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美好的风物与节序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间长期交往,互相影响,到宋代,已有丰厚的文化积累,有很好的人文、物质基础。与之大体相应,又有一系列的节序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民情民俗。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晓日阴阴睛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这十二首《渔家傲》可以统观一年四季的风物节序,我们且借来一用,以见宋代多彩的人生画卷。......
2025-09-30
将军白发征夫泪——说说“真元帅”所作的“穷塞主”词
唐朝国力强盛,除了能抵御边裔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外,还经常有开边拓土的行动,而文人也想通过建立边功的途径踏上仕途,常有赴边之举,在边疆从军时,将自己的感触形之于文字,遂使边塞诗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题材。王昌龄、李颀、高适、岑参等,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主要代表,李白、王维、杜甫也写过不少边塞题材的作品,到中唐时期,国势已弱,但边塞诗的创作仍在继续,李益是此期的代表,只是中唐边塞诗所透露出的气象已非盛唐可比了。
风竹图,明·唐寅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仕女图,清·改琦
随着夜来秋风渐起,树叶飘落,廊庑间充满了风声和树叶声,物候之变似乎也象征着人生之变。不是吗?眉头起皱,鬓发渐斑,秋天正如人生的将近垂暮,这怎不叫人为之感叹呢。
宋朝自立国以来,就一直在对外战争中处于劣势,只好通过向对方输银纳绢以求取和平,所以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很重视富国强兵、加强边备。“庆历革新”的领袖人物范仲淹就很重视国防问题,他在为官之初,写了《上执政书》,批评朝廷满足于表面的天下太平,不想刷新政事,认为宋朝兵久不用、武备不坚、内外奢侈、官员少有贤能之士,所以一定要发展农业,充实国力,防备外患,慎选官吏,广开言路。庆历三年,进呈《上十事疏》,其中就有“修武备”的内容。范仲淹不仅是说说而已,而且身体力行,在庆历前的仁宗康定元年(1040),正是宋朝与西夏关系紧张之时,他被调往陕西,任陕西经略副使,担当抗击西夏的军事重任达四年之久。他考察了宋军屡败的原因,团结羌人,巩固了延州边备,屡挫夏军的进犯,被称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此期间,他曾作过一首《渔家傲》:(https://www.chuimin.cn)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上片写了边塞的秋天景色。延州因是防范西夏军事进攻的重镇,所以称之为“塞下”,此处与内地风光不同,故以一“异”字总括之。大雁南飞,好像一直要飞到衡阳的回雁峰才肯停下来。“无留意”三字,移情于物,更见出此地的荒凉。李陵《答苏武书》云:“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边声”与号角相连,自然是形成了悲凉的气氛。放眼望去,只见千嶂万壑之中,长烟落日之下,只有这一座紧闭的孤城。虽未说敌情,但历来不乏马背上的民族在秋高马肥时入侵的记录,所以,孤城再用一个“闭”字,已透露出边境紧张、肃杀的形势与氛围,也可见出宋廷当时只能取守势的情况。
下片转为抒情。作者担负着戍守的重任,此地离家万里,时间一久,未免动了乡思,可是这浊酒一杯又怎能消释得了浓重的乡愁呢?“一杯”与“万里”的对照实在是太悬殊了。“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怀归之念是很正常的,但“发乎情”还要“止于礼义”,自己还没有像东汉的窦宪那样打败匈奴,在燕然山勒石纪功,胜利班师,至有“归无计”之语。在思乡之时,并没有忘记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要排遣两者的重压,是多么的不容易!渐渐地,从黄昏转为入夜,听到的是羌笛悠悠,看到的是霜华满地,又怎能入睡呢?“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极写边地之苦,结出主题,无论是统帅还是士兵,他们都有共同的思家和卫国的矛盾,这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是写不出来的,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也是写不出来的。
据魏泰《东轩笔录》所载,范仲淹作了好几首《渔家傲》词,每首都以“塞下秋来”作起句,“颇述边镇之劳苦”,而他的好友欧阳修读后却不以为然,戏称之为“穷塞主”之词。到王素出守甘肃平凉时,欧阳修也作《渔家傲》为之送行,结尾几句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他还对王素说,此词所写才是“真元帅”的事业。以欧阳修所见,范仲淹身为边疆的统帅,将戍边事业写得太苦、太低沉,不像“真元帅”,倒像是个“穷塞主”(少数民族的酋长)。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庆历革新”的中坚人物,但是,欧公因擅长各种文体,且对各自的功能都有自己的看法,诗之“言志”与词的“缘情”是不同的,在他看来,词是“小道”,只是酒宴上用来助兴、佐欢的,以歌唱“边镇之劳苦”在酒宴上不宜,所以会有后来的送王素之作,以示自己所理解的“真元帅”面貌。
然而,正如贺裳《皱水轩词筌》所说,此词“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令‘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穷塞主词”表现了真实的戍边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成为宋代边塞词的冠冕。
相关文章
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美好的风物与节序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间长期交往,互相影响,到宋代,已有丰厚的文化积累,有很好的人文、物质基础。与之大体相应,又有一系列的节序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民情民俗。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晓日阴阴睛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这十二首《渔家傲》可以统观一年四季的风物节序,我们且借来一用,以见宋代多彩的人生画卷。......
2025-09-30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看穿名利才能看穿忧患人生在世,有一样很难挣脱的羁绊,那就是名利。因为在作诗者看来,严光的所为,尽管不是求利,却仍有求名之嫌。要解决矛盾,似乎在于将两者都看穿。我们可以不去深究作者的人格和功业,只是能从他的这首词中认识到:看穿名利才能看穿忧患。......
2025-09-30
此心安处是吾乡——情怀旷达自能随遇而安一个情怀旷达的人,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能坦然处之。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柔奴性聪慧而又善于应对,也许是懂得面对像苏轼这样的人物应该怎样说话,于是才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对答,因为苏轼出入于佛老,在遇危难之时能努力做到恬然自适、随遇而安,泰然面对一切。......
2025-09-30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5-09-30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人间灯彩与天上月色的交映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为上元、元夜、元夕,俗名灯节,不仅是今天为我国人民所重视,在古代同样如此,而且可以认为,现在之重元宵,应是古代的遗俗。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游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衣裳淡雅、身材苗条的女子。此时听到的是喧天的箫鼓声,看到的是灯光、月光照着的长长短短的人影,满街都飘着香气。......
2025-09-30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上结两句说,渔父以卖鱼为生,但他却无心求利,卖鱼时远离城门,当然更不肯到红尘深处争逐名利了。但是,实际上似乎还应有强抑的幽愤,“生怕近城门”,不肯“到红尘深处”,以及“我自是无名渔父”云云,应是对为求一己私利而不计国家根本利益的那些人的讽刺。......
2025-09-30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分手前的叮咛嘱咐宋词中有不少篇章刻画了男女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柳永、晏几道、秦观等以写爱情著名的词人且不说,即使是被某些论家认为“情浅”的词人,也有这方面的佳作,姜夔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2025-09-30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君子不趋时的零落之悲人生在世,常会遇到与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不相符合的事,有些人出于对利益的考虑,就会让意志、愿望屈服于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出卖朋友,打击别人,落井下石,无所不用其极。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尽管不是著名的政治家,但他那种不趋时的品格是值得肯定的,《踏莎行》虽有零落之悲,其“比德”的意义却是更重要的。......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