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语中日语借词再度兴起的历史背景与研究成果

汉语中日语借词再度兴起的历史背景与研究成果

【摘要】:第一节日语借词再度兴起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举国上下奋起反抗,两国关系处于对抗、冷冻状态。并在第一条就明确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要准确认识当代日语借词的传入,就必须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日语借词再度兴起的背景可从以下四方面观察。在这样的心态下,日语再度成为“热门外语”,日语借词再度兴起也就不奇怪了。

第一节 日语借词再度兴起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举国上下奋起反抗,两国关系处于对抗、冷冻状态。汉日语言之间的大规模交流无从谈起,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具有历史反省精神的日本新一代领导人田中角荣上台,日本全面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中日复交三原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两国政府于1972年9月29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政府联合声明》,正式宣布中日邦交正常化。联合声明的开章写道:“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并在第一条就明确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1978年8月12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随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员的来往逐渐增多,两种语言之间的接触也日趋频繁,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又迎来了新的一轮高潮。

要准确认识当代日语借词的传入,就必须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不同,两国关系不同,中国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也不同,这对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接触,汉语对外来词的态度与吸收,特别是对日语借词的态度和吸收也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格局。

日语借词再度兴起的背景可从以下四方面观察。

一、中国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地位的强盛

此时的中日两国关系已经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格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封闭保守、落后贫穷、积贫积弱,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完全是被欺辱被蚕食的弱者,仿佛是一艘正在沦陷的沉船,企盼着能找到救亡图存的道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中国走出落后、图强图变的榜样。这时两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两种语言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日语为强势语言,汉语属弱势语言。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已经建立了统一、坚强的国家,一改积贫积弱之旧貌,以独立、自主、强大的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中华民族已不再是任人宰割欺凌的民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语与其他语言的来往,对日语的态度,对日语借词的吸收,已不再像半个多世纪前那样:外来词蜂拥而至,汉语全盘接收,这一时期汉语对日语借词的吸收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的。

二、中国的文化发展与汉语现代化规范化取得明显成绩(www.chuimin.cn)

在国家政权牢固、国力不断强盛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事业、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已经建立。治国方略上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毛泽东思想,有了唯物辩证法;在知识体系上,现代科学、教育、应用技术已经初步建立。有了自己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后,对外国先进知识的传入已具有了从容对待、从容选择的态度和实力。经过近百年的嬗变与中外融合,现代汉语规范基本建立。特别是50年代的现代汉语规范化运动,确立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体现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现代汉语词典》成为使用最广的词典;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来源、构成、演变、使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已作了深入讨论;对外来词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策略也非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同日而语。那时的汉语正处于新旧变革之中,旧的未破,新的未至,标准未立,规范待建。那时是传统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外来的先进与垃圾混杂,日语借词大批涌来,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存者少,汰者众。而到20世纪70年代,汉语对外来的语言成分有了更自觉的认识,有了较高的甄别能力,有了更稳定的心态,也有了更稳妥的处置方法。

三、中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

此时的中国,政治上站了起来,但经济上仍相当落后,数百年来的国力衰微不可能仅凭一朝一夕得到改变,新政权建立后仍有巩固强化期。国家要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工业化,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从1949年算起,中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才初步摆脱贫穷,但国民仍没有过上小康生活。到70年代末经过几十年探索,中国领导人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之路。要富强就一定要打开国门。打开国门,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远如美国、欧洲,近如亚洲四小龙,都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由于日本现代化程度高,又同属一个汉字文化圈,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的优势,使日本再度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重要的学习榜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最近、最便捷的第一站。日本的商品、日本的生产线、日本的管理经验,乃至于文化、饮食、语言再度成为国人崇尚的对象。“有路必有车,有车必有丰田车”,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商品流行中国的一个写照。记得80年代曾有一篇报告文学,记述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在广州街头上看到路上大都是外国车,特别是日本车多,痛心疾首,感慨万千。那时的中国长期封闭之后突然打开国门,对外部精彩的世界,“眼花缭乱”。人们出国考察的首站就是日本,留学生去得最多的也是日本。在这样的心态下,日语再度成为“热门外语”,日语借词再度兴起也就不奇怪了。“重日轻美”在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表现得十分明显。

四、中国国际关系多边化,面向整个世界开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向世界是通过日本来实现的,对西方典籍的翻译绝大多数是通过日文书籍的转译来实现的。那时的面向世界其实是一种间接面向,基本上只向日本开放,日语借词进入汉语有着绝对的优势。而到了7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向欧美各国作了充分的开放。日语只是对汉语发生影响的多种语言中的一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香港占有独特地位,在统一大业中台湾则居于关注焦点。这两个地区尤其是台湾,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日语较大的影响,成为日语对大陆汉语产生影响的“中转站”,不少日语借词是通过这两地辗转进入大陆的。这也使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得到缓冲,汉化进程因此而得到加强。

上述四方面的原因决定了这个时期日语借词的传入和影响呈现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不同的面貌和方式。