倒上荼来吃着。周瑞家的又问板儿道:“你都长这么大了!”

又问些别后闲话,又问刘姥姥:“今日是路过,还是特来的?”

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

在这一段见面的过程中,刘姥姥与周瑞的娘子之间说的话,大部分都是场面话。她们两个人的场面话,只是为了表示客气,然后又感叹一番。直到最后一句,周瑞媳妇才说到正题,打听刘姥姥来的意图。在这么一番场面话之后,周瑞媳妇的问题便显得很自然,假如没有这些场面话来做引子,周瑞媳妇开口就问刘姥姥是来干什么的,那样就会给人一种质问的感觉,不礼貌也不舒服。

场面话的确容易让人接受,让人听着心里舒服一些,有些本来不好说出口的话,经过场面话的处理后,听起来就很舒服了。但是,千万别当真!

如果你带着孩子参加同学会,老同学摸着孩子的头说“学习不错吧?这孩子看着就聪明。”你可千万别得意扬扬地炫耀起自己的孩子又学了多少生字、数学考试又得了满分、在学校多么受老师重视;要是有好久不见的朋友突然在街上遇见,夸你漂亮了、精神了,也万万不要分享起自己的“时尚圣经”,以免让人笑你不上道。

想占便宜,就会吃大亏

职场就是名利场,公司所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无论明规则还是潜规则,都是为利益的实现而服务。对于那些习惯了公理、正义的人来说,要习惯职场的每件事情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在职场,吃亏总是在所难免,真正聪明的人知道什么亏得吃,而自以为聪明的人,一开始可能吃不到什么亏,但总有付出代价的时候。

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你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舍弃了虚伪,你就会获得真实;舍弃了无聊,你就会获得充实;舍弃了浮躁,你就会获得踏实。

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俗语也说,有得必有失。反过来,有失必有得。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总有一些东西你会得到。短暂的痛苦若是换来长久的快乐,一时的付出若能得到永久的安宁,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谁又能说明智的舍弃不是一种更大的获得呢?

从前,在郑国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小国,叫胡国。

郑武公时时关注着水草丰美的胡国,总想一举吞并它。可是,胡国有很多将士,因此,郑武公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精通心理战的郑武公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遣大臣携带厚礼,前去胡国求亲。胡君不知是计,欣然答应了。

等郑国公主出嫁的那天,两国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公主带去一大群陪嫁的美女娇妾,天天在内宫里欢歌醉舞,使胡君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过了一些日子,郑武公召集文武百官,问道:“寡人准备用兵夺地,你们看看,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家都面面相觑,不敢吱声。

有个叫关其思的大夫知道大王平素总是垂涎胡国,便上堂答道:“可以先讨伐胡国。”郑武公一听拍案大怒,厉声骂道:“混蛋,胡国乃我们兄弟邻邦,你竟敢怂恿我去讨伐,快推出去斩首示众!”

消息传到胡国,胡君越发信赖郑国,于是边防日弛,兵马不操。

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郑国出奇兵偷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胡国。

如果一味贪图小恩小惠,被假仁假义所迷惑,就会像胡国一样,终不免遭受他国吞并。

许多人在交往中都唯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儿便宜,恐怕下场就跟胡国国君差不多了。

任何事情都是充满变数

任何事情都是充满变数的,目标也是一样。也许你慢慢就会发现,原来的目标不适合自己,自己的能力、兴趣同原来的目标一点都不吻合,又或者西瓜已经被抢光了,甚至连种西瓜的地都没给你留下一垄。那么,你就应该及时调整目标,没有必要死守着没有前途和意义的目标。

苏秦是战国时人,著名纵横家。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群雄争霸。苏秦来到当时的强国泰国,希望能在这里有所作为。苏秦通过“连横说”希望打动秦惠王,但是他的学说并没有受到秦惠王的支持。

“书十上说而说不行”。苏秦只好离开泰国。

苏秦并没有气馁,而是来到弱小的燕国,这时他不再讲“连横说”,而是改变方式,大谈“合纵”之术,终于打动燕文侯而一举成名,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苏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获得了荣华富贵。

