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开始了,当时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历史上有名的“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民族学习汉文化最好的见证。这一时期汉语对日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从东汉至晚清中叶,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汉语对日语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它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日语的影响。......
2023-11-29
第三节 不足与前瞻
一、薄弱与不足
前两节对20世纪日语借词研究作了一个纵论,可以看到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研究深度,当代的日语借词研究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显示出若干不足,主要有三点:
1.对日语借词的规范理论研究不够
姚德怀在《词库建设通讯》创刊号上说道:“尽管我国对外来概念词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讲,我们的研究还是很薄弱。……主要表现在宏观方面的研究太少,特别是如何将杂乱的外来概念词予以合理地规范这方面,研究得不多,工作做得很不够。”(48)《词库建设通讯》的宗旨与办刊实践是将“外来概念词”摆在主要位置,这就必然会影响到一系列相关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如“外来概念词”与“外来语形词”的区分;“外来概念词”与由音译词转变而成的“意译词”的区分;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西方外来词”与以汉字为载体的“日语借词”的区分。显然,“外来概念词”的范围要比“外来语形词”的范围要更宽,依据“外来概念”而造的词要比意译词来得更为隐蔽,日语借词的鉴别要比西方外来词来得更难。对它们如何区分,有哪些标准可运用,有哪些理论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当代研究有关外来词规范的研究成果有不少,国家也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办有《科技术语研究》学术刊物,规范工作在大力推进,但离建立有权威的、有影响的规范理论与规范标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缺乏统计性研究
姚德怀指出了当代研究的另一个不足,即缺乏对语料全面调查的数据统计性研究。“没有一个可靠的外来概念词调查数据库,要统一、规范我国的外来概念词也是一句空话。”“我国当今外来概念词使用之杂乱,是由于缺少规范和统一,而规范和统一又必须以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基础。”(49)史有为在《汉语外来词研究》(2000年)中也对此提出了期望:“语言统计可以从中观察到语言的特性和走向,因此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日语借词的统计研究,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至于语言的动态统计,也即实际使用的词例统计,由于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花费更长的时间,没有集体的长时间的努力也是不可能做到的。”(50)
3.忽视了对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后的作用与同化现象的研究。
张永言早在1982年就指出:“我们不仅要研究一个外来词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传来的,而且要研究它是怎样被同化的,也就是说它是怎样服从或适应借方的语音系统(包括语音构造)和语法结构(包括构词法)的,它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它的出现引起了借方词汇里的哪些变化,等等。”(51)只有把这项研究做好了,才能把历史的研究与现实的研究,把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使用,把过去的研究与对将来的预测圆满地结合起来。
二、前瞻与期望
日语借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世纪初起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日语借词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识,但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不少理论问题还不太清楚,不少领域还需要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还需要更扎实的分析。正是有感于此,本书将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瞄准薄弱环节,结合自己日语专业出身的优势,充分运用计量研究手段,针对三个不足确立研究重点,努力达到预设的研究目标。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有创意的研究:
1.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具体历史过程。它们走过了怎样的道路,最初传入的借词面貌如何?是如何传入的?
2.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后有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受到了哪些同化与改造,表现出了哪些变化形式?
3.借助计算机数据库,用定量方法对2200余条日语借词进行穷尽、封闭性的统计分析,努力从来源到结构,从词性到功能,从意义到色彩,作出数据分析,在统计的基础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定性分析。
【注释】
(1)冯天瑜.清末民初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J].江西社会科学,2004(8).
(2)冯天瑜.清末民初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J].江西社会科学,2004(8).
(3)彭文祖.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署名将来小律师)[M].东京秀光社,1915.
(4)彭文祖.盲人瞎马之新名词(署名将来小律师)[M].东京秀光社,1915.
(5)温昌斌.我国近代关于如何对待日译科技名词的讨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4).
(6)王健.晚清法学新词的创制及其与日本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2005(5).
(7)李鼎声编.现代语辞典[M].上海:光明书局,1930:573—579.
(8)该报告作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以学科术语为中心的讨论”。参见http://history.fudan.edu.cn/“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网页.
(9)余又孙.日译学术名词沿革[J].文化教育旬刊,1935,1卷(69).
(10)余又孙.谈日译学术名词[J].文哲月刊,1936,1卷(7).
(11)周光庆、刘玮.汉语与中国新文化启蒙[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85.
(12)实藤惠秀.中国語に入った日本語[J].中国語学辞典,东京:江南书院,1958.
