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美好的风物与节序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间长期交往,互相影响,到宋代,已有丰厚的文化积累,有很好的人文、物质基础。与之大体相应,又有一系列的节序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民情民俗。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晓日阴阴睛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这十二首《渔家傲》可以统观一年四季的风物节序,我们且借来一用,以见宋代多彩的人生画卷。......
2025-09-30
早信此生终不退,当年悔草《长杨赋》——明里是悔,暗里是恨
“靖康之耻”使北宋政权覆亡,侥幸在外的赵构逃过了金人按宋宗室“花名册”进行地搜捕,建立了南宋政权。随后的一系列金兵南侵及宋金之间的战争,是南宋初年历史的主旋律。绍兴十一年岁末,岳飞及其部将张宪、岳云刚被杀害,绍兴和议也很快就签订了。这头血迹未干,那头墨迹已干,宋廷在搬掉了最大的障碍后,终于能顺利地向强权俯首。绍兴和议的主要条款是:南宋向金称臣,而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边界, 中间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南宋每年向金国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此后,虽然也有过金兵的南侵,如绍兴三十一年就曾发生过完颜亮统领号称六十万兵马的分四路进犯,但因虞允文在采石矶的胜利,阻遏了金兵之势,且金国发生内江,完颜亮被杀,宋金再度议和,所以在较长的历史阶段,两国基本相安无事。偏安江南的南宋君臣过上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生活,确实是“暖风熏得游人醉,却把杭州当汴州”。
宋廷中的主和派得势,换来了“和平”、“安定”,但仍有不少爱国志士难以忘怀北方失地与沦陷区的人民,陆游就是其中的一个。陆游三十九岁时被贬出临安,通判镇江,旋移隆兴(府治今江西南昌),后因“力说张浚用兵”,四十二岁被削官,归山阴故里。三年后,又得起用通判夔州。四十八岁时,离通判夔州任,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到了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是当时的抗金前线,而王炎又是主张抗金的主要代表,主宾相得,十分投契。陆游曾在此写过《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此词开头的“边城”、“烽火”,渲染了抗金前线的气氛,“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可见出对收复关中的激情和信心,表现了慷慨从戎的豪情壮志。下片因“登高兴亭望终南山”而生发联想:天上的月亮真是多情啊,可不!它好像懂得人的心理,特地从云中露出真容,照亮了这里,也照亮了终南山。令人想起灞桥的烟柳,曲江的池馆,它们如若有情、有知,是应该等待人来的。词中虽未直接说出北伐、收复失地之事,但意思很明确。通过这首词,可以看出陆游因得王炎相知,对抗金大业是充满豪情的。但是,乾道八年冬,王炎被召回临安,陆游也被改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从南郑退回到成都。
人去政息,事业无望,在入蜀后,陆游写了一首《蝶恋花》: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https://www.chuimin.cn)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词的上片是对南郑生活的回忆、怀念,以及自己的失望之情。秋天的梧桐飘叶,鸣跫夜语,固然是“悲落叶于劲秋”的反映,是物之感人、摇人之情的结果,但又何尝没有主观心情的原因?所以“旅思秋光”是有其特定含义的。“长安路”的“黯黯”,既因于王炎之离去,使得他们共同制订的战略方针再也无法实现,而这一方针的重要内容就是收复长安;又寓有对朝廷(以长安指代临安)改变抗金的重要决策的失望。北望长安而不可进,东望临安而不可行,只有不愿行、却不得不行的南行之路。当此时,最令作者思念的还是横戈盘马的南郑生活,大散关、渭水都牵萦在心,“应如故”三字,包含了多少情感!作者后来在一首诗中有“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又提及大散关,可见他以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两地的生活,都与抗金事业有关。过片的“江海轻舟今已具”显然是归隐之意,既然理想难以实现,还恋着这份俸禄干吗呢?此时,令自己挂心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王炎可以虚心采纳自己“经略长安,必自长安始”的战略思想,现在又有谁会听信己言呢,而朝中又有几人在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作者终于从感叹转为愤慨:要是早知道这一生得不到知遇,何必要去陈述抗金大计、恢复方略呢!西汉学者、辞赋家扬雄为汉成帝游幸长杨宫并纵猎,献赋以讽谏之,作者用此典故,所重在“不遇”,而非在赋。
报国无门,英雄失路,心中的怨愤不得不发,却只能婉而出之。“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明里是悔,暗里却是恨,我们当作如此认识。
相关文章
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美好的风物与节序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间长期交往,互相影响,到宋代,已有丰厚的文化积累,有很好的人文、物质基础。与之大体相应,又有一系列的节序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民情民俗。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晓日阴阴睛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这十二首《渔家傲》可以统观一年四季的风物节序,我们且借来一用,以见宋代多彩的人生画卷。......
2025-09-30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看穿名利才能看穿忧患人生在世,有一样很难挣脱的羁绊,那就是名利。因为在作诗者看来,严光的所为,尽管不是求利,却仍有求名之嫌。要解决矛盾,似乎在于将两者都看穿。我们可以不去深究作者的人格和功业,只是能从他的这首词中认识到:看穿名利才能看穿忧患。......
2025-09-30
此心安处是吾乡——情怀旷达自能随遇而安一个情怀旷达的人,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能坦然处之。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柔奴性聪慧而又善于应对,也许是懂得面对像苏轼这样的人物应该怎样说话,于是才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对答,因为苏轼出入于佛老,在遇危难之时能努力做到恬然自适、随遇而安,泰然面对一切。......
2025-09-30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5-09-30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人间灯彩与天上月色的交映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为上元、元夜、元夕,俗名灯节,不仅是今天为我国人民所重视,在古代同样如此,而且可以认为,现在之重元宵,应是古代的遗俗。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游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衣裳淡雅、身材苗条的女子。此时听到的是喧天的箫鼓声,看到的是灯光、月光照着的长长短短的人影,满街都飘着香气。......
2025-09-30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上结两句说,渔父以卖鱼为生,但他却无心求利,卖鱼时远离城门,当然更不肯到红尘深处争逐名利了。但是,实际上似乎还应有强抑的幽愤,“生怕近城门”,不肯“到红尘深处”,以及“我自是无名渔父”云云,应是对为求一己私利而不计国家根本利益的那些人的讽刺。......
2025-09-30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分手前的叮咛嘱咐宋词中有不少篇章刻画了男女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柳永、晏几道、秦观等以写爱情著名的词人且不说,即使是被某些论家认为“情浅”的词人,也有这方面的佳作,姜夔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2025-09-30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君子不趋时的零落之悲人生在世,常会遇到与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不相符合的事,有些人出于对利益的考虑,就会让意志、愿望屈服于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出卖朋友,打击别人,落井下石,无所不用其极。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尽管不是著名的政治家,但他那种不趋时的品格是值得肯定的,《踏莎行》虽有零落之悲,其“比德”的意义却是更重要的。......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