苏秦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在于他有没有才华,而是在于他能不能根据实际去做事。在秦国,虽然他的政策很有吸引力,但是君王没有兴趣,尤其是当时商鞅刚被车裂,秦国全国都在排斥外人,所以他失败了。但是他在燕国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适合于燕国的政策,所以他得到燕王赏识,并接受了他的学说,所以他成功了。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生干着不恰当的工作而遭到失败。在这些失败者中,有不少人做事很认真,似乎应该能够成功,但实际上却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勇气放弃那耕种已久但荒芜贫瘠的土地,没有勇气再去找那肥沃多产的田野,所以,只好眼看着自己白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消耗了宝贵的光阴,但仍然一事无成。其实,他们早该知道,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却仍然糊里糊涂,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如果你以相当的精力长期从事一种职业,但仍旧看不到一点进步、一点成功的希望,那么你就应该反思一下:从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来说,自己究竟是否走错了路?如果走错了路,就应该及早掉头,去寻找适合自己、更有希望的职业。

如果你所从事的事业一直没有成功的希望,那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了,不要再无谓地消耗自己的力量,而应该再去寻找另一片沃土。

当然,在你重新确定目标、改变航向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尤其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以既要抱着这个又想要那个。

在美国西部,有一位著名的木材商人,他曾经做了四十年的牧师,可是一直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牧师。他考虑再三后,对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立刻改变目标,开始经营商业。他从此一帆风顺,最终成为一个全美有名的木材商人,富甲一方。

目标同岔路口一样,需要你作出恰当的选择。假如目标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更换,因为调整目标比死守目标更聪明,更能接近成功。

莫要成为上司的“眼中钉”

许多人可能都有切身体会:被别人比下去是令人恼恨的事情。如果你的功绩超过了自己的上司,这对于你来说不仅是蠢事,甚至还会产生致命后果。所以,即使立了功,也绝对不能居功自傲,独享荣誉,而是要恰到好处地把功劳让给自己的上司。

王浚是三国末期的西晋名将。公元280年,他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国家归于统一。王浚没有想到刚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被人诬陷。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和抢劫珍宝为由,要求将他交给有关部门论罪。

这让王浚非常畏惧,他想起了邓艾的悲剧:当年,消灭蜀国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得胜归来之后被谗言陷害而死。他害怕自己和邓艾的下场一样,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是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可王浚每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却遭人陷害,便伤心不平,每次面圣都一再诉说他伐吴之战中的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

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您的功劳固然很大,可惜却不会韬光养晦,难怪受人排挤!”

王浚问:“此话怎讲?”

范通说:“在您凯旋之后,应当闲居家中,不要处处提你以前的功劳,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

‘是皇上圣明,诸将努力,我并没有什么功劳!’这样,你就能避免灾祸。”

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没有了。

做臣子的,最忌讳就是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上司的猜忌,都没有好下场。喜好虚荣,爱听奉承,这本是人性的弱点,作为一个帝王更是如此。而有功归上,正迎合了这一点。你想谁不愿意功劳卓著呢?尤其是作为君王,哪个能容忍臣子的功劳超过自己呢?

“伴君如伴虎”,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所以,要学会如何与领导相处、明哲保身。一些人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这特别容易招惹上司的嫉恨。把功劳让给上司,才是明智的捧场,是稳妥的自保。在官场上如此,在职场上亦是如此。

夏佟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是个很有才气的小伙子,他对编辑有独特的理解,因此很受欢迎。前一段时间得到过一次创意奖,为此他很兴奋,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就觉得不对劲了,因为他的上司最近常给他脸色看,还处处为难他,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上司。

他把自己的苦恼向一个朋友说了,朋友了解清楚情况后,指出了原因,他认为是这样的:夏佟得了创意奖,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并且夸他非常有做主编的潜力。问题是他并没有在现场感谢上司和同事们的协助,这自然让他的上司耿耿于怀,从此以后,他的上司刘主编便给他脸色看了。

遗憾的是,夏佟对朋友的分析不以为然,结果三个月后就因为待不下去而辞职了。

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自然是夏佟贡献最大,但是他的错误在于独享了这份荣誉,让上司处在配角的位置上,这当然会惹上司不高兴,觉得夏佟目中无人,恃才自傲。夏佟的才华也让主编产生了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夏佟自然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和上司相处,就一定要尊重上司的权威,不要恃才傲物,居功自傲,那样终会成为上司的“眼中钉”。工作中取得了成绩,会给你带来荣耀,有心计的人懂得将这份荣誉归功于上司,把鲜花让给上司,把众人的目光引到上司身上。

学会“拍马屁”