(1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518—526.
(14)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7—83.
(15)王立达.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J].中国语文,1958(2).
(1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重印版.
(17)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58.
(18)荒川总兵卫.外来语概说[M].东京:三省堂,1943.(www.chuimin.cn)
(19)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
(20)郑奠.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J].中国语文,1958(2).
(21)王立达.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J].中国语文,1958(2).
(22)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23)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第4版:292.
(24)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7.
(25)邵荣芬.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高名凯、刘正埮)[J].中国语文,1958(4).
(26)另一篇是:胡双宝.对《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高名凯、刘正埮)的几点补充意见[J].中国语文,1958(4).
(27)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28)张应德.现代汉语中能有这么多日语借词吗[J].中国语文,1958(6).
(29)刘正埮.关于编纂汉语外来词词典的一些问题[J].辞书研究,1979(1).
(30)周光庆、刘玮.汉语与中国新文化启蒙[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
(31)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2)学术“抢滩”不可取[N].文汇报,2005-1-29.
(33)周育民.从世界的角度看西学东渐——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后.开放时代,1996(1).
(34)见“西学东渐网”http://www.west-east-archives.com.
(35)王健.晚清法学新词的创制及其与日本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2005(5).
(36)黄河清.汉语外来词研究的可喜成果——Masini氏专著译后感[J].词库建设通讯,1996(总8).
(37)(意大利)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语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143.
(38)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研究著作提要及论文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9)词库建设通讯[J],1993(总1)“发刊词”.
(40)宁锦衷.现代汉语词汇基础知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72—73.
(41)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2)罗世洪.现代汉语词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35—36.
(43)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83—84.
(44)叶宝奎.现代汉语[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80—181.
(4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97.
(46)俞忠鑫.“回归词”论[J].词库建设通讯,1996(10).
(47)周玉琨.也谈“回归词”[J].词库建设通讯,1997(14).
(48)姚德怀.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外来概念词词库”总说明[J].词库建设通讯,1993(1).
(49)词库建设通讯[J],1993(1)“发刊词”.
(50)史有为.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有关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的文章
第三章古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开始了,当时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历史上有名的“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民族学习汉文化最好的见证。这一时期汉语对日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从东汉至晚清中叶,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汉语对日语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它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日语的影响。......
2023-11-29
从语言表达形式看也有明显的不同,即已从汉字记音的“日名音译词”转为直接借用的“日语汉字词”。《宋史·日本国传》中出现了大量表示人名、王名、官名、地名、物名的日语汉字词。这与汉字传入日本,日本对汉字广为使用有关。......
2023-11-29
第五节汉语对日语借词改造的特点汉语对日语词的同化体现在多方面。这是由汉语与日语语言类型的根本差异造成的。汉语这种词核化的约束力显得特别强大。......
2023-11-29
20世纪初大量日语教科书相继被译成汉语,逐步成为教科书主流,它们为当时中国的新式教科书体系奠定了基础。如1906年清政府指定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不少就是日译书,并标明“教育部审定”、“教育部审定,中学校用”、“学部审定”等字样。......
2023-11-29
第三篇汉字在日语形象造词中的作用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表意文字,汉字的表意性不仅在汉语中,而且在使用汉字的其他语言中也起有明显的表意作用。在日语的形象造词中,似乎也有“近取诸身”的倾向。日语的形象造词,较之汉语,似乎更为直观、浅白、直接,即造出的词在词义和借助表义的形体之间有着直接的明示作用。......
2023-11-29
第五节文字的渗透日语除了使用来自中国的汉字外,还有“日本国字”与“假名”。它们随着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也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和影响。还有一个在汉语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未注明来源于日语国字的,即“腺”字。“日语自创汉字词”产于日本,在中国没有文字使用的基础和环境,故传入者寥寥无几,有的即使传入了,也面临着汉字同化的强大压力。假名与汉字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
2023-11-29
此后日书翻译仍逐年上升。大量的日书翻译成为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最主要渠道。就连《辞源》也收入许多日语借词,词条的释义中也出现不少日语借词。此外上海农学会、广学会、教育出版社、作新社、会文学社、中国医学会,都是当时国内较有名的日书翻译出版机构。日本的东亚公司、启文书局、东京并木活版所等都翻译出版了不少汉译日书。......
2023-11-29
“化”字的词缀用法在汉语中迅速扩张,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汉语则无此功能,日语词缀“化”进入汉语后自然会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现代汉语中词缀“主义”的用法来......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