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美好的风物与节序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间长期交往,互相影响,到宋代,已有丰厚的文化积累,有很好的人文、物质基础。与之大体相应,又有一系列的节序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民情民俗。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晓日阴阴睛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这十二首《渔家傲》可以统观一年四季的风物节序,我们且借来一用,以见宋代多彩的人生画卷。......
2025-09-30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秋天不仅仅是丰收
我国的启蒙读物常是宇宙、人生、历史的概括,《千字文》就是代表。它的开头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仰观宇宙之大”,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则是人类合于自然规律的农业生产活动。自宋玉以来,文学家就多悲秋之作,到陆机作《文赋》,遂有“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总结。但是,如果问农民,应该对春、秋两季都会怀有热爱之情。因为春天是耕作和播种的季节,而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
秋天是美好的,天高气爽,云淡水清,登临送目之时,或也有萧瑟之感,兴不遇之叹,但从民间的节序活动看,秋天无疑也是丰收。岂不?短短的季节,前有七夕,中有中秋,后有重阳,都是重要的节日。重阳又称重九,曹丕《九日与锺繇书》说得很正确:“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所以我们今天以重阳为敬老节,是有古老传统的。据《东京梦华录》所载,重阳的活动主要有赏菊、登高、送糕及禅寺的斋会等。而南宋时期的重阳活动,也见于《武林旧事》,除赏菊以外,“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重阳的糕都有详细的记载。《东京梦华录》所载的是“粉面蒸糕”:“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武林旧事》所说的糕“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又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重阳之重视糕,除了与“高”字谐音以外,其深层意义当与庆祝农业的收成有关。而对于文人来说,重阳不仅在于农业文化所积淀的庆贺丰收,也不在信奉登高避祸,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抒发感情。
宋人写重阳的词不少。其中较有名的当数晏几道的《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https://www.chuimin.cn)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首句指汴京已到秋深时节。“天边金掌”指汉武帝所建的金人承露盘,因为金掌是皇宫特有之物,故用以代指汴京。次句“云随雁字长”写深秋天上的典型景色。三、四句写重阳节时,举绿杯、对红袖,在佳节酒宴上,深感人情有如故乡般温暖。作者之所以出此言,是因为他在地位显赫的父亲死后,家道败落,已从过去的少不更事感受到了世态炎凉,所以对此“人情”分外珍重。下片说,过重阳节了,自有此节的习俗,为了感谢主人的盛意,特地佩戴上紫色的兰花,簪插黄色的菊花。因为好长的时间没有狂放豪饮的生活,为了参加此次佳节盛会,遂“殷勤”理之,以唤起往日的豪情。但是,可能因为压抑已久,恐怕豪情唤不回来,而只能是狂饮导致的沉醉,用它来替换悲凉。那么能不能沉醉呢,自己也没有把握,所以只好吩咐歌女不要唱出让人断肠的歌声,以免使人还是在痛苦中清醒,连沉醉也做不到。
宋词的重九抒情很是丰富,如前面所说的李清照《醉花阴》,是暗说对夫君的相思,他人所作,各抒其情。关于重阳的典故,当以“孟嘉落帽”最著名:桓温重阳日在龙山宴集臣僚,有风来,吹落参军孟嘉头上帽,竟然不觉,后被众人嘲笑,孟嘉从容应对,四座为之叹服。刘克庄的《贺新郎·九日》,对重九的登高感怀发其“常恨世人新意少”之见,因为他们只知道重复“孟嘉落帽”,“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他自己是“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表达了关怀国事却又无奈的主题。吴文英的《霜叶飞·重九》也是写重阳的名作,词中写风雨中过重阳,独对黄花而回忆起当年与所爱者重阳登高时的歌舞之乐,现在佳人已逝,已无心写词,对风吹帽落也无所谓了,因为人亡己老,无所留意了。结句“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化用杜诗“明年此会知谁健,笑把茱萸仔细看”,却比杜甫更为沉痛。名气远逊于刘克庄、吴文英的潘希白,其《大有·九日》却写得很好,尤其上结两句“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拈出了宋玉悲秋的主题,是《九辩》精神的回归。
重阳不仅是秋天丰收的节日,更是文士登临抒情的日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说:“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但是,宋人很难有如此旷达,他们的重阳词,多的是忧郁、悲伤。
相关文章
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美好的风物与节序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间长期交往,互相影响,到宋代,已有丰厚的文化积累,有很好的人文、物质基础。与之大体相应,又有一系列的节序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民情民俗。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晓日阴阴睛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这十二首《渔家傲》可以统观一年四季的风物节序,我们且借来一用,以见宋代多彩的人生画卷。......
2025-09-30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看穿名利才能看穿忧患人生在世,有一样很难挣脱的羁绊,那就是名利。因为在作诗者看来,严光的所为,尽管不是求利,却仍有求名之嫌。要解决矛盾,似乎在于将两者都看穿。我们可以不去深究作者的人格和功业,只是能从他的这首词中认识到:看穿名利才能看穿忧患。......
2025-09-30
此心安处是吾乡——情怀旷达自能随遇而安一个情怀旷达的人,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能坦然处之。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柔奴性聪慧而又善于应对,也许是懂得面对像苏轼这样的人物应该怎样说话,于是才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对答,因为苏轼出入于佛老,在遇危难之时能努力做到恬然自适、随遇而安,泰然面对一切。......
2025-09-30
诗酒趁年华——说说宋人的生活推趣人们常将唐宋两代并称,似乎唐风宋韵有颇多相似性,其实,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已能逐渐体会到“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诸多区别。的确,宋代文人很懂得“诗酒趁年华”的生活雅趣,他们的人生堪称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2025-09-30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人间灯彩与天上月色的交映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为上元、元夜、元夕,俗名灯节,不仅是今天为我国人民所重视,在古代同样如此,而且可以认为,现在之重元宵,应是古代的遗俗。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游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衣裳淡雅、身材苗条的女子。此时听到的是喧天的箫鼓声,看到的是灯光、月光照着的长长短短的人影,满街都飘着香气。......
2025-09-30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对不知不觉的衰老之体验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是,词的最后却借病后写变化,在“不知筋力衰多少”的自问后,自答以“但觉新来懒上楼”,看起来是一种很普通的感觉,实际上蕴涵着很多的无奈,让人想起作者空有抗金北伐、恢复失地之志,却不得不闲居乡村的事实,只能空待时光抛人,看自己英雄老去,功业难成。......
2025-09-30
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词中最关键的是“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两句,因为句中点明了天地不变、人生却难逃由壮而衰的规律,这是自然界无情的、铁的法则,任你身份地位不同,却同样无法抗拒衰老。......
2025-09-30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上结两句说,渔父以卖鱼为生,但他却无心求利,卖鱼时远离城门,当然更不肯到红尘深处争逐名利了。但是,实际上似乎还应有强抑的幽愤,“生怕近城门”,不肯“到红尘深处”,以及“我自是无名渔父”云云,应是对为求一己私利而不计国家根本利益的那些人的讽刺。......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