拿破仑说过:“讨厌别人对自己拍马屁的人是少之又少。”有很多人认为做人厚颜无耻,光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肉麻话,讨好上司,就是拍马屁。事实上,这种人认识很粗浅。真正的拍马屁是隐秘地赞美别人、恭维别人,这是与上司、同事来往时的“润滑剂”,更何况这些美丽的言辞不会让你花一分钱,又不会让你少块肉,与人、与己皆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职场中人都明白,讨得上司的好感是多么重要,然而“拍马屁”的方法可是大有讲究的。

据说当年拿破仑最讨厌的就是别人拍他的马屁,因此喜欢谄媚、奉承的人很难受到他的重用。但是有一次,一个随从对他说:“将军,您是最讨厌别人对你拍马屁的吧?”拿破仑笑着回答说:“当然,一点儿也没错!”

可是事后,拿破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那个随从的话其实就是一记最好的马屁,而自己竟然笑着接受了。于是他颇为感慨地说:“讨厌别人对自己拍马屁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啊!”

马屁该如何拍,这是很有讲究的。

第一,不要忘了在别人的面前夸赞自己的上司。

虽然当着上司的面直接给予赞美,也是奉承上司的一种做法,但是这样做很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反感。而且这种方式的效力也很小,甚至还会产生相反效果。

与其这样,不如在背后夸赞上司。要知道我们在背后对上司的批评,总是很容易就传到上司耳中,而这些赞美的话语,也终有一天会经由同事的口传到上司耳中,这样的赞美会让上司对你更加信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网”,让赞美的言辞流传出去。如果你连这点“心计”都没有,那就很难得到晋升了。

当然,对其他部门的人,不管是谁,也不要忘记对他们表示赞美。一件西装、一条领带等这些细小的方面,都可以成为你赞美他人的话题。不过,这些赞美应该在私下用亲切、稳重的语气说出来,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喊出来,这样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不要和其他部门的人,尤其是其他部门的上司走得太近,这样做会让自己的上司不高兴,毕竟人都是有猜疑心的。

第二,善于尽“枪手”的职责。

如果你的上司不擅长写办公公文,或外务繁多,那么作为下属的你就应该发挥一下“枪手”的作用了。通常要在别人所写的文章上进行删减修改,这是很容易的事。因此,你只需要先弄清该写的内容,然后在工作的空当动手起稿,那就没问题了。

这种人都会很受上司的礼遇和尊重,就好像上司的左右手一般。例如,有的时候需要在客户公司的刊物上做商品宣传广告,这时,你可以用上司的名义来刊登,最初的拟稿自然是你来写,稿件完成后,需先让上司过目,待一番增补修减后才能交给客户。

如果你自以为是,自负地认为自己为公司效了很多力,在客户的刊物上大加发表自己的议论,这样很可能适得其反,甚至招致上司的嫉恨。

因此,作为下属,你要做的就是不露形迹,默默耕耘,让自己扮演幕后功臣,并安于这样的牺牲,这就是对上司最强而有力的奉承。而且这种以上司为尊的行为,是一定可以打动上司的。如果你颇有些文才,那么不要骄傲,用这种方式来拍上司的马屁,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吧,不用担心,你一定可以得到重用。

第三,认真对待上司无意的谈话内容,并实践它。

和上司一起用餐时,对于上司偶尔吐露的话要牢记,并能找到恰当的时机加以实践。比如,当上司无意中说:“最近听说有家杂志上刊载了各界名人演讲酬劳一览表,有机会的话真想看看”。这时,你就要抽空到书报摊或书店看看,找到领导所说的一览表,并买回来呈给上司看。

也许上司的话和工作根本扯不上关系,但是做下属的也应该有随时听候差遣的准备,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实现上司的愿望。虽然上司说那些话并不期盼别人去实践,只是用很平常的语气说出,但是如果下属能对上司的每句话都认真对待并实践,一定会让上司很喜欢。

平时为上司泡茶,也不要忘了上司喜欢喝凉茶、温茶还是热茶,太凉了,可以为上司加热;太烫了,可以为上司准备稍凉的。像日本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丰臣秀吉,他就曾经用自己的怀给大将军温鞋,而他也因此崭露头角,从下三级的武士成为一个风云人物。

“马屁”该拍时一定要拍,但马屁也不是那么好拍的,拍对了尚可,拍不好只会被“踢”。因此,要随时把握好所拍对象的心理,从而把握好“拍”的尺度与力度。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赞美、尊重,只要你拍对了,很多事情都会更容